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锋
“营养专家”出镜推荐的“独家减肥食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李梓萌”在“一直播间宣称一款鱼油产品具有医疗功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在视频中分享“自己的减肥经历”……假若不是媒体公开曝光这些全是“AI仿冒视频”,恐怕不少人都会信以为真。
实际上,一些人利用“AI仿冒视频”,确实也获取了不少非法利益。如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举报查处的仿冒主持人李梓萌短视频的账号“广州白云深海鱼油工厂”,其不仅已拥有80多万粉丝,三瓶售价59.9元的鱼油,截止市场监管人员介入时,“页面显示已售出17.7万单”。
根据查处的情况,这个仿冒主持人李梓萌的短视频账号销售的鱼油,“执行标准属于糖果,包装上面也并没有像保健品的小蓝帽标识,并不属于药品,并没有获得药品的批准”,其在“直播间或者短视频当中,对普通的食品宣传有医疗治疗功能,或者说使用医疗用语”,已涉嫌违法。
而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在看到某些平台上,以自己“形象出镜的科普视频,介绍和推销减肥食谱”后,“一方面觉得不可思议,另外一方面觉得有一点后背发凉”。于康认为,商家盗用自己形象介绍的营养知识,“毫无依据,没有得到科学验证”,而“这些信息老百姓一旦信,到外头一放大,这个影响就不是对我个人的影响,那是对千千万万受众的影响”,同时,视频里的错误信息,更“会让营养学界长期以来的科普努力,付诸东流”。
在商业领域,AI技术生成假视频仿冒名人是这样,一些政府机构,也出现了利用高科技技术造假的情况。如媒体报道披露的“西部某县农业部门”,为了获得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名额,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第三方技术公司开发病虫害检测、农机服务、播种、收割、烘干于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标榜成为“数字农业的示范基地”,实际上并“未被农户高频使用,仅被农业部门用于监测耕地非粮化和防止农机服务商骗取国家补贴技术,公司70%的收入来自政府的技术服务费,数字悬浮现象明显”。
科技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推进社会进步,但为何当下个别领域,个别地方,并没有把高科技用在该用的地方,而是用“AI仿冒名人”赚取不义之财,用数字技术搞新的形式主义?
有关报道表明,在自上而下开展的整治形式主义的工作中,各地多措并举正在“整治政务App泛滥的问题”。青锋认为,有关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加大对AI仿冒和利用数字技术搞形式主义,抑或骗取国家补贴的力度,不仅对被查获的相关机构和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更要对涉嫌违法者依法给予刑事处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