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历史故事㉕
北魏皇帝拓跋焘安置敕勒族
公元439年~581年,在我国北方由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5个政权,史称“北朝”。北朝与南朝长期对峙,统称为南北朝。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是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由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鲜卑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源于东胡。公元前206年,匈奴击破东胡,余部分两支逃至乌桓山和鲜卑山,因山命名,从此乌桓族和鲜卑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鲜卑拓跋部是鲜卑的一支,原本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北段,在“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拓跋鲜卑从旧墟石室嘎仙洞出发,第一次南迁到达大泽(今呼伦湖),完成了从狩猎到游牧的转变。东汉时期,拓跋部越过大泽,逐渐向南迁徙,到达阴山南北地区,完成了从游牧到农耕的过渡。公元258年,首领拓跋力微带领鲜卑拓跋部“迁于定襄之盛乐”,即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北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同年,举行了祭天仪式。鲜卑拓跋部与曹魏互有往来,友好亲善,与中原地区有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和接触,史书中有“聘问交市,往来不绝”的记载。西晋时期,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拓跋鲜卑的首领猗卢被晋怀帝封为“代公”。建兴三年(公元315年),拓跋部势力进一步壮大,猗卢将“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都”。东晋威康四年(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qián】建立代政权,都城为盛乐。公元376年,代政权被前秦灭亡。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后败给东晋,前秦因此走向灭亡,北方各部族脱离了前秦统治纷纷独立,建立自己的政权。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乘机复国,恢复代政权,即位后不久,迁都盛乐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并在不久后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公元398年,拓跋珪称帝。在盛乐积蓄力量之后,北魏开始进军中原,先后迁都平城、洛阳。通过对中原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拓跋鲜卑加快了自身发展的步伐,为拓跋部能够在众多民族中脱颖而出,最终完成统一中国北方大业奠定了基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使北方进入北朝时期,与南朝对峙。拓跋鲜卑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黄河流域、控制中原的封建王朝——北魏王朝。
![]()
北魏南迁建都浮雕(图片来自鄂尔多斯市博物院)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āo】,字佛狸,鲜卑族,是北魏第三位皇帝,公元423年~452年在位。拓跋焘即位时年仅十六岁,《魏书》评价他“以神武纂业,克清祸乱,德济生民,功加四海”。拓跋焘统一了北方乱局,是东晋十六国期间攻灭政权最多的皇帝。他的一生,四处征战,向西扫灭大夏、西凉、北凉,向东一直打到辽海,攻灭燕,一统北方,拓跋焘在位期间是北魏历史上武功最为昌盛的时期。北魏建立初期,征服了漠南、阴山南北的敕勒诸部。北魏神麚二年(公元429年),拓跋焘大举攻打柔然,获得胜利,这一战也被称为北魏破柔然之战。此次攻打柔然时,高车各个部落起义,有三十余万人向北魏投降。在4世纪末和5世纪初,约有六七十万敕勒人被北魏安置在漠南地区。
公元425年,拓跋焘发动了对大夏的战争,公元431年灭大夏政权,控制了整个鄂尔多斯地区,并设置州、镇、郡、县等进行管辖。为了防止北方柔然的进击,北魏曾在北部沿边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其中怀朔、沃野二镇的防区涉及鄂尔多斯高原沿黄河的东北、北部和西北地区。拓跋焘在鄂尔多斯地区划分了很多牧场,同时派遣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魏书·食货志》记载:“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养孳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tuó】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可得知当时鄂尔多斯地区水草之丰美、牧业之繁盛。而当时的鄂尔多斯地区,在这些牧场从事畜牧的主要是拓跋焘征服漠北后迁来的敕勒人,他们在南流黄河以西的鄂尔多斯游牧,故被称为“河西敕勒”。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相信大多数人对这首《敕勒歌》并不陌生,它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敕勒人放牧的情景,是当时包括鄂尔多斯高原在内的漠南地区畜牧业兴旺的真实写照。敕勒族又称丁零,他们善于造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所以又被称为高车。丁零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最早生活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高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本称狄历。西晋以后,塞外民族称之为敕勒,北朝人称之为高车,迁入内地者被称为丁零。在鄂尔多斯地区游牧的敕勒人,掌握有丰富的畜牧业生产经验,而北魏初期对于畜牧业比较重视,因而鄂尔多斯地区的畜牧业在此时有了较大的发展,敕勒部族也逐渐繁荣兴旺。北魏和平五年(公元464年),河西五部高车人“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吟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与此”。这段历史记载,让人遥想当时敕勒人乘着高车,穿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祭天饮酒,此情此景真是无比盛大,热闹非凡。北魏孝文帝亲临此次祭天盛会,由此反映出河套等地敕勒族人民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盛况。
北魏皇帝拓跋焘安置在鄂尔多斯的敕勒人,在鄂尔多斯地区积极发展畜牧业,为鄂尔多斯的畜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当时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是鄂尔多斯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拓跋鲜卑建立了北魏王朝,在鄂尔多斯地区采取“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使得各民族杂居在一起,加强了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拓跋鲜卑所开创的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的融合、游牧民族兴起占据中原后又被中原汉文化所融合的模式,不仅是对隋唐盛世的创立,而且对我国农牧交融、民族融合乃至多元一体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图文摘编自:李芸主编、甄自明编著《鄂尔多斯历史故事》
编辑:李荣
校对:李由
审核:杨阳
终审:王红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