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坐拥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和印度的发展轨迹总能引发全球关注。
印度每1000人中仅34人拥有汽车,在印度街头,轰鸣的摩托车洪流是最鲜明的风景,一家三四口挤乘一辆摩托的场景随处可见。
而中国的成绩则大大超过这一数字,城市道路上,家用轿车川流不息,乡村小道也常有汽车穿梭。
从收入到基建,从产业到政策,每一个环节的差距都在悄悄拉大两国的发展距离,当车轮成为生活方式的标尺,这场14亿人之间的“竞速”,早已超越了汽车本身。
![]()
印度街头
买车先看“钱袋子”,收入差距是核心鸿沟
买车的前提是“买得起”,而收入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在家庭消费中的权重。
在印度德里的一家纺织厂,一位28岁的工人月薪折合人民币约2300元,当地最便宜的入门级轿车售价高达3.5万元。
即便不吃不喝,也得攒够14个月才能凑齐车款,更别提后续的油费、保险和保养。
而这样的收入在印度并非个例,超过6亿人月收入低于430元人民币,对他们而言,汽车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几千元就能拿下的摩托车才是生活刚需。
![]()
印度一家人的摩托
中国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浙江宁波的一家制造业工厂,普通工人月薪普遍在6000元以上,刚入职的年轻人凭借稳定收入,通过贷款就能轻松拿下一辆五六万元的国产车。
五菱宏光MINIEV等平价车型常年占据销量榜前列,2025年9月单月销量依旧领跑细分市场,3万元左右的售价让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也能圆汽车梦。
即便预算有限,规范的二手车市场也提供了更多选择,3-5万元就能买到经过259项专业检测的可靠车型,汽车早已从“身份象征”变成了“生活标配”。
![]()
中国二手车市场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养车成本的差异,印度普通家庭每年的汽车养护费用要占到收入的15%-20%,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都要花在车子上。
而中国家庭的养车成本占比普遍低于8%,普通工薪族完全能够承受,收入与成本的双重差距,让中印汽车普及的起点就不在同一水平线。
![]()
中国 二手车市场
有路才能跑,基建差距断了印度“买车意愿”
光买得起车还不够,得有能跑的路、能停的位、能充的电,这些基础设施才是汽车普及的“硬保障”。
印度政府曾宣称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但挤掉统计水分后,实际沥青或混凝土铺设的公路仅343.86万公里,远低于中国的530.45万公里。
在印度北方邦的乡村,雨季来临后土路便成了泥塘,汽车根本无法通行,即便是国道,也有近30%是单车道,会车都要小心翼翼。
![]()
印度公路
中国的基建水平则让汽车有了“用武之地”,截至2022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7.73万公里,是印度的48倍之多,“村村通”工程让水泥路延伸到每一个偏远村落。
就像中企在纳米比亚承建的村村通项目那样,道路打通后汽车就能直达家门口,带动经济发展,这正是中国国内的真实写照。
在浙江丽水的山区,曾经闭塞的村庄通上水泥路后,村民们买汽车的意愿大幅提升,如今家家户户有车已不新鲜。
![]()
中国公路
此外,停车和充电的差距更是直观,印度大城市的停车位“一位难求”。
在孟买,市中心的停车费每小时折合人民币30元以上,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公共充电桩覆盖率不足5%,且大多集中在少数大城市,乡村地区想充电难如登天。
而中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商场、小区楼下,充电桩密密麻麻,工行等银行还推出新能源车专属低息贷款,让“买车容易用车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基建的差距,让印度人即便买得起车,也难有顺畅的使用体验,购车意愿自然大打折扣。
![]()
印度街头
不止“买得起”,中国靠“配套服务”拉满购车意愿
如果说收入、基建、产业是汽车普及的“三大支柱”,那么成熟的配套服务就是“点睛之笔”,让中国的购车意愿被彻底激活。
在汽车金融领域,中国的服务早已做到便捷高效,工行、建行等国有银行推出新能源车贷低至2.85%的优惠利率,部分品牌还提供2-3年免息政策,线上申请、快速审批成为常态。
刚工作两年的年轻人,不用掏空积蓄,就能通过低息贷款拥有自己的汽车。
反观印度,汽车贷款堪称“门槛重重”,申请人需要提供大量纸质材料,审批周期长达15-20天,年利率普遍超过10%,高达75%的购车者只能选择全款支付。
![]()
中国车展
而且经销商还存在捆绑销售保险、隐瞒手续费等乱象,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让本就犹豫的消费者更加谨慎。
二手车市场的差距则进一步拉大了购车门槛,中国建立了完善的二手车检测评估标准,瓜子等平台的259项检测涵盖车辆事故、维修、保养等关键信息,第三方认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
而印度的二手车市场毫无规范可言,事故车、拼装车混迹其中,车辆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只能自行承担质量风险,二手车销量占比不足新车的20%。
从金融服务到二手车交易,中国的配套服务让“买车”变得简单又安心,这也正是汽车普及的重要助推器。
![]()
印度车展
结语
印度每千人34辆汽车,中国超250辆,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两个大国在收入水平、基础设施、产业实力、配套服务等全方位的发展差异。
中国的汽车普及,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源于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源于产业政策的长远布局,更源于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
印度并非没有潜力,庞大的人口基数、潜在的市场需求都是其优势,但想要缩小差距,不仅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更要补齐基建短板、稳定政策预期、完善产业生态。
未来,中国将朝着更智能、更环保的汽车社会迈进,而印度若能破解发展难题,也有望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
车轮滚滚向前,载着的不仅是人们的出行需求,更是两个大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差距的背后,正是值得深思的发展之道。
信息来源: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6亿辆 总量及增量均居世界首位
中工网 2025-10-14
![]()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