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二十八,民间素有“雪大不大,就看九月二十八”的谚语。今天是2025年11月17日,恰逢农历九月二十八,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是否真能预示今冬的降雪量?让我们结合气象科学和民俗传统,一探究竟。
![]()
**一、民俗谚语背后的气象逻辑**
“九月二十八看雪”的谚语在北方多地流传,河北、山西等地的老农常以此判断冬季雪情。民俗专家指出,这一说法源于长期物候观察经验——若农历九月末出现强降温、阴雨或初雪天气,往往与极地冷涡活动提前有关,可能预示冬季冷空气活跃。例如2020年农历九月二十八(公历11月13日),内蒙古赤峰、河北承德等地出现首场降雪,随后2020-2021年冬季华北降雪量较常年偏多40%。
不过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强调,这类经验性预测存在地域局限性。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十年谚语准确率约60%,尤其是南方地区相关性更低。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对冬季降水的影响权重可达70%,远高于单日天气指标。
![]()
**二、2025年冬季气候预测的科学依据**
据国家气候中心11月发布的最新预测,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处于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尾声,预计今冬(2025年12月-2026年2月)我国气温总体接近常年,但阶段性波动显著。降雪方面呈现“北多南少”特征:
- 东北地区:受东北冷涡持续影响,黑龙江、吉林等地可能出现区域性暴雪,预计降雪量较常年偏多2-3成
- 华北黄淮: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为降雪集中期,京津冀需防范道路结冰
- 长江流域:除湖北西部山区外,大部地区降雪概率低于往年
值得注意的是,今日(11月17日)全国天气实况显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部已出现今冬首场降雪,而华北平原以晴间多云为主。气象学家指出,这与2008年初南方雪灾前的“九月二十八”天气模式并不相同,当年同期长江中下游已出现持续阴雨。
![]()
**三、古今预测方法的碰撞与互补**
现代气象学虽已建立完善的数值预报系统,但民间智慧仍具参考价值。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解释,农历九月末恰处大气环流调整期,若此时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异常,确实可能改变冬季风路径。例如:
- 2012年9月28日华北突降暴雨,随后冬季北京遭遇多场暴雪
- 2018年同日东北出现罕见高温,该冬雪量反而偏少
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建议,农户可结合谚语与官方预警:若九月二十八当地出现以下现象,需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1. 持续3天以上日均温低于0℃
2. 降水形态为雨夹雪或冻雨
3. 昼夜温差突然缩小至5℃以内
**四、今冬雪情对民生影响预判**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提醒,根据降雪预测,需重点关注:
![]()
- 12月京哈、哈大等高速公路的除雪保通
- 1月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暖负荷可能骤增30%
- 内蒙古牧区需防范“白灾”(积雪掩埋草场)
与此同时,冰雪经济将迎来利好。黑龙江雪乡景区预计今冬游客量同比增加15%,崇礼滑雪场已提前两周开始人工造雪。中国旅游研究院建议游客关注“降雪线”动态,目前张家口-沈阳-长春一线以北区域有望形成优质雪期带。
**结语**
“九月二十八”的古老智慧与现代气象科学正在形成有趣互补。尽管今日华北未见降雪信号,但东北的初雪与气候模型共同指向北方多雪的冬季前景。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既要理性看待谚语的局限性,也需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季度预报,为可能到来的银装素裹做好两手准备。毕竟,无论是瑞雪兆丰年,还是风雪成灾,提前防范才是应对自然智慧的最佳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