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至0.1,中医血液病名家是如何用“养血化瘀法”逆转危局?
文|中医血液病科普专栏
![]()
血小板减少,尤其当数值跌破10×10⁹/L时,常被视为临床急重症。若合并出血、蛋白尿、极度乏力,更令人忧心。2019年,北京中医血液病专家史淑荣院长曾接诊一位血小板仅0.1×10⁹/L的患者,西医诊断不明,多家医院告知“无特效药”,甚至预测生存期仅6个月。然而,经过3个多月的中医系统调理,患者不仅血小板稳步回升至正常范围,症状显著改善,半年随访亦无复发。
这个案例,生动诠释了中医“治病求本、缓图其效”的智慧。
![]()
一、病情危重,病因未明
患者薛先生,46岁,因突发全身紫癜、牙龈出血20天就诊。检查显示:
血小板:0.1×10⁹/L(正常为100–300);
24小时尿蛋白高达3.5g,血白蛋白仅2.8g/L;
骨髓穿刺未发现明确病因;
经输注血小板+激素治疗20天,血小板最高仅升至4.5×10⁹/L,随后再度下降。
患者就诊时已无法站立行走,只能卧床,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舌淡暗、苔水滑,脉弦滑而无力——一派气血大亏、兼有瘀血内阻之象。
![]()
二、中医辨证:肌衄属“气血两虚夹瘀”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黏膜出血统称“血证”,其中肌衄(皮肤出血)、齿衄(牙龈出血)多因:
气虚不能摄血
:气是血液的“统帅”,气虚则血无所依,溢出脉外;
血虚失于濡养
:长期失血致血虚,头面四肢失养,故头晕、苍白、乏力;
瘀血内停
:“离经之血即为瘀”,出血日久反成瘀阻,加重病情。
史淑荣院长据此确立治则:急则治标——养血化瘀止血;缓则治本——益气健脾生血。
三、分阶段精准调方,步步为营
▶ 初诊(止血为先)
主方:白芍、生地、阿胶珠、沙参(养血滋阴)
+ 三七、侧柏炭、小蓟炭(化瘀止血)
+ 丹皮、黄连(凉血清热防郁热)
+ 茯苓、砂仁、甘草(健脾和胃,顾护中焦)
+ 葛根(生津止渴,兼顾口干不欲饮)
此阶段重在“止血不留瘀,养血不助火”,大量使用炭类药(如侧柏炭、小蓟炭),既增强止血力,又药性缓和,避免伤正。
▶ 二诊至三诊(扶正固本)
出血控制后,加太子参30g补气生津;
见汗出明显,加生牡蛎、浮小麦敛汗安神;
此时血小板已从3.5升至7.0×10⁹/L,体力逐步恢复。
▶ 四诊(应对新症)
突发便血(后确诊为痔疮),立即加地榆炭、双花炭清肠止血,体现“随证治之”的灵活性。
▶ 五诊及巩固期(大补元气)
待病情稳定,始用党参30g替代太子参,加强补气之力;
甘草增至10g,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关键点:全程未一开始就用大剂量党参、黄芪峻补,而是“先养血、后补气”,因患者正气极虚,骤补恐致虚不受补、反生变证——这正是中医“缓补慎攻”的精髓。
![]()
四、疗效与启示
3个月后:血小板升至12.3×10⁹/L,可从事轻体力劳动;
半年随访:血小板恢复正常,尿蛋白显著减少,无出血复发;
最终诊断:合并“膜性肾病Ⅱ期”,提示该患者实为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合并肾病综合征,属疑难复杂病例。
此案例说明:
血小板极度低下并非绝症,中医通过整体调节可创造转机;
辨证准确比“猛药”更重要,养血、化瘀、止血、补气需有序衔接;
炭类止血药
在血证中具有独特优势——止血而不留瘀,药性平和;
慢性虚损病,贵在耐心调养,切忌急于求成。
![]()
五、给患者的提醒
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强调个体化辨证,本案方药仅适用于“气血两虚夹瘀”证型;
若见舌红苔黄、高热烦躁、便秘尿赤等“实热证”,则不宜使用本方;
严重血小板减少(<20×10⁹/L)伴活动性出血时,仍需优先考虑西医支持治疗;
中医药更适合用于稳定期调理、减少复发、辅助减停激素。
此病案治疗过程中,没有运用奇药秘方,却以经典理论为纲,以细致辨证为目,步步为营,终使危重患者转危为安。它告诉我们:面对疑难血液病,中医不是“最后的选择”,而是重要的“协同的力量”。
若您或家人正受血小板减少困扰,建议前往正规中医院血液科就诊,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康复之路虽慢,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远。
郑重声明:本文所载医案及方药仅供学术交流与科普参考,切勿自行照搬使用。中医讲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请务必经专业医师四诊合参后处方用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