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赖志凯
今年7月中旬,北京市丰台区启动“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将政府工作的“汇报台”搬到街头巷尾、百姓身边,让基层治理的“答卷”接受百姓审阅。
10月16日,“遇见丰台·众汇京彩”——丰台区“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机制成效创新发布会在方庄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48天内,全区26个街镇接力完成“集中报告”。
这场覆盖超百万人次的政民互动,共收集1319项群众意见,其中755项已高效办结,564项纳入清单持续跟进。
报告会覆盖26个街镇,1.1万居民到场
北宫镇将报告会搬进中华名枣园,干部群众闻着枣香共话发展;长辛店街道深挖本地红色资源,以历史故事传递治理温度;南苑街道则在多个社区设立分会场,把“拉家常式”的交流送到居民家门口……
据丰台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胡戴萍介绍,全区26个街镇已全部高质量完成报告会,累计吸引超1.1万名居民走进现场,与街镇负责人“零距离”对话。活动还借助图文直播、视频转播等方式,覆盖人次超百万。
报告内容的呈现方式格外“生动活泼”,全程脱稿成为新常态,干部们用大白话讲实事、用家常话算细账,辅以直观的PPT和短视频展示。太平桥街道还创新推出企业联合“开盲盒”环节,既提升趣味性,也激活了“家门口的经济”。
“立体多元”的参与主体,也让共治共享从理念走向现实。除了好邻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越来越多“新面孔”加入交流——“回家”学子、外卖小哥、沿街商户等群体纷纷成为报告会上的“座上宾”。“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模式,更为不能到场的群众提供了随时随地参与的渠道。
收集1319项群众建议,办结755件“关键小事”
老百姓关心什么?在各个街镇的报告会现场,老楼改造、老年助餐、停车治理、环境提升等“关键小事”成为高频词。而这些,也正是丰台区基层治理攻坚的“头等大事”。
“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创新机制推行以来,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征集,全区共接收1319项群众意见建议,截至目前,755项已高效办结;其余564项复杂问题已建立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式落实”,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从意见征集到问题办结,这套机制究竟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居民们是最好的见证人、参与者、讲述者。
北宫镇群众代表王凤玲分享道:“我和老伙伴们都盼着有个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镇里不仅听到了我们的心声,更拿出了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近期举办的‘北宫有艺思’文化季,充分考虑到老年人需求,安排了戏曲、相声、八段锦这些我们喜欢的活动。”
来自马家堡街道的群众代表王秀琴则如数家珍地讲述着治理带来的显著成效:街道牵头为小区安装了道闸门禁系统,进一步消除了安全隐患;协同规划在小区内设置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桩……这些变化虽细微,却实实在在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实现民意输入与政策输出的良性循环
不少街镇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探索出了社会治理创新举措。针对东营房道路坑洼问题,3天内完成整改;针对万源南里社区树枝遮光问题,组织人员第一时间进行修剪……542条意见建议在一周内全部办结,“马上就办”成为每一名干部的自觉行动。
“这场报告会也是对我们持续推进作风建设的一次‘大考’,‘办得快、办得实、办得好’就是评分标准。”东高地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街工委主任杨伟竹说 。
东高地街道作为航天航空央企密集分布地,立足“街企共生”特点,街道构建起立体化民意收集网络,累计收集群众意见近2000条。街道还选派37名机关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担任各类专项书记,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楼门院落,推动民声民意落到实处。
方庄街道为确保“事事有回音”,建立了“1—7—15”响应机制:问题1天内回应,7天内解决简单事项,15天内反馈复杂问题的方案与进展。
“‘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打破了传统‘政府决策—群众执行’的单向模式,通过‘现场汇报—问题交办—限期反馈’,实现民意输入与政策输出的良性循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处处长、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谭日辉对“街镇向群众报告工作”创新机制的深层意义进行了剖析。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