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即将结束近期的震荡格局,迎来一场足以“打爆空头”的强势暴涨。驱动这一趋势的核心引擎,并非来自人民币自身的短期政策调整,而是源于其最主要对手盘——美元,正站在结构性崩潰的边缘。
过去二十年,美元的强势地位建立在两根相对稳固的支柱之上。第一根支柱是 “相对优异”的经济表现。
在发达经济体的“比烂游戏”中,美国虽然也历经风雨,但其经济增长活力、科技创新能力与人口结构,相较于陷入停滞的欧洲和长期通缩的日本,确实显得“一枝独秀”。这种相对优势吸引了全球资本持续流入美元资产,构成了美元指数的坚实基底。
第二根支柱是国际市场对 “美国贸易赤字”的特殊容忍度。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主要由贸易赤字构成)如果持续超过GDP的4%,就会被市场视为严重的收支失衡,导致其货币大幅贬值。然而,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和结算货币,享有“嚣张的特权”。
美国可以通过输出美元来弥补其巨额赤字,形成“美国印刷美元—全球购买商品—他国积累美元储备—再投资回美国国债”的循环。这一循环使得美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够以高于4%的赤字率运行,而不立刻引发美元崩溃。
然而,美元的第一根支柱正在出现深刻的裂痕。美国经济的“例外主义”光环正在迅速褪色。此前其经济增长的领先,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如日本、欧元区)陷入长期结构性困境的对比之上。但如今,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
一方面,美国的债务驱动型增长模式已接近极限。联邦政府债务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已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高额债务如同经济的“代谢包袱”,不仅挤压了未来的财政空间,也使得任何试图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来拉动增长的手段都变得风险极高。另一方面,“去全球化”和“友岸外包”的进程,正在推高美国本土的经济运行成本,
元的第二根支柱——对巨额贸易赤字的容忍度——也已摇摇欲坠。当前,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正再次逼近并有望突破4%这一历史性的临界点。
一旦4%的赤字率成为常态,而美元的国际需求基础又被削弱,美元的贬值将不是周期性的调整,而是结构性的趋势性转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