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上海和武汉两个城市曾经在城市名字前面冠以“大”字,“大武汉”、“大汉口”曾经声名远播。武汉之所以赢得“大武汉”之美誉,是因为武汉市曾经举足轻重的工业。工业遗产对武汉市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工业是武汉市的代表作,工业成就了“大武汉”的金字招牌。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快速推进,一处处经典的工业建筑被拆除,一座座具有保护价值的工业厂房被夷平,武汉市的大工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记忆正在离我们远去。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记得“大武汉”曾经如此辉煌的历史吗?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到哪里去找寻历史上的“大武汉”的踪迹?
——周国献
![]()
武汉市水泥厂位置图
2019年11月深秋季节,作者前往戴家湖公园二期拍摄,当时公园里的菊花开的正艳。
戴家湖公园二期所处位置是原武汉市水泥厂遗址。武汉市水泥厂走过近半个世纪历程,曾为武钢、武石化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作出过贡献,见证一段历史变迁。
![]()
武汉市水泥厂旧址,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据《武汉市志·工业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等1版)记载,解放前夕,武汉尚无水泥工业。从1958年开始创建水泥工业,到1985年,已发展成为拥有大小水泥厂13家、年产水泥63.66万吨的工业行业。
1985年,武汉市水泥行业共有生产厂13家,其中中央、省在汉企业4家(一冶水泥厂、武汉港务局战备水泥厂、青山电厂附属水泥厂、武昌电厂附属水泥厂),市属企业6家(武汉水泥厂、武汉市白沙洲水泥厂、武汉市一砖瓦厂附属水泥厂、武汉市水泥厂附属小水泥厂、武汉市人防水泥厂、武钢知青水泥厂),区属企业3家(武汉市东西湖水泥厂、武汉市洪山水泥厂、武汉市青山江南水泥厂)。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武汉水泥厂位于青山区红钢城水泥厂路1号,1958年创建。
该厂建厂计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国家投资年产30.5万吨的矽酸盐水泥车间;一部分是由武汉市投资年产30万吨的石膏矿渣水泥车间。
国家投资的矽酸盐水泥生产线,总投资2400万元,列为武汉市重点建设项目,1960年元月施工。同年10月,因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暂予缓建。1967年,国家计委决定将该项目设备迁往鄂西北,移交给湖北省光化水泥厂。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武汉市投资兴建的石膏矿渣水泥车间,于1958年6月破土动工,1960年建成投产。1962年因销路不畅停产。
1963年10月,武汉市计委决定将石膏矿渣水泥生产线改建为矿渣矽酸盐水泥生产线。计划投资350万元。1964年元月施工,1965年8月建成投产。1966年生产水泥97687吨,水泥出厂合格率100%,还生产了普通水泥10991吨,全年利润109.85万元,缴纳税金21.4万元。
1970年,武汉市计委决定将该厂的生产能力扩大到25万吨。1970年底动工。由于“文革”的影响及资金不足,扩建工程直到1978年8月才基本建成投产。共投资820万元,后又筹资510万元。扩建工程完成后,水泥产量可达25万吨以上。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到1985年,武汉市水泥厂固定资产原值2170万元,职工1264人,是武汉市属最大的水泥厂。1958年至1985年,共生产水泥288万吨,实现利税总额2700万元。
据《青山区志》(武汉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记载,90年代初,企业逐步衰退。1996年,企业开始尝试国有民营改革。1999年7月,实现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317名职工出资82.1万元,注册成立武汉市叠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由叠峰公司委托经营武汉市水泥厂。
2000年10月,武汉市政府决定叠峰公司整体购买武汉市水泥厂国有产权,完成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体制改革的转换工作。
2006年,武汉市叠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占地面积22.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3亿元,员工839人,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60.5万吨。企业生产的“叠峰”牌系列水泥产品荣获湖北省建材工业产品精品、武汉市优质产品、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等多项奖。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后来,武汉叠峰公司因无法满足达标排放等要求被关停。2007年,厂区被爆破拆除,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水泥罐应声倒地。
此后,厂区遗址成为废墟。场地因长期受粉煤灰、建筑垃圾影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据介绍,原武汉市水泥厂地块土壤贫瘠且偏碱性,90%以上的场地下垫面为混凝土。戴家湖公园二期改造时,采用化学改良手段,并对局部裸露粉煤灰堆场用1.5米的换土覆盖。场地北部有6725平方米水体,水质偏碱性且重金属超标。通过选用可吸收重金属离子的水生植物等,构建水生植物群落、微生物群落、水生动物群落营造有机生态系统。
戴家湖公园二期建成后,与戴家湖公园一期一起形成75公顷的总面积,成为武汉市最大公园。同时,作为武汉高铁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成为武汉市门户公园,见证青山从工业重镇到园林城区发展变迁。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2022年9月,作者再次前往探访,领略不一样的风景。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戴家湖公园二期设置了一些水泥装置雕塑作品,似乎在提醒游客,这里曾经是武汉市水泥厂遗址。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19年11月拍摄)
![]()
戴家湖公园二期(周国献2022年9月拍摄)
周国献“大武汉系列201—300”分类汇总索引及相关链接
(说明:此贴为重新整理发布,2019年4月4日原贴手机端已不可见。)
武汉的近代工业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工业遗址。“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城市无法磨灭的基因,必须得到保护与传承。”(《武汉近代工业史》(上下卷))
武汉市的工业遗产保护状况是中国诸多工业城市的一个缩影。正如以色列摄影家纳达瓦·坎德(Nadav Kander)在接受关于他的长江摄影专题的专访时所说:“在经历一段拍摄后,我逐渐感受到这个国家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当它以惊人的速度飞跃时,也在不断毁坏着自己的根基。”城市急切地想要发展,却忽视了历史传承,忽视了城市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在城市急速发展的关口,为一个城市的工业遗产留存影像记录迫在眉睫。我从2008年开始关注并拍摄武汉工业遗产保护题材,2014年定下摄影专题的题目《大武汉》,并开始有计划地重点拍摄武汉工业遗产,共拍摄了涵盖清末、民初和解放初期的三百多处武汉市老工业旧址。项目初期,以宽幅接片方式拍摄老工业旧址废墟为主,通过比较一致的摄影语言去呈现这些城市发展中的疤痕和印记,强化“大武汉”的悲壮感;后来扩展到事无巨细对武汉市和湖北省各地市现有工业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但现存的工业遗产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作者希望通过拍摄和发布“大武汉系列”,引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武汉工业遗产保护的关注和行动。回望过去,让我们看清来时的路。我无力阻挡城市改造的步伐,但我至少可以用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一切,为日后寻回失去的城市影像和情感记忆提供参照。
——周国献
特别声明:
2.“大武汉系列”中偶尔会在各种志书等资料中翻拍部分老照片,因原刊载老照片的书籍大多没有注明照片作者,在头条文章里只能注明图片来源是哪一本书籍,无法为原作者署名,敬请谅解!若有异议,请随时通过留言等途径告知,以便及时改正。
谢谢关注今日头条号“黑镜头”!
【关注方法】:
1.安装今日头条App(已安装的请忽略);
2.打开今日头条App,或者通过分享的“黑镜头”头条文章进入今日头条App。
然后,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关注“黑镜头”头条号:
(1)方法一:在“黑镜头”头条文章开头,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如下图):
![]()
(2)方法二:在今日头条首页搜索栏键入“黑镜头”,点搜索按钮,再点菜单栏中的“用户”选项,找到“黑镜头”头条号用户(昵称存在同名情况),认准如下“黑镜头”LOGO,再点关注。
![]()
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