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
□本报记者 刘宏章
11月14日,记者走进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种植基地,成片的梭梭林映入眼帘。“以前我们嘎查沙进人退,现在沙退金来!在嘎查党支部引导下,乡亲们都积极参与梭梭种植,日子是越过越红火。”正在查看自家梭梭林的沙林呼都格嘎查牧民许明文感慨道。
据了解,该嘎查在党支部引导下,大力发展梭梭嫁接肉苁蓉的生态沙产业,不仅嘎查生态植被覆盖度大幅提升,也让许多农牧户共享“生态红利”,目前该嘎查每户年收益可达10万元。
今年以来,阿拉善盟委书记领头挂帅“党建引领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书记项目,推动全盟立足沙产业、驼产业、文旅产业等特色资源,深化“党建+生态”“党建+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以梭梭、肉苁蓉种植等为主的沙产业提质增效,让“沙窝窝”变为农牧民的“金窝窝”。截至目前,全盟各级党组织共立项书记项目1200余个,助推特色沙产业高质量发展。
该盟广泛协调调动各方资源,依托715万亩天然梭梭林、1026万亩人工梭梭林的资源优势,通过嘎查村党组织兴办合作社、党员带头示范,持续扩大肉苁蓉、锁阳接种规模。目前,全盟已建成9个规模化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肉苁蓉、锁阳接种面积分别达151.3万亩、52万亩,年产量突破1.5万吨;全盟3万余名农牧民融入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年人均增收3万元至5万元,真正实现了“党建聚合力,产业富百姓”。
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是关键。该盟积极构建“党建+产学研”平台,引进东阿阿胶等国内领军企业,为沙产业注入外部动力;同时推动内蒙古大漠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聚焦“药食同源”,延伸产业链,开发多元化产品,提升附加值。截至目前,全盟22家规模以上沙产业企业开发产品113个,已有37个产品录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获登记保护,43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产品通过认证。如今阿拉善肉苁蓉不仅畅销国内,更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实现从“沙中取料”到“链上增值”的跨越。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该盟深化“党建+生态产业”模式,发挥嘎查村党组织“领头雁”和党员先锋作用,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机制,以沙产业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助推农牧民持续增收。
踏进阿拉善右旗九棵树治沙项目区,只见茫茫大漠中防沙固沙的草方格如金色棋盘般铺展,沙地里的梭梭林已褪去嫩绿披上深褐冬装,根部的肉苁蓉在沙土下孕育生机。这背后,是基层党组织的带头冲锋,嘎查村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在荒漠深处书写出的绿色奇迹。今年2月28日,该盟启动锁边林草带合龙攻坚战,当地党员干部带头攻坚,农牧民群众全员参与,历时近5个月填补最后431公里缺口,于7月6日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实现1856公里锁边林草带全面合龙,创造了该盟防沙治沙新奇迹。
在防沙治沙项目中,该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党建+生态产业”,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明确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项目总投资10%,通过实施“嘎查村+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等模式,吸纳1.5万余名农牧民劳动力参与建设;为实现长期管护目标,结合项目区所在苏木镇、嘎查村实际情况,优先雇佣当地农牧民,并充分发挥农牧民“家门口”管护优势,通过践行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以生态建设促产业发展,实现了扩绿、增收、惠民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