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以便更好地参与讨论与分享内容,您的支持将为我们带来更加活跃的交流氛围,感谢一路相伴。
本文所有信息均源自权威渠道,相关参考资料已在文末列出
大家好,我是北境翁,今天想和各位深入探讨我国在无人机装备领域的发展历程。2025年的九三阅兵上,一批尖端无人作战系统惊艳亮相:配备机枪与反坦克导弹的“班组支援车”宛如“无人战车”,在受阅方阵中灵活穿行,其后方则是规模庞大的无人作战集群阵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战争图景。
令人深思的是,中国曾是全球禁止杀手机器人倡议的重要发起者,如今却成为该技术领域的领先力量之一。这一转变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战略考量?而美、以等国早年高举“道德大旗”严厉批评此类研发,后期却纷纷转向推进实战部署,他们所谓的伦理立场是否经得起推敲?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双重标准?
![]()
![]()
伦理困局
自主武器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激烈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它动摇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根基——将决定生死的权力交由算法执行,这与文明社会长期坚守的人道原则形成尖锐对立。
早在1941年,科幻大师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便为人工智能设定了不可逾越的伦理红线,第一条即明确指出:“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也不能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
然而,杀手机器人的设计目标恰恰是高效消灭敌方人员,这种本质属性直接挑战了上述伦理底线。自2014年联合国正式启动相关议题以来,国际社会反对之声持续不断。
![]()
一个简单却深刻的现实是:无人武器依赖预设程序和传感器进行目标识别,无法像人类士兵那样综合判断战场情境,更不具备对生命的基本敬畏。
多轮模拟推演表明,在复杂城市或山地环境中,烟尘、伪装、天气等因素极易导致识别系统出现偏差,可能将平民、医疗人员甚至战地记者误判为军事威胁,从而酿成严重的人道悲剧。
俄罗斯研制的“天王星-9”无人战斗平台曾在叙利亚战场上投入使用,但由于图像识别模块存在缺陷,曾错误锁定己方部队,造成3名官兵伤亡,暴露出高度自动化系统的潜在风险。
![]()
此外,无人作战系统的制造门槛相对较低,若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管机制,极有可能流入非国家行为体手中,如极端组织或政局动荡地区。
更为严峻的趋势是,各国为争夺军事优势,正加速推进更高层级的自主决策能力开发,试图实现“发现即摧毁”的闭环打击,这种竞赛模式与冷战初期核武器扩散的情境极为相似,或将把人类推向“机器主导杀戮”的深渊。
同时,这些系统高度依赖网络通信与数据链支撑,一旦遭遇黑客攻击或信号干扰,极有可能被劫持并用于攻击无辜目标。
![]()
2023年,某国正在进行测试的一艘无人水面艇遭到境外网络入侵,偏离预定航线直冲民用港口区域,虽最终被远程切断控制未酿成事故,但已充分暴露其脆弱性。
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的担忧,正是全球大多数国家主张全面禁止完全自主武器的核心动因,也为后续国际规则博弈埋下了伏笔。
![]()
![]()
中国道义先行
面对全球关于杀手机器人的广泛争议,中国并未贸然投入研发竞赛,而是率先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积极推动建立全球性禁令,努力为科技进步划定伦理边界。
2021年,在《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第六次审议大会上,中国首次公开表态:主张全面禁止具备自主攻击能力的武器系统,并正式提交了一份长达80页的技术性提案。
这份提案不仅系统阐述了五大关键反对理由,还提出了完整的国际管控框架建议,包括明确定义自主武器的技术标准、设立跨国核查机制、划定敏感技术出口禁区,甚至提议将其纳入《日内瓦公约》补充条款体系。
![]()
中国的五项核心论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每一项都切中要害。为了增强说服力,中方还引用德国哲学家康德“人应被视为目的而非工具”的伦理思想,结合美国无人机蜂群在中东地区的误击案例、俄罗斯“天王星-9”的实战失误记录,用真实数据揭示无约束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套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证支撑的论述,赢得了125个缔约国代表的支持,一度接近达成国际共识。中国的这一举动,既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人道关怀,也蕴含深远的战略智慧。
就在提案即将进入表决阶段的关键时刻,美国、俄罗斯、以色列、印度等国联合投下反对票,致使整个进程戛然而止。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国家此前的态度与当下截然相反。
![]()
美国过去曾多次强调杀手机器人“违背人性”,前国防部长甚至直言:“让机器决定生死是对人类尊严的践踏。”
但在2021年的会议上,美方代表却彻底改口,宣称“自主武器能够降低己方士兵伤亡率,提升作战效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道进步”。
这一立场逆转的背后,是美国在该领域已建立起显著技术优势。截至2024年,美军已批量部署“郊狼”微型无人机蜂群、“魔爪”系列武装机器人等多种型号,累计服役数量超过5000台,自然不愿接受外部限制。
![]()
以色列的态度转变同样耐人寻味。作为全球最早开展无人武器实战应用的国家之一,其“哈洛普”巡飞弹、“守护者”地面无人平台已在中东冲突中执行任务上千次。
早期以方曾以“防止恐怖分子滥用”为由支持国际管控,但当自身技术形成代际领先后,立即调整立场,声称“禁止研发将削弱国家安全屏障”。
俄罗斯与印度的反对则源于追赶压力。尽管“天王星-9”在实战中表现不佳,俄方仍在加紧迭代升级;印度则希望通过无人化弥补传统军力短板,于2023年启动总额达20亿美元的专项研发计划。
![]()
对他们而言,国际禁令意味着丧失“弯道超车”的战略机遇,因此选择与美国结盟共同抵制。
这些国家的集体否决,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其在军事科技领域的主导地位,拒绝接受可能束缚自身发展的国际规范。所谓“人道考量”,不过是包装利益诉求的外衣。
![]()
![]()
中国正义的自保
在提案受阻后,中国表达了深切遗憾,并郑重声明:“出于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需要,将不得不加快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合规应用研究,确保防御能力不受威胁。” 这一决策严格遵循“先尽道义、再谋自卫”的原则,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2024年,解放军正式列装国产武装机器狗,主要用于边境巡逻、反恐清剿等高危任务场景,累计完成行动逾300次,期间未发生任何误识别或误开火事件。
装备列装初期,美国国会个别议员曾公开指责“中国发展杀手机器人不可接受”,但当中方出示推动禁令的全过程文件及125国支持证据后,美方舆论迅速哑火。毕竟,中国的发展属于被动回应式建设,而非主动挑起军备竞赛。
![]()
到了2025年九三阅兵仪式上,中国无人作战体系全面展示,除“班组支援车”外,还包括小型侦察无人机、无人补给运输车、智能火炮控制系统等一系列配套装备,构建起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智能化作战网络。
这些系统的定位始终聚焦于“防御用途”:在边防执勤中减少人员暴露风险,在反恐行动中提高精准打击能力,在自然灾害救援中深入人类难以抵达的危险区域,完美契合我国一贯坚持的“防御性国防政策”理念。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坚持“人在回路”原则——所有致命性决策必须经过人工确认方可执行,从根本上杜绝算法误判导致滥杀的可能性。
![]()
同时,中国明确承诺“不首先使用完全自主武器系统”,始终恪守人道主义底线。这种“发展与规制同步推进”的路径,不仅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格局,也为全球无人武器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
博弈的本质
围绕杀手机器人的国际争端,表面看是伦理与安全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大国之间对军事规则制定权的深层博弈。
中国采取“先倡议禁令、后被迫发展”的策略,看似前后有别,实则牢牢掌握了道义高地与程序主动权:既向世界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又揭露了个别国家言行不一的真实面目,打破了长期以来由西方主导国际安全规则的旧秩序。
通过这一系列外交与技术双轨并进的操作,中国向国际社会传递出清晰信号:未来全球安全治理不应由少数强国单方面定义,而应基于广泛共识,兼顾技术进步、伦理底线、公平正义与共同安全。
![]()
美俄等国的反对态度,则暴露出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企图凭借技术先发优势,主导规则制定以压制他国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这种“强者说了算”的模式正在失效。2024年,已有超过80个国家联名呼吁重启自主武器国际管控谈判,中国提出的“人类最终决定、风险可控、多方共治”三大原则,正逐步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成为新一轮规则构建的思想基础。
![]()
![]()
道义与安全的平衡
中国在无人武器领域的“先反对、后发展”之路,看似存在张力,实则是负责任大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做出的理性抉择:既不愿看到人类滑向“算法主宰生死”的黑暗未来,也不能容忍本国安全因技术落差而陷入被动。
这场全球博弈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国际规则的形成从来不是简单的善恶对立,而是在理想与现实、伦理与生存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
![]()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发展与管控并重”的方针,积极参与全球自主武器治理对话,致力于在技术创新的同时守住人类文明底线,同时也为自身争取应有的发展空间与战略主动权。
那些坚持双重标准、企图垄断话语权的国家,终将在时代洪流中失去影响力,因为真正持久的国际秩序,永远建立在道义、公正与多数国家共同意愿的基础之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