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慎行(1545年~1607年),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东阿(今属平阴县东阿镇)人。因其晚年曾在其家乡东阿镇附近建“谷城山庄”隐居,所以学者又称他为“于谷峰”。隆庆二年(1568 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于慎行在仕途前期较为顺利,他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学识得到重用。张居正执政时,于慎行因不满张居正的一些做法,曾多次上书规劝,因此得罪了张居正,遭到排挤,被迫称病回乡。张居正去世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但在内阁任职期间,他因坚持原则,与当时的权贵和一些不良风气产生冲突,最终再次辞官归乡。
于慎行的文学创作以诗文为主,其诗文风格典雅醇厚,内容丰富多样。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写景、抒情、咏史、怀古等诸多方面。他是晚明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当时的许多知名文人交往密切,其文学创作对当时的文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著有《谷城山馆诗集》《谷城山馆文集》等。
![]()
送田钟台殿读省觐南还四首 其一 明 · 于慎行
十载金门隐岁星,故园归去为趋庭。
武夷山色休相讶,不染风尘两鬓青。
首句"十载金门隐岁星"以典故暗喻友人的隐逸生活。"金门"指代朝廷,而"岁星"既指代田钟台本人(古人常以星宿比拟贤者),又暗含其如岁星般沉稳持重的品格。十载光阴在宫廷政治的漩涡中保持隐者姿态,这种"大隐于朝"的生存智慧,既是对友人处世哲学的肯定,也透露出诗人对其超脱世俗的欣赏。
次句"故园归去为趋庭"点明归乡主题。"趋庭"典出《论语》孔子教子典故,此处既写实友人南归省亲的人伦孝道,又赋予其承续家学渊源的文化深意。在"金门"与"故园"的空间转换中,完成了从庙堂到江湖、从公务到亲情的自然过渡,凸显了中国士大夫"修身齐家"的传统价值取向。
后两句"武夷山色休相讶,不染风尘两鬓青"以山水拟人手法升华主题。武夷山作为闽地文化符号,其秀色被赋予灵性——不必惊讶于这位归客的容颜依旧清朗。末句"不染风尘两鬓青"堪称神来之笔:十年宦海沉浮而鬓发未斑,非关岁月留情,实因心灵始终保持着未被世俗污染的澄澈。青色鬓发既是实写友人年轻态,更是对其精神永葆青春的礼赞。
![]()
送田钟台殿读省觐南还四首 其一 明 · 于慎行
怜君万里入沧洲,天际孤帆水上浮。
别后相思无处寄,鸿声不到海南头。
首句“怜君万里入沧洲”,“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怜惜与不舍。“万里”极言距离之远,突出友人此行的路途遥远,而“沧洲”则给人一种苍茫、旷远之感,暗示友人即将前往的是一个偏远之地。诗人对友人独自踏上万里征程的担忧与怜惜,都浓缩在这一个“怜”字和“万里”“沧洲”的描绘中。
次句“天际孤帆水上浮”,诗人将视线聚焦在友人乘坐的孤帆上。“天际”强调了孤帆的渺小与遥远,它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格外孤单。“孤帆”不仅是友人归乡工具的具象,更象征着友人孤独的身影。而“水上浮”则生动地描绘出孤帆在水面上缓缓前行的动态,更增添了一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此句以景衬情,通过孤帆的形象,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展现得淋漓尽致。
后两句“别后相思无处寄,鸿声不到海南头”,直接抒发了诗人别后的相思之情。“无处寄”三个字,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惆怅推向高潮,他不知道该将自己的思念传递到何方。“鸿声不到海南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连传递书信、寄托相思的大雁的叫声都无法到达友人即将前往的海南,意味着两人的音信难通,相思之情更难传达。这两句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推向了极致,让人感受到那份跨越距离的深情厚谊。
![]()
送田钟台殿读省觐南还四首 其一 明 · 于慎行
零落心期世路难,河梁斗酒为谁欢。
不知十二街头月,今夜君从何处看。
首句"零落心期世路难"以"零落"二字破题,既写秋叶飘零的实景,更喻示着仕宦理想的破碎与知交零落的孤绝。"心期"暗含着诗人与友人曾经共有的政治抱负与人生期许,而"世路难"三字则道尽了明代官场的倾轧险恶。一个"难"字,凝聚着士人在权力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次句"河梁斗酒为谁欢"化用李陵苏武"河梁送别"的典故,将临别把酒的场景置于历史纵深之中。"为谁欢"的诘问直指人心——在险恶世途中,这最后的欢聚究竟是为谁而设?斗酒相劝的温情与"世路难"的残酷形成尖锐对比,举杯时的欢颜更映衬出离别后各自飘零的凄凉。
后两句"不知十二街头月,今夜君从何处看"以月为媒,将空间距离转化为永恒的思念。"十二街头"的都市月色本是繁华见证,此刻却在诗人眼中幻化为丈量离愁的量尺。诗人不直言自己的辗转反侧,却悬想友人漂泊途中与月相逢的情景,这种"对写法"使相思之情更显曲折深婉。月光成为连接两地的精神纽带,而"何处看"的茫然,则道尽了离人对未知前路的共同迷惘。
![]()
送田钟台殿读省觐南还四首 其一 明 · 于慎行
别恨归心总不支,蓟门烟雨送行时。
离人莫折官桥柳,为我留将一两枝。
首句“别恨归心总不支”直抒胸臆,开篇便点明了送别时复杂而浓烈的情感。“别恨”与“归心”相互交织,“不支”二字更是将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推向极致,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内心被离恨与不舍填满,几近难以承受的状态,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那份离别的痛苦。
次句“蓟门烟雨送行时”描绘了送别时的环境。“蓟门”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烟雨”营造出一种朦胧、凄迷的氛围。在这样烟雨笼罩的情境中送别友人,更增添了几分伤感与惆怅。烟雨如愁,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为这场离别而哀伤,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的凄凉。
后两句“离人莫折官桥柳,为我留将一两枝”则别具匠心。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寓意挽留。诗人在此劝友人不要折尽官桥的柳枝,希望能为“我”留下“一两枝”。这看似简单的请求,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深眷恋。柳枝在这里不仅是离别的象征,更承载了诗人希望与友人情谊不断、友情长存的美好愿望。诗人借柳枝传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对友人离去的万般不舍,以及期待未来再相聚的期盼。
#诗词##七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