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中国与孟加拉国迎来了建交50周年。
半个世纪的交往,两国关系正从“项目合作”迈向“深度融合”。
要理解这种“融合”的层次,不能只看宏观的数字,更要看两个微观的现场:
一座被当地人称为“梦想”的桥,和一种深入一线的“在地感”。
![]()
“硬件”联通:从天堑到通途
在孟加拉国,“母亲河”帕德玛河曾是一道“天堑”。
过去,对于生活在孟加拉国西南部20多个城镇的人们来说,“过河”是一场噩梦,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摆渡船。
在河畔码头,卡车与大巴排起长龙,等待数小时是家常便饭,遇上风浪,耗上一天也不稀奇。这曾是当地人通往首都达卡的“宿命”。
![]()
如今,这个“宿命”被一座宏伟的公铁两用大桥彻底改写——帕德玛大桥。
这座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超级工程,全长7.8公里。随着它的贯通,曾经数小时的“天堑”,变成了十余分钟的“通途”。
![]()
其铁路桥也于2024年底投入运营,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梦想之桥”。
这是中孟合作最直观的“硬件”,它不仅是物理上的联通,更是孟加拉国试图从“劳动密集型加工国”迈向“环孟加拉湾区域制造枢纽”的经济动脉。
![]()
“软件”联通:一只狗与一句“你好”
如果说“梦想之桥”是两国合作的“面子”,“在地感”就是更深层的“里子”。在北京大学一个调研团的实地考察中,一个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这种“里子”。
在大桥的项目部营地,有一只普通的田园犬,名叫“大黄”,它成了中孟两国员工共同的“团宠”。
它跟着中国工程师驻守工地,也和孟加拉国工友一起巡查。最特别的是这只“本土狗”,居然能听懂中文的召唤。
![]()
一只狗或许微不足道,但它折射出中国团队并非“建完就走”的过客,而是真正“驻扎下来”、与当地生活融为一体的“伙伴”。
这种“在地感”,还体现在“心”的联通上。孟加拉国是一个极其珍视其母语的国家,达卡大学的“语言运动烈士纪念碑”就是明证。
![]()
当来访者尝试用一句蹩脚的孟加拉语与当地人交流时,收获的笑容是任何合同都无法换来的,语言成了构建信任的基石。
2025年,正值“中孟人文交流年”,目前孟加拉国已有20余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并设有2所孔子学院。
![]()
“软件”升级:后2026时代的挑战
“硬件”通了,“软件”也必须升级。孟加拉国即将迎来一个关键节点:2026年,它将正式从“最不发达国家”名单中“毕业”。
“毕业”是好事,但也意味着过去的“优惠”将减少,产业升级的挑战迫在眉睫,这要求中孟合作必须“换挡提速”。
![]()
桥建好了,但长期的运营维护、防洪防灾技术,才是关键。中方不能只当“建设者”,更要当“赋能者”。
例如通过“鲁班工坊”等机制,传授技术标准和运维经验,为孟方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地技术队伍。
![]()
路修好了,但物流效率、关税壁垒、数字鸿沟,仍会“堵车”,“硬件”联通必须有“软规则”配套。
例如加快推动中孟自贸协定升级;探索在吉大港设立人民币清算中心;建设中缅孟海底光缆,打通“数字联通”。
![]()
将基础设施、配套规则、人文交流整合成一个有韧性的合作体系,这才能抵御外部环境的各种不确定性。
未来,只有将“硬件”的桥、“软件”的规则和“心件”的信任三者合一,中孟合作才能真正“行稳致远”,成为一个鲜明的共赢范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