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11月7日晚间,五家公司密集发布公告,披露公司或其股东、高管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告知书,涉嫌违法违规行为,涵盖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违规减持、短线交易等多个领域。这一集中性监管动作,释放出监管部门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的强烈信号,彰显了筑牢市场诚信根基、维护市场秩序的坚定决心。
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生命线在于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无论是财务造假虚构经营业绩,还是信披违规隐瞒关键信息,抑或是违规减持、短线交易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本质上都是对市场诚信底线的公然践踏,对资本市场“三公”原则的严重破坏。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实施以来,证监会始终将信息披露监管作为执法重中之重,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加码,违法成本不断提升。
此次集中被查的案件中,财务造假和信披违法违规依然是高发领域,其危害性不容忽视。虚假的财务数据和不完整的信息披露,会直接误导投资者进行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合法权益受损。会计信息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直接影响调控政策的精准度,虚假信息可能导致宏观调控方向偏离,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秩序。更严重的是,此类行为会侵蚀市场信任基础,最终制约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被查案件涉及的违规减持、短线交易等行为,暴露出部分经营主体对规则的漠视,一些上市公司“关键少数”将资本市场视为“提款机”,无视中小投资者利益。监管实践表明,“关键少数”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其行为直接决定公司规范运作水平。监管部门对“关键少数”的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强化,“谁造假、谁担责”的鲜明导向日益凸显。
一天之内五家公司被立案调查,既反映出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复杂性、隐蔽性,也彰显了监管部门执法能力的提升。近年来,监管部门构建了立体化的监管执法体系,通过现场检查、年报监管、舆情监测等多元化线索发现渠道,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针对发行环节的造假行为,监管部门贯彻“申报即担责”理念,严肃查处“一查就撤”案件。在查处范围上,监管执法实现了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等重点板块全覆盖,涵盖申报、注册、发行等关键环节,形成了全方位的监管震慑。
中介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看门人”,其履职尽责情况直接关系市场生态。此次集中被查案件也提醒我们,部分中介机构未能坚守职业操守,为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提供“协助”,成为造假链条的重要一环。监管部门应坚持“一案多查”,在查处上市公司的同时,全面排查涉案中介机构,对违法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加大惩戒力度,督促其回归本源、勤勉尽责。只有中介机构真正发挥“看门人”作用,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严监管的“硬约束”,也需要经营主体的“自我约束”。此次集中立案调查应成为所有经营主体的深刻警示:上市公司要敬畏法律、敬畏市场、敬畏投资者,严格规范运作,确保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股东和高管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摒弃“钻空子”“走捷径”的侥幸心理,依法依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中介机构要坚守职业底线,把好核查验证关。同时,监管部门要推动建立多部门联合防范打击财务造假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正向引导,实现“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监管目标。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市场诚信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集中监管执法行动,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有力震慑,更是对市场诚信根基的巩固。期待监管执法体系不断完善,经营主体诚信意识不断提升,进一步筑构起我国资本市场的良好生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