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1000字,建议蹲厕时阅读)
众所周知,后世之君都会为自家先王(帝)立庙祭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前朝帝王,也被后来的王朝所祭祀,在几千年的王朝史中,这样的帝王多达一百多位。
那么问题来了, 有哪些帝王,是在什么时候被列入祭祀范畴的呢?这种祭祀又暗含哪些含义?咱们今天一一回答。
一,为何要祭祀前朝帝王?
首先,祭祀前代帝王这事,起源于周朝。
周王朝在灭掉商朝以后,为了树立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思想体系创新,也就是我们上一篇文章提到的“天命循环论”。
![]()
我们通俗的来理解,按照这个理论,治理四方统御万民的权力,叫“统”,谁来继承这个“统”,就叫“继统”。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有资格来“继统”?谁才是有资格治理四方、统御万民的那个人?
商朝人站出来说了,这有啥好讨论的?咱们商王是上帝之子,统的继承是按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这是一成不变的!
那周朝人也站出来说了,你要这么定义,那我这还怎么玩?难不成纣王自焚以后,我还得把武庚扒拉出来立为商王,继续给你们纳贡?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所以周人的定义是:“天命靡常,惟德是辅”。
也就是说,上天从来不会固定的将治理人间的权力交给一个人,有资格继统的人,是不固定的,谁有资格呢?有德之人!
我们老周家的文王就是有德之人,所以我们大周能够灭商拥有天下,也就是继承大统。
同样的,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失去掌控“统”的权力。
所以在周人的眼中,“统”从来就没有断绝,只是会不断地转移,从黄帝传到了夏朝的大禹,又经过夏朝传给了商汤,现在大周又从商朝手中继承了“大统”。
这么一来格局就比较大了,商人说“大统”是只能商王来继承,周人说你胡扯,“大统”只要是有德之人都会受命于天,都有机会继承大统。
这格局,立刻就敞亮了。
所以既然各位都是掌舵人,只有先后之分,没有真伪之分,那既然如此,为了彰显对“德”的推崇,宣扬优良社会风气,在“统”这条线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掌舵人,理应受到我们的尊敬和表彰。
怎么表彰呢?这就是祭祀!
周人不仅祭祀历代先王,还将几位前代帝王列入祭祀范畴。
比如,将黄帝列为人文始祖,在每年祭天的时候,一并进行祭祀(郊祭);
将帝喾作为周人的始祖(稷的父亲),每五年一次,在禘祭(始祖之祭祀)时候进行祭祀。
另外将尧舜作为圣人楷模,禅让制典范,四时祭于明堂,与文王、武王同列,其中舜的后人还被封在陈国,专门祭祀舜帝。
大禹作为夏朝的开创者,同时还被舜禅让帝位,说明也是天命所归,所以也被列入祭祀。不仅如此,周人还将大禹的后人扒拉出来,分封在杞,专门祭祀夏朝,以示夏嗣不绝。
![]()
以上都能理解,但下边这位有点意思,作为商朝的开创者,灭掉夏朝的商汤也是周人祭祀的前代帝王之一。
周人用一个词给出了结论——殷革夏命。
说白了就是,夏桀无道,自失天命,所以商汤灭夏,属于天命循环论中的“统”的转移,是有德之人对失德之人的一次革命。
同样的,在《尚书·多士》中,周人宣称“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不是我们要造反,而是上天不在眷顾你殷商,一如当年殷革夏命一个道理啊!
嗯,这个逻辑是非常合理。
为了表彰商汤,周人封宋国承商祀,允许商遗民保留“亳社”。
周人的这套逻辑可以简化如下:
圣王有德受命(大禹/商汤) → 子孙失德(夏桀/商纣) → 新圣取代(商汤/周武)。
这就是后世改朝换代的标准剧本,适应人群:老少皆宜。
搞明白这一点,后世对前朝帝王的祭祀逻辑,也就明确了:
既然你是有德之人,顺乎天命来继承大统,那么你要祭祀的先代帝王,要么是人文始祖,要么就是道德楷模,不然怎么标榜你是天命所归?
二,各朝代祭祀帝王名单明细
好,诸位记住这个逻辑,下边我们开始统计,有哪些帝王,是在什么时候,被后世王朝列入祭祀范畴。
秦汉祭祀名单
秦朝,祭祀皋、尧、舜、禹、汤、周文王、武王”,以示秦承周统,整合三代圣王谱系。
其中皋即皋陶,此人并非帝王,属于尧舜时代的贤臣,之所以被列入祭祀,因其是嬴姓始祖。
潜台词,我大秦之有天下,非灭周所得,而是自始祖皋陶之时就已经积德的结果。
汉朝,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立“五帝祠”祭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后来又增祀 禹、汤、周文、武王。
汉平帝元始四年,王莽奏请祭祀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
![]()
好,这里我们暂停一下,因为有个鲜为人知的知识点要讲。
汉武帝的祭祀名单看似没啥问题,然而上述只是列举了人皇级别,算上天神的话,这事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汉武帝的祭祀名单中,有一位至高无上、号称宇宙本源的天帝,叫太一神(东皇太一),此人排名在三皇五帝之上,在楚人的原始信仰中,太一神是星辰之神(北极星)与 创世神 的混合体,是宇宙秩序的最高主宰。
但楚文化不代表中原文化,在此前的原始宗教中,最高神为昊天上帝,到汉武帝这里,就突然冒出来一个叫太一神的。
![]()
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在甘泉宫(今陕西淳化)建太一坛,形制为三层圆坛, 象征“天圆”,五帝坛环列其下,凸显太一至高地位。
顺便说一下,太一坛建好以后,武帝每年正月上辛必往祭祀,祭用灯火,通宵达旦,逐渐形成了今日元宵节将张灯结彩的习俗。
好嘛,你尊一个新的天帝倒也没啥,问题就出在,在太一坛边上,汉武帝还建了一座“高祖祠”,形成“太一居上,高祖配享”格局。
不仅如此,对刘邦的祭祀规格,还要远高于五帝,到这里,刘邦已经从肉体凡胎晋级为“太一神”的辅神。
大白话说就是,我汉家的天下,是太一神授命给高祖刘邦的,不是昊天大帝,也不是从三皇五帝那里“继统”轮过来的。
结论就是,“太一授命,汉家永昌”。
至此,“太一授命”替代了“五德循环”。
完了,天命不再轮回了,到咱汉家这里,被老刘家给垄断了。
汉武帝这么搞,意义上虽然不能跟商朝相比,但宣扬的逻辑是大同小异的,周王朝宣扬,天命循环,惟德是辅,打破了商朝的血统闭环,到汉武帝这里,又重新回到血统闭环了。
所以诸位,如果有人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里的“天”是谁,可别答成昊天上帝了,在这套学说里,汉武帝的天帝,就是太一神。
然而汉武帝不会想到,他的这套理论,比他的汉家王朝终结的还要快!
没错,此人就是王莽。
在王莽修改过的祭祀系统中,“太一神”从至高无上降级为众神之首,与三皇五帝共享天命授予权,在祭祀程序上,更是将三皇置于顶端,太一和五帝则为次。
看似仅仅是削弱了太一神的地位,实际上确是两种逻辑。
注意,在此之前,尚没有哪位帝王祭祀过三皇(伏羲、神农,),王莽之所以把此三人(第三位是黄帝,身兼三皇和五帝之一)列入祭祀,弱化太一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其实是回到了周王朝那一套“天命循环”理论。
即,“三皇创世→五帝治世→汉承天命→新朝革新”,遵循的是“起源→发展→更替”的必然规律。
所以按照这个规律,汉朝,就不是天命的终点,仅仅是天命循环中的一环。
不仅如此,王莽还在各种场合宣称,汉德已衰,“三皇之德配天,汉家承之而未竟其功”,言外之意,就是应该有一个新的王朝来“复归三皇之道”!
那谁有资格来“承天命”呢?当然是我王莽啊,王莽是谁啊?王莽祖上姓田啊,田氏齐国的那个田啊,田氏祖上是陈国公子田完啊,陈国又是谁的后裔呢?陈国第一代国君胡公满是舜的后裔啊,舜不用我多说了吧,是黄帝的后裔啊。
所以你看,冥冥中是不是自有注定啊?这就叫“天命所归”!
巧了,王莽建立的国号,就叫“新”。
![]()
有了王莽的这番折腾,光复汉室的刘秀就不得不给自己找补了。
建武二年(公元26年),东汉在洛阳“五帝座”增加大禹、汤、周文武、汉高祖、文帝、武帝, 五帝和这几位圣王并列,共用“少牢”级别祭祀,形成五帝→圣王→本朝的直系传递系统。
不仅跟汉武帝宣扬的“天命终点论”切割,还变相承认了王莽时期所宣扬的“天命循环”论,最后也为“汉德已衰”重新找回了理由。
汉德是曾经衰落过,现在,已经被我重新振兴!
顺便解释一下,汉朝自认继承的是周朝的天命,而不承认秦朝的合法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祭祀名单
接下来是魏国。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
诏祀 尧、舜、禹、汤、文、武、汉高祖、光武,删东汉诸帝,凸显魏承汉统。
祭祀光武帝,是承认东汉是“复高祖之业”,是西汉的延续,删掉东汉诸帝,是认为后世皆 “失德之君”,导致汉朝衰亡,暗示东汉自光武帝后已偏离正统,唯有曹魏能接续西汉—光武的“纯正汉统”。
否则,曹魏就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汉德未衰,魏何以代汉” ?
跟曹魏相反,刘备的蜀汉承认“汉祚已终”,原因是汉献帝被曹魏所害,所以自己作为景帝之后,有义务延续汉统。
![]()
所以蜀汉不仅为汉献帝发丧,还将汉献帝纳入祭祀系统,以象征自己的蜀汉是汉统继承者。
这就对上号了,你蜀汉不是自称汉室宗亲,继承的是汉献帝的国祚么,那我来告诉你,你所继承的“汉祚”,自光武帝之后就已经“德衰”,不具有振兴意义,所以你不合法。
这么一看,古代的舆论战也是挺有意思。
晋朝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延续的就是曹魏的这套逻辑。
除了我们前边提到的几位雷打不动的五帝和三王,西晋祭祀的前朝帝王分别是,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魏武帝曹操,分别都是开国皇帝,承认魏国正统,以此证明魏禅位于晋的合法性。
同样的,刘宋承认东晋的正统性,祭祀晋元帝司马睿,顺便还将晋明帝司马绍列入祭祀。
萧齐祭祀刘宋武帝刘裕;
萧梁祭祀齐高帝萧道成;
陈朝祭祀梁武帝萧衍。
那有人就要问了,你们南方人玩得不亦乐乎,北方人怎么祭祀?
最有看点的当属北方十六国,我们挑几个简单聊聊。
北方十六国多为少数民族建立,处于安抚北方汉地的目的,以及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寻求依据,因此纷纷对前中原政权帝王进行祭祀,但也略有差别。
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赵动静最大,刘渊向来以“汉室后裔”自居,建国号为“汉”,公开祭祀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蜀汉昭烈帝刘备,甚至将刘禅列入宗庙。
这一点跟曹魏从光武帝手里继承汉统还不一样,人家是以新代旧,汉赵则是以后裔身份延续汉统。
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则承认汉朝和曹魏的正统,将刘邦和曹操纳入祭祀范畴,以衔接曹魏—西晋—后赵的法统链条。
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则另辟蹊径,直接以“黄帝后裔”自居,设“黄帝祠”祭祀,将族群起源与华夏始祖绑定。除此以外,由于前燕初期名义上臣属东晋,也曾祭祀晋元帝司马睿以示臣服。
说白了,还是为了换取江南士族支持其北方统治。
跟这些相比,
氐族出身的苻坚建立的前秦显然格局略胜一筹。
![]()
苻坚直接设立明堂,将尧舜禹周文武列入祭祀范畴,用来宣传“德治”,在长安为汉高祖和汉武帝修复陵寝,定期举行祭祀,目的则是宣扬“大一统”,淡化淡化氐族与汉族的界限,推动“夷夏一体”政策,为前秦的统一寻找法理。
苻坚是一个有远见格局的人,可惜出现的时间太早。
他没有完成的历史使命,北魏终于实现了。
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
设“先代帝王庙”,祭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周文武、汉高祖、光武、魏武、晋宣帝(《魏书·礼志》),首纳曹操、司马懿。
大一统王朝的各位开国奠基人,基本都凑齐了,仅缺秦始皇。
隋唐祭祀名单
隋朝,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
立“三皇五帝庙”及 禹、汤、周文武、汉高祖、光武、魏武、晋宣帝,增加北周周文帝(宇文泰)。
没有南方政权的皇帝,因为杨坚起家北方,承认南方,那北方就是非法。
没有北魏,哪怕是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因为杨坚坚持“汉人复国”,自称弘农杨氏后代,根正苗红,所以北魏是不合法的。
没有北魏,但却有同样出身于鲜卑族的宇文泰,因为自家天下是从宇文泰一系禅让来的,没有北周,自己的大隋就说不过去。
接下来是大唐。
大唐的祭祀名单,分两种,意义也不相同。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诏祀三皇五帝、禹、汤、周文武、汉高祖至武帝、光武、魏武、晋宣帝、宋武帝、陈武帝、隋文帝(《唐会要·前代帝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
删减为尧、舜、禹、汤、周文武、汉高祖、光武、晋元帝、北魏孝文帝、周武帝、隋文帝(《大唐开元礼》)
祭祀名单的调整,其实正是大唐政治方向的两个变化。
仔细看,唐太宗的祭祀名单中,首次将南方政权开国皇帝列入祭祀,通过纳入南朝宋、陈帝王,弱化北朝对南方的征服叙事,塑造“天下归唐”的包容形象;
简单来说,就是一块都不能少。
如此包揽天下的唐太宗,居然没有将北魏和北周帝王列入祭祀,实际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
李唐自诩出自陇西李氏,李耳后人,在这一点上,太宗的心理活动跟隋文帝是一样的。
![]()
在李世民眼中,华夏正统的链条是汉→魏→晋→隋→唐” ,如果祭祀北魏或者北周,等于承认北朝政权为独立谱系,削弱隋唐“直承汉晋”的合法性。
尤其是北周,北周虽为隋唐前身,但其鲜卑色彩浓厚,甚至李唐的母系也多出自鲜卑族,所以不论是祭祀北魏还是北周,都会引发对其胡族血统的质疑。
唐太宗曾命魏徵修《隋书》,将北朝诸史列为“伪书”,仅承认北周为隋的前身,其余一概不予承认。
不仅如此,唐太宗时期,西北还有一个突厥人建立的突厥政权,突厥和李唐的民族矛盾还是比较尖锐的,祭祀北魏、北周皇帝可能被解读为“承认胡人可为华夏共主”,不利于团结汉人士族对抗草原势力。
在胡汉尚未完全融合,思想尚未统一的时候,李唐迫切需要明确立场,正本清源,统一思想。
团结南方和排斥北方,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团结汉族,巩固统治。
这就叫,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
唐玄宗前期,尽管北方还有突厥甚至契丹等草原政权,但大唐的鼎盛已经给李唐的皇帝提供了足够的自信。
唐玄宗增祀北魏孝文帝、北周武帝,目的在于将唐朝法统追溯至 “汉→晋→北魏→北周→隋→唐”,构建以北方为核心的“正统链条”,本质是在照顾唐玄宗对于中原以及草原的双重统治诉求。
毕竟,开疆拓土那么多,你不能把人家排斥在外吧。
所以操作上格局就可以更大一些。![]()
不过原则也不能放弃:
北魏只被祭祀了一位皇帝,还是大力推行汉化的孝文帝,北周武帝能够入选,全因周武帝灭佛与均田制改革,与玄宗开元新政(抑佛、检田括户)高度契合。其入祀既彰显“先王改制”的正当性,也算是对大唐佛教过度膨胀的警告。
至于南朝,保持一个晋元帝司马睿就够了,给这位南渡第一位皇帝列入祭祀,即承认了南北一体,某种意义上也是将后边的几个南方朝代试作地方割据,而非正统。
宋辽金祭祀名单
北宋,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
立庙,祭祀三皇五帝、禹、汤、周文武、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史·礼志》)。
大体没啥问题,没有北魏和北周也能理解,但是,仔细一看,居然没有隋文帝!
好嘛,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你也能明白答案。
因为赵匡胤和隋文帝,都是逼小皇帝禅让的主,怕人家说道,干脆就不祭了。
五代十国中被奉为中原正统的“五代”,实在有碍观瞻,全部被删除,即便是赵宋法理来源的后周也一并不要,这就叫“宋即汉唐重生”。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单又改了:
祀 魏孝文帝、隋文帝、唐玄宗。
这回把孝文帝和隋文帝补上了,还多了个唐玄宗。
唐玄宗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宋真宗要修书,需要玄宗赋权。
但孝文帝和隋文帝的入选,那就得问问宋真宗了。
无他,雍熙北伐失败,看起来说出去都不好看,怎么办呢?搞舆论战!
把推行汉化改革的孝文帝、完成南北朝统一的隋文帝搬出来,摆上祭桌,给辽、夏传递两个意思:
第一,燕云十六州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
第二,夷狄入华夏,你们不是第一家,来吧,加入我们。
我们现在来看,真的是缺什么,就想宣扬什么,大业未成,封禅泰山的,也是这位真宗皇帝,自此以后,封禅泰山这事得含金量,就下去了。
![]()
南宋,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
临安庙祀 伏羲至宋太祖,删辽金君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注意了,这里的“删”,不是从既有名单中删除,而是强化意识概念,南宋史官原文操作是这样的:
“断自伏羲,讫于宋祖”,并特别说明“夷狄僭伪不与焉”。
补充两个绕不过去的名单:
辽:
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据《辽史·礼仪志》)。
辽自诩炎黄之后,祭祀名单中,除了三皇五帝,只有汉唐,你们中间怎么闹腾我不管,我只知道,我的法统,是从大唐手里继承的。
实际上在祭祀规格上,辽人将辽太祖与尧舜同列,位在三王之上,暗示契丹政权 “承天受命,不逊于汉唐”。
金:以“承唐继宋”重塑中华正统。
来看一下金国的祭祀名单都有谁:
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唐高祖、唐太宗(据《金史·礼志》)。
光看这份名单,看不出什么猫腻,还得结合史料。
金章宗时期(1190-1208)编纂的《大金德运图说》明确主张:
“辽承晋为水德,金承辽为土德。”
通过 “五德终始说” 的官方认证,将辽与后晋绑定,暗示辽仅继承了一个短暂、非正统的割据政权(后晋),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实际上叫强词夺理。
![]()
删繁就简,金人的逻辑就是,后晋继承的是唐的天命,但这小子不争气,自称儿皇帝, 然后把“天命”卖给了辽,所以辽也是脏的,所以金灭辽,就是替天行道。
哪有人问了,你这么说,宋算啥呢?
金人又说了,都说了唐朝的“天命”经过后晋传到了辽国,现在传给了我,哪还有你宋国的份?所以你宋一直就是个地方割据政权啊,那我现在得了天命,顺便灭宋统一天下,岂不是合情合理?
完美!
所以,在金的逻辑中,法统的链条是这样传递的:
唐朝→后晋→辽→金,这才是正统传承!
金章宗并不关系这个逻辑的合理性,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绕开宋朝,给自己一个合法性理由!
果然,越是没文化的人,脑回路越是惊奇。
元明清祭祀名单
元朝,嗯,这个名单就比较多,原因暂且不提,大家自己琢磨;
至元九年(1272年):
大都帝王庙祭祀名单: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元史·祭祀志》)。
各位大佬基本都到齐了。
很多人在争论元朝到底是不是华夏正统王朝,我觉得这一份名单应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正如唐太宗只认南方为正统,唐玄宗只认北方为正统一样,在忽必烈的逻辑中,蒙元是超越南北的终极整合者:
既非继承宋统,亦非延续辽金,而是 “混一华夷,兼收并蓄” 的新秩序缔造者。
换句话说,从巩固统治的角度看,不论是北方的金,还是南方的宋,还是草原上的辽,都是“中国之主”,或者说“中国”的一个分支,而正是元,结束了这种各法统对立的局面,建立了囊括各族在内的大一统王朝。
在忽必烈的登基诏书中,明确提到 “绍百王而纪统”,强调蒙元继承的是 “自伏羲至辽金宋所有帝王” 的集体法统,而非单一王朝谱系。此举既迎合汉人士大夫的“正统观”,又保留蒙古“天下共主”的普世性。
某种意义上来说,此举跟我们现在强调的,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明朝又如何看待元朝的存在呢?
明洪武六年(1373年):
南京庙祀:三皇五帝、禹、汤、周文武、汉高祖、光武、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共三十六帝(《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在即位诏书中,也明确表示:
“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明初承认元朝为正统,简单明了,没啥好争议的。![]()
但是,在嘉靖十一年(1532年),祭祀名单出现了变化:
废元世祖,缩至伏羲至宋理宗,增祀伯夷、姜尚等(《明史·礼志》)。
也就是说,嘉靖十一年,不在承认元朝正统,华夏正统在宋理宗之后,就被中断了,直到大明建立才被接上。
还将不食周栗的伯夷以及助周灭商的姜尚列入祭祀,
意在强化“忠君排异”思想(伯夷不食周粟)和“武力革命”正当性(姜尚助周伐纣)。
之所以会有这种变法,跟当时大明的内外部环境是分不开的:
第一,是北元残余势力尤其是后来的俺答汗频繁侵扰,否定元朝正统,也是在削弱对方“继承大元”的宣传。
“正统在宋,元为僭伪”。
第二,大明财政入不敷出,武力解决不了,只能靠舆论战打口水仗。
第三,程朱理学对社会的全面覆盖, 忠君思想被反复提及,其实也有配合嘉靖帝“大礼仪之争”的意味。
换句话说,这也标志着,明朝的文化活力,自嘉靖开始,逐步走向僵化。
最后一个:清朝。
清朝在入关的第二年(顺治二年),南北还在激战之际,在北京建立历代帝王庙,精选了21位帝王予以祭祀。
![]()
根据《清世祖实录》和《钦定大清会典实录》记载,这21位分别是:
“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武王、汉高祖、汉文帝、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元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凡二十一帝。”
其中,三皇五帝夏商周三王一共11位,汉朝3位,元朝2位,其他上榜各朝分别1位。
入选标准:
一统王朝:占据中原且实现基本统一;
开国君主:奠基性帝王,排除亡国之君;
儒家认可:治国符合“仁德”标准。
这份名单人数之多,创下有史以来之最,将中原政权帝王连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一并列入祭祀,本意就是在淡化民族矛盾,塑造“华夷一家”的观念。
有人可能会问了,司马炎也算是完成基本统一了啊,也符合开国之君的标准,那为何没有他呢?
清朝文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这样回答的:
(司马炎)袭祖父篡弑之基,虽混一宇,然开国已失忠义。其后宫奢靡、贾后乱政、八王相残,致天下分崩,岂足为后世法?
你看,对司马家有很大意见的,可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人。
别说司马炎了,连隋文帝都没上榜。
康熙六十年,增加7位帝王,分别是:
周文王、昭烈帝刘备、辽太宗、辽景宗、金太宗、金世宗、元太宗(窝阔台),拔高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规格。
关于刘备,康熙的圣旨是这么说的:
《清圣祖朱批谕旨》:“刘备以仁义立国,虽偏安亦足为后世法,著礼部议奏”。
其实康熙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在进行一场测试。
要知道,此刻曹操还没上榜,所以祭祀刘备,其实就是在讨论,汉室后裔刘备,以及占据中原的曹魏,谁才是汉朝之后的正统。
换句话说,偏距西南的蜀汉如果算是正统,那么辽东起家的满清,是不是也算正统?
话又说回来,如果拥有汉室血脉的刘备即便没有占据中原,也能称得上是正统,那么此前的南明是不是也是正统?
总之,这是一个很灵活的话题,就看汉臣们怎么回答了。
江南儒生领袖吕留良门人严鸿逵上疏:“昭烈帝存汉祚于西川,正类清室续华夏于关外。”
内阁学士张玉书驳斥:“刘备据蜀,实同僭伪!若以偏安为法,则南明诸王亦可称帝?”
好嘛,是你们自己要吵的,朕可没有表态哈。
双方吵来吵去,康熙得到了第三种答案,汉臣们虽然意见不统一,但总体都比较拥护我大清。
于是,以“事体重大,俟后详议”为由,暂缓祭祀刘备。
![]()
在历史剧《康熙王朝》中,曾有康熙帝祭拜朱元璋的剧情,虽然台词比较狗血,但康熙祭祀朱元璋这事确实真实有过的,康熙帝六次南巡,其中两次亲自前往明孝陵进行祭祀,四次遣大学士代为祭祀。
《清圣祖实录》载:“上诣明太祖陵,奠酒,举哀。谕大学士等曰:明太祖一代开创令主,功德隆盛。”
两次亲祭均行三跪九叩大礼,规格远超常规祭祀礼仪。
如此姿态,其实也是在向江南汉人宣誓“清承明统”叙事逻辑,同时警告士大夫勿以“追思前朝”为名行反清之实。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帝对祭祀名单进行了新一轮扩编,在原来28人的基础上,在此扩编160人,让这份名单达到188人之多。
由于人数太多,老张我谨在此做归纳性陈述,除了上古三皇五帝外,历朝历代被清朝祭祀的人数分别是:
夏朝,十四位,缺中途失国的几位国君,及末代暴君夏桀。
商朝,九位,中兴之主尽数上榜,缺纣王等。
周朝,八位,文、武、成、康、昭、穆、共、宣八位。
秦朝,秦始皇,祖龙大帝等了一千多年,总算被人抬上祭坛!不过清廷秦始皇也做了备注:“暴政亡国,祀而不祧”
汉朝,十位,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相关帝王均上榜。
三国,魏蜀吴三位奠基人均上榜,曹操、刘备、孙权,承认三国分立现实,平衡正统观念,以曹魏为主,蜀吴也是华夏一部分。
晋朝,两位,司马炎和司马睿,备注:“虽得国不正,然混一之功不可泯”。
南北朝,六位,其中,宋齐梁陈开国君主各一位,北边的北魏和北周开国君主均上榜,全面承认南北朝政权,体现“南北并尊”。
隋朝,隋文帝,承认其对结束南北分裂做出的贡献,但批注“子炀帝暴虐,隋祚短促”。
唐,六位,增加高宗和玄宗(开元盛世)和唐宪宗、宣宗。
五代,五位,五个中原小政权开国君主均上榜,强调“乱世亦有承统”
宋,七位,包含宋高宗(中兴之主)!
辽朝,三位。
金朝,三位。
元朝,十位,补齐铁木真到忽必烈之前的四位大汗,加上元朝六位皇帝。
明朝,十位,除代宗、宪宗、武宗、穆宗、光宗、熹宗六位外,其他全部上榜,包括崇祯帝。
崇祯帝也是自古以来,唯一一位被后世王朝列入祭祀的——亡国之君!
平心而论,清朝如此“不辞辛苦”,将各族建立的政权均纳入祭祀,私心固然是通过这种包容性的祭祀,来给满清入主中原树立合法性,但客观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得承认,这种包容性的,各族皆为华夏一部分的概念,正是在那个时代逐步成为共识。
即便是孙文先生,也无法避免的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之后,又提出“五族共和”的概念。
文章到此结束,能看到最后一个字的朋友,都是真爱,在此感谢,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