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们,这款‘量子磁疗床垫’,躺一个月能治高血压、糖尿病,今天直播间专属价,只要9980元!”“叔叔阿姨,我不是卖货的,就是想帮你们省点钱,这款深海鱼油原价3000元,今天给你们争取到100瓶福利,198元就能带走!”
打开手机直播平台,类似的声音总能精准“捕捉”到老年用户。镜头前的主播一口一个“爸妈”,说着贴心话、晒着“真实案例”,身后堆着号称能“治百病”的保健品、“能升值”的纪念币、“性价比拉满”的家电……可镜头之外,藏着的却是瞄准老人养老钱的“陷阱”。
如今,有些直播带货成了诈骗分子“围猎”老年人的新阵地,不少家庭因此闹得鸡飞狗跳,老人的积蓄打了水漂。
![]()
这些“温情陷阱”,专盯老人的软肋
老年人为何容易在直播里栽跟头?不是他们不够警惕,而是诈骗分子摸透了老人的心理,把陷阱裹上了温情的外衣。
陷阱一:“亲情牌”打底,先认亲再骗钱
“张阿姨,您上次说膝盖疼,我特意给您找了这款‘艾草护膝’,今天只给您留了10件。”“李叔叔,您孩子不在身边,有事儿随时找我,比亲闺女还管用。”……这类主播最擅长的就是“情感绑架”。
他们会花几个小时和老人聊天,记下图文里老人提到的家庭情况、健康问题,下次直播时精准回应,让老人觉得“这孩子真贴心”。
等老人放下戒心,主播就开始“带货”:要么说“这款产品专门给叔叔阿姨定制的,外面买不到”,要么说“我跟厂家磨了三天,才拿到这个价,就为了帮你们省钱”。
陷阱二:健康焦虑当诱饵,保健品变“神药”
“高血压不用吃药,吃我这‘纳豆激酶’就行”“糖尿病是‘富贵病’,喝这款‘苦荞茶’三个月就能停药”—— 这类直播抓住了老人怕生病、怕给子女添麻烦的心理,把普通保健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为了让老人相信,主播会找“托儿”在评论区晒“康复证明”:“我妈吃了两个月,血糖从10降到6。”“我爸之前走不动路,用了这个仪器能爬三楼了”。有的还会“现场演示”,比如拿个“检测仪”,说“您看,用了我们的产品,血液流速都变快了”。
陷阱三:“低价福利”设套,捡便宜变吃大亏
“今天直播间秒杀,1块钱抢电饭煲!”“前100名下单,送价值2000元的银镯子!”这类直播用“低价”“福利”吸引老人停留,可等老人下单后才发现,要么“1块钱的电饭煲”需要先买3000元的会员,要么送的银镯子是镀银的,甚至有的主播收了钱就关播,连货都不发。
更隐蔽的是“连环套”:比如先让老人花99元买“低价净水器”,上门安装时却说“您家水质太差,需要换滤芯,一套6000元,能用10年”;或者卖“低价旅游卡”,等老人到了目的地,才发现是“购物团”,不买东西就不让走。杭州的陈阿姨就因为 “198元游桂林”,最后被迫买了1万元的玉器,回来后才知道是假货。
陷阱四:虚假投资“画饼”,养老钱变“泡影”
除了卖货,还有些直播打着“养老投资”的旗号,说“买我们的‘养老公寓’,每月能领2000元租金,还能免费入住。”“投资‘区块链养老项目’,年化收益30%,比存银行靠谱。”
这些主播会晒房产证合同,说“我们是正规公司,有政府背书”,甚至会组织老人去项目现场参观。其实所谓的养老公寓是租来的,区块链项目根本没有实际业务。
虚假私域直播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举办“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此类私域直播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
一是虚假宣传与夸大功效,通过低价商品、免费体验活动引流,用虚构身份、虚假原料、虚构疗效等伪造信息进行虚假宣传,将普通商品包装成医治百病的“神药”“神器”,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
二是“专家人设”造假,部分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诱导营销,而所谓“专家”往往没有真实的专业背景和资质。
三是产品资质造假,一些私域直播间销售的产品没有合法资质,却伪造或冒用批准文号、认证标志等,误导消费。例如将普通食品宣传为具有治疗功效的药品,或将普通保健品宣传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产品。
四是消费维权困难,不法商家往往通过“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逃避责任,并通过虚构售后服务、拖延退款等手段进一步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要想护好老年人的养老钱,需从监管、社会关怀等方面施策
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介绍,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市场监管领域2025年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方案》,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是集中整治的八项工作之一。
针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乱象,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强化民生领域反不正当竞争工作,严厉打击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违法行为向私域直播领域蔓延发展、规避监管的趋势,市场监管总局全程跟踪调度,对涉嫌虚假宣传的私域直播间、私域直播平台、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违法主体实施全链条打击。
针对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群聊诱导消费者进入私域直播的问题,市场监管总局约谈相关平台企业,要求其压实主体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面对直播里的“陷阱”,老年人容易“当局者迷”,作为子女,更要帮爸妈守住养老钱。老年人情感需求十分关键,因子女忙碌、社交圈缩小易孤独,一些不法商家就热情服务,拉近距离后高价卖保健品,老年人在这种情感驱动下会放松警惕,轻信宣传。子女尽量多陪伴,多往家里打电话,和父母多沟通,向父母多普及防诈骗知识。
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怎么维权?
向平台投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平台若无法提供商家真实信息,根据规定,消费者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向公安机关举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线索。保留好证据,比如直播回放(可以录屏)、聊天记录、支付凭证、商品包装等。
来源 | 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市场监管报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