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老话常说:“看看历史书,能让人更聪明。”
《资治通鉴》这部大书,不只是记载了历史,还藏着不少做人的道理。跟人打交道,表面上挺容易,其实挺难的。为啥我们老是吃亏?为啥信任的人会背叛我们?答案就在这三句话里。
![]()
【第一句话: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灾祸往往源于过度的贪念。人心复杂,贪求过多,麻烦便会随之而来。他人心中所想,实在难以捉摸。贪念是因,灾祸是果。人心如深渊,难以看透。
贪心太盛,使人迷失方向。盼着财,盼着势,还盼着情。盼得越多,心就越难填满。矛盾随之而来,关系也就此破裂。
画虎容易画骨难,识人容易识心难。朋友可能为利益翻脸,夫妻或许因贪念散场。人心隔肚皮,笑脸下藏着算计,和气中藏着暗箭。
![]()
亚历山大,马其顿的王,曾拜亚里士多德为师。他二十岁登基,仅用了十多年,就打造了一个地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巨大帝国。
他的贪念,如同他踏足过的疆土,永无止境。他渴望抵达世界的最边缘一探究竟。
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后,他手下的那些将军,那些与他并肩作战、历经十几年血雨腥风的老战友,都满心期待着能回家团聚。
他们已经坐拥财富与荣耀,什么都不缺了。他们心里想的很简单:回马其顿老家,当个有钱人,舒舒服服过日子。
但亚历山大的野心是模糊且没有尽头的,他打算接着往东打,一直打到印度去。
这里,“欲望强烈”的当属亚历山大,“心思难猜”的则是他手下的那些将领。
他已摸不透那些将军们心里在想啥了。他原以为大伙还像从前那般,盼着立功受奖。可他却忽略了,人的心思是会变的。
老兵们身心疲惫,心生畏惧,只盼能活着享用胜利的果实。亚历山大呢,被“统领全球”的虚幻梦想冲昏头脑,连这最基本的人心都看不透了。
《资治通鉴》中,好多帝王都栽在了同一个毛病上。就说隋炀帝杨广吧,他挖大运河、三次攻打高句丽、到江都游玩,随便挑出一件,都显得他很有能力、很有抱负,可他就是欲望太多了。
他企图在一代人的光景里,达成数代人才能完成的伟业。可结果怎样?"贪欲"耗尽了百姓的精力,难以捉摸的民心最终爆发,强大的隋朝仅传两代便覆灭了,这和他所敬仰的秦始皇结局多么相像!
亚历山大也没能例外。到了印度,他的士兵头一回违抗了军令。他们实在忍受不了那没完没了的雨季、令人胆寒的战象,还有那看不到尽头的征战之路。
最后还是发生了兵变。这时,亚历山大才惊觉,自己和追随者之间的心,早已像隔了万重山。他只能无奈让步,带着失落撤兵。他栽在了“贪欲”的坑里。他征服了全世界,却败给了手下将士最简单的心愿。
![]()
【第二句话: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亚历山大有位铁哥们儿,名叫克利图斯。这位克利图斯可是个老将,曾救过他的命,还像看着自家侄子长大一样,对他既忠诚又直率。
庆功宴上,酒喝了好几轮后,亚历山大沉浸在臣民的甜言蜜语里,大家把他比作神仙,夸赞他的成就早已胜过父亲腓力二世。
直性子的克利图斯实在看不过眼了。他趁着酒意,大声替老国王腓力二世说话,还骂亚历山大忘了马其顿的老规矩,一心沉迷在东方的独裁和享乐里。
他竟还引用了希腊悲剧里的诗句,借以讥讽亚历山大:“哎呀,希腊啊,这统治真是太坏了!”
亚历山大暴跳如雷!他认为这简直是在严重冒犯他的威严。在酒精与怒气的双重驱使下,他一把抢过卫兵的矛,亲自将克利图斯刺死了。
刹那间,他清醒了。望着倒在血泊里的挚友,他满心都是懊悔,整个人几乎要崩溃。
亚历山大是不是喜欢克利图斯?那肯定是喜欢的,而且这份喜欢非同一般,是能拿命去换的交情,还是父辈就结下的深厚友谊。但他表达这份喜欢的方式不太对头。等他成了像“神”一样的国王后,他表达喜欢的方式就不同了。他希望别人对他绝对服从、顶礼膜拜,而不是像朋友那样能接受逆耳的忠言。
他以对待仇敌的手段(来树立威严),却用在了最要好的朋友身上。最终,这份情,彻底沦为了“毒”,他毒死了挚交,也让自己后半生都笼罩在悔恨之中。
喜欢一个人,要是方法不对头,结果可能更糟。爱得不对路,就成伤害了。父母疼孩子,可要是惯坏了,那就是坑孩子。朋友间讲情义,但一味放任,反而会害了对方。
我们总认为爱是件好事,但方式用错,反而弄巧成拙。身为父母,你有没有过分宠溺孩子?作为朋友,你有没有放任朋友的错误?后来才懂得,真正的爱是给予正确的引导。
爱要讲原则,别去伤人。心肠得善良,手段得果断。要么就好好爱,别出错;要么就别去爱。爱意味着担当,不是一时兴起。
【第三句话:德大于才便是君子,才大于德便是小人。】
亚历山大才33岁就在巴比伦突然去世了。他一死,他那些最得力的将领们马上就把他的大帝国给分了。为啥他的帝国这么快就垮了呢?
他没能教出品德比才能更出众的接班人,反倒让一群才能突出但品德欠佳的人围在身边。
这里提到的“小人”,不是说那些奸诈邪恶的人,而是指那些本事很大,但品德却无法支撑其野心和权势的人。亚历山大的手下,个个都是杰出之才,军事能力超群出众。
例如安提柯,他才华出众且谋略过人,最终成功创建了马其顿王国。
像托勒密那样,头脑灵活又讲究实际,在埃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托勒密王朝。
像塞琉古这样的人,打仗特别厉害,还创建了一个遍及西亚的塞琉古王国。
这些人有本事吗?那当然!他们个个都是顶尖的政治高手、军事强人。可他们讲“德”吗?这里说的“德”,指的是对亚历山大家族的忠心,还有对帝国统一的那份坚定信念。
很明显,他们那点个人野心的本事,比忠诚的品德强太多了。所以,等亚历山大这个顶梁柱一倒,他们立马就各自为政,自立为王,根本没想着一起帮他年幼的儿子和糊涂的兄弟。
亚历山大自己在用人方面,更看重才能而非品德。他偏爱那些作战勇猛、有决断力的将领,但却没有很好地用“德”来规范他们,也没能构建一个以“德”为核心的传承体系。
老祖宗讲过:“有德是根本,有才是枝节。”品德摆首位,才能放其次。有德之人受尊崇,无德之人遭唾弃。
德代表人的品行,才体现人的本领。品行比本领强,那这人就算个善人。本领压过品行,这人在咱眼里就不咋地。品行端正又本领强,那可是君子风范。本领挺大但品行差,那就成了让人瞧不上的小人。
品德高尚的人,会给社会带来益处。有才却品德差的人,或许会给世界带来灾祸。德与才都不可或缺,不过德要放在首位。才固然有用处,但德才是根基所在。
![]()
【结语】
曾国藩说过:“世上从古到今的普通人,大多因为懒惰而失败;世上从古到今的聪明人,大多因为骄傲而失败。”
《资治通鉴》一开始就说了这么个事儿:智瑶为啥会失败。
晋国的智瑶,在那个时候可是出了名的才子,人们说:“鬓角漂亮身材高大就算有才,骑马射箭力气大也算有才,各种技艺都精通也算有才,文章写得漂亮口才又好也算有才,性格坚强果断也算有才。”
他近乎无可挑剔,才情出众。可有个要命的短板:太过不仁,也就是缺德。他家主智宣子挑他当接班人,光盯着他的“才”了,压根没把“德”当回事。
最终,智瑶仗着自己有才能而骄傲自大,到处与人结仇,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把智氏家族给灭了。
司马光看到这事后,心里有很多感触,便说了那句有名的话:“有才能的人,品德是他的资本;有品德的人,才能由他来引领。所以,才能和品德都具备的是圣人,两者都没有的是愚人,品德超过才能的是君子,才能超过品德的是小人。”
和人打交道,跟世间万物相处,说到底,秘诀就是怎么跟自己的欲望、情绪还有品行和平共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