来源:市场资讯
![]()
一路走来,谷澍见证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来源: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云峰
谷澍是过去十年以来最值得关注的银行家,或许没有之一。
自1998年加入工商银行担任会计结算部职员,到2016年成为国有大行最年轻的行长,再到2020年执掌农业银行,谷澍的职业生涯跨越了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年代与金融强国新时期。
在工商银行22年的历练中,谷澍从一名财会专业人员成长为这家全球资产规模最大银行的掌舵者之一。他深度参与了工行股改上市这一里程碑事件,推动了财务管理体系现代化转型。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际,谷澍执掌农业银行,又一次成为四大行中最年轻的掌舵者,在短短数年里逆势而上,将农行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超越工行成为国内市值最高的商业银行。
从“宇宙行”到“新宇宙行”,谷澍的独特之处在于,既深度参与了一家国有银行问鼎全球的全过程,又在另一家并不那么被看好的国有大行上演惊天逆袭。
基于公开信息,新金融琅琊榜梳理了谷澍的主要履历与轨迹。
01
早年经历:
从工科到会计,从书斋到银行
1967年,谷澍出生于上海。其父谷祺,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后来长期任教于东北财经大学,是中国财会学科的元老。
谷澍没有像父亲那样一开始就选择财经专业。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于1990年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谷澍进入大连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并在1992年成为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资格获得者,同年考取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发表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我国外币业务会计准则》一文。
1995年,谷澍再度南下,师从另一位财会泰斗——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汤云为攻读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聚焦金融会计前沿,博士论文《履行中合约会计论》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曾有“东方哈佛”之称,建国后在院系调整中被拆散,谷祺就读的经济系被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谷澍在时隔近半个世纪之后,回到了父亲曾经出发的地方。
1998年,谷澍博士毕业,同年加入工商银行,从会计结算部出发,开始了他的银行生涯。彼时人们很难想到,这位直到31岁才进入银行业的博士,后来会成为中国顶级的银行家。
在金融改革热火朝天的2002-2003年,谷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这段海外经历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为后来参与工行股改上市、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助益。
02
工行时期:
激荡二十年,亲历大行蝶变
90年代末,中国国有银行正濒临技术性破产边缘,不良资产率高达30%以上,连基本的贷款风险分类都尚未建立。
加入工商银行后,谷澍从会计结算业务做起,在工行内部稳步晋升,先后担任了计划财务部和财务会计部总经理,对银行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到财务分析、绩效考核等,都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2006年,谷澍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考验——工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
作为财务会计部总经理,谷澍深度参与了这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IPO的财务重组工作。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资产剥离、坏账处理和资本结构优化,更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现代化财务报告体系。
谷澍凭借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国际视野,为工行的财务重组提供了关键支持。他领导的团队成功完成了财务数据的梳理与转换,确保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准确性,为赢得国际投资者的信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次成功的上市,不仅为工商银行募集了巨额资本,更重要的是推动工行建立起了现代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系。
在工行期间,谷澍被誉为“工行现代会计体系的主要构建人和会计核算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他推行的财务集中改革,依托强大的IT系统,将风险控制嵌入到标准化的流程中,形成了“硬控制”,显著增强了工行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作为工行股改上市的重要参与者,谷澍被赋予更多重任,其职业轨迹向更高层级延伸,先后出任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副行长,并于2016年9月被任命为工商银行行长,成为当时四大国有银行中最年轻的行长。
在担任工行行长期间,谷澍对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他明确提出,“未来的银行就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他推动工行启动全面的IT架构转型,到2019年已有超过90%的业务系统部署在开放平台上,实现了大型银行的历史性突破。
此外,谷澍始终将风险管控置于银行经营发展的核心位置。他倡导建立覆盖“全市场格局、全风险图谱、全周期管理”的风控体系,强调风险管理要做到“既管好表内、又管好表外,既管好境内、又管好境外”。
03
农行时期:
逆势而上,打造“新宇宙行”
2020年末,谷澍告别任职22年的工行,调任农业银行董事长,成为四大行最年轻的掌门人。
这一人事变动发生在金融行业面临深刻变革的宏观背景下,银行业正经历息差持续收窄、经济结构转型以及金融科技浪潮加速,都对传统银行的经营逻辑构成严峻挑战。
上任伊始,谷澍便着手推动农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重塑,其中一项核心举措是提升分行的经营自主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区域分行更大的经营灵活度。这一改革旨在强化分行的独立经营责任体系,使其能够更贴近市场、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
针对农业银行传统的规模扩张导向,谷澍提出了“高质量增长”的理念,推动绩效评价体系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更加注重结构与收益的平衡。在考核体系中,零售金融、小微贷款、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等战略性业务的权重被显著提升。
这一导向性的变化,直接推动了农业银行业务结构的优化。传统的对公信贷业务依然是基础,但新的增长动能开始加速积累。近年来,农行的零售业务增长势头强劲,零售业务对全行营收的贡献占比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谷澍进一步将县域金融提升为核心战略,把乡村振兴相关业务打造成农行的差异化优势,推动资源向县域倾斜,在人、钱、产品和考核等层面全面发力。
今年前三季度末,农行县域贷款余额10.90万亿元,新增贷款超过万亿元,增速达到10.57%,高于全行平均水平2.21个百分点。
数字化转型是谷澍在农业银行推动的另一项重要战略。他上任后强化了总行层面的科技统筹,推动数据中台建设,全面升级了信贷审批和客户画像系统。2024年,农行发布《“人工智能+”创新实施纲要》,为数字化发展制定了清晰路线图。
在谷澍的带领下,近年来农行逆势而上,不仅实现了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持续增长,且资产质量领跑四大行,拨备覆盖率亦大幅领先。
从资本市场来看,2020年末谷澍空降农行之时,彼时农行市值较工行差距超5000亿元。从2023年开始,随着农行基本面持续向好,经营业绩领跑大行,推动其股价不断走牛,到2025年,农行终于超越工行,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银行,仅次于摩根大通。
这家股改上市最晚、历史包袱最重的大行,短短几年间逆袭成为“新宇宙行”,谷澍做到了。
04
结语
一路走来,谷澍见证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破产边缘到引领全球,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到综合化经营,从手工操作到数字化,从规模扩张到金融强国,谷澍在每个关键节点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对谷澍而言,市值超越工行仅是阶段性坐标,而非终点。
面对净息差持续收窄、房地产风险出清、人工智能重塑金融业态等多重挑战,谷澍在农行的改革试验仍需经受周期考验。
客观上,如何在快速扩表的同时兼顾长期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持县域优势的基础上守住风险底线,如何在服务国家战略与股东回报之间维持精妙的平衡,将决定“新宇宙行”的成色与韧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谷澍的关注,不仅是对一位银行家个人的观察,更是对中国金融改革在新时期如何演进的审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