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人通过综艺实现口碑逆袭:
马思纯。
她在《花儿与少年》中为人温暖又快乐,颠覆了之前病娇矫情的形象。
特别是节目收官时,她给所有成员每人一封信,感情郑重真挚,让队友和观众都哭晕。

![]()
此举甚至在某书上掀起了一股给马思纯写信的风潮。
![]()
本尊还回复了哈哈
曾经最被唾弃的文青,被重新捧上高台。
真的是马思纯变了吗?从被骂矫情,到因情感细腻圈粉,是什么扭转了观众缘?
马思纯两极的口碑反转,是个极佳的观察样本——
一个高敏人,怎样处世更吃香?
![]()
从前对马思纯的恶评,来自两个方面:
一个工作,一个生活,本质都因其是个高敏人。
幼年被过度规训,遭受校园暴力而得不到支持,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马思纯的敏感。
长大后工作,作为演员,她的作品尽管情感真实,但容易陷入私人的过度的感性演绎。
像她在《最美表演》中零台词表演一个抑郁症患者。尽管她很沉浸,但观众观感不佳,认为她用力过猛。

而像一些文艺片,马思纯的表演容易有深陷自我世界、和故事和观众交互不佳的阻隔感。
比如《大约在冬季》《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她太沉浸于自己的感性之中,缺乏跳脱出情景的,更理性、客观的判断和分析,导致出现大段单一情绪、气质的演绎,造成角色之间差异不明显,演什么都像是马思纯本人的感觉。
情感虽真切,观众却会觉得无趣甚至压抑,最终反感,觉得她装一种假文艺。
而在公众形象中,她的大量恶评也因其高敏而产生。
参加综艺,半夜失眠起来画画被认为做作。生病得到大家照顾被认为处处要人迁就,病弱惹人嫌。
几段“男尊女卑”的恋爱中,也被批为恋爱脑。
学生时期,倒追一个男生三年;后来爱上说她胖的欧豪并为爱减肥;上一段,爱上自恋的音乐人张哲轩。
![]()
乍一看,大家早年嫌弃马思纯的心理也能理解一部分,类似一种带入被特别事儿的朋友麻烦到,或者对不清醒的闺蜜恨铁不成钢的烦躁。
但当真去细究,会发现这些冠冕堂皇的嫌弃,本质都是在嫌弃马思纯不精英不自律,不够社会化。
可是,为什么每个人一定要足够社会化呢?
恰恰是这种个人特点过于鲜明的高敏感性色彩,看似羁绊她的演技,实际上也成就过她。
只是很挑角色,需要高效嵌入她的特色,得有一位会用她的导演。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米佧,就是马思纯口碑较好的角色之一。马思纯曾被镜头瞥见在脱口秀观察席,她瞬间害羞而无措,和米佧的真实娇憨如出一辙。

当了这么久演员、明星,还是如此不习惯被镜头聚焦。讨厌她的人自会说这是在装,依然在嫌弃她不够社会化。但反过来说,高度社会化有时是一种麻木,演员最忌讳麻木,会禁锢演技和灵气。
其实但凡是个人都最忌讳麻木,高敏恰恰是人的自救意识体现。
米佧确实如此。生为医生的她不解风情,不懂男友带她看恐怖片是为感情加温,只专注于吃爆米花,甚至吐槽相较外科手术,恐怖片太假。
她不走大多数人走的套路,她只凭着自己的真实感受活着。

这种符合马思纯特质,但又足够接地气的人物,中和了马思纯身上虚无缥缈的文艺感,让人物很活,很灵。
《七月与安生》马思纯便以此拿下金马影后。
七月没有安全感,循规蹈矩且自卑讨好。她总是掩盖自己的情绪,一是为讨好别人,二呢,也是一种试探。
只要有人能窥见她的真实情绪,她的故作坚强就会分崩离析。
送别男友,她明明眼中噙泪,嘴角却不自然地笑,一转头,就崩溃;

为抢夺男人,和安生对峙,她上一秒还装作飞扬跋扈地挑衅,下一秒又崩溃……
都说她装,其实她装不了一点。


这部电影本身的文艺属性, 加之人物拧巴纠结的内心,既契合马思纯,也让她的情绪依附在人物身上层层变化,其感性和沉浸反而成就角色。
所以,马思纯的高敏带来的表演特质也有过高光,并不完全是嘲点。
而恋情上,飘很久之前就聊过,马思纯还真不是大众以为的“无脑爱”。
她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产生亲密链接的,都是和她成长经历截然相反的“社会咖”,她的恋爱看似卑微,实际某种程度上,她才是那个主动筛选的一方。
那些男性是她挑选用作探索未知领域的媒介,她确实会有成长的阵痛,但她痛并快乐着,千金难买她乐意。
![]()
所以,不能时时刻刻理性准确地演绎角色、控制情绪、找对恋人、管理身材的马思纯,容易被人感觉太随性、失控、堕落。
实际上,她只是太高敏。
高敏人拿细腻的触角探索外界,遇棉花糖会更甜,但触礁则疼痛加倍。她贪图体验,苦的甜的,她都乐于咀嚼细品。
但同时,加倍的痛最终让她病了,崇尚钝感力的社会人不懂她的痛苦,只简单粗暴地从人品上否定她——认为她矫情。
马思纯的恶评,正是高敏人入世的普遍现象。
高敏意味着她异于常规,所以会被高速运转的社会化模式嫌弃,这套模式会一直强迫她改变自己。
高敏使她清晰感知外界意图,无论她同不同意自我改造,都会非常痛苦。
放弃高敏,就是剁掉她的触角,不让她充分体验;坚持高敏,她就还要忍受高敏造成的疼痛伤害而持续被嫌弃矫情。
如今所见,她虽然这次受到大众喜欢,但并不是因为她把自己改造得足够社会化,相反,她最终没让自己过度社会化,最大程度地保存着本性特质。
在《花少》中,她写给张晚意的信中写道:清高是很珍贵的。
她认可一个人不被普世欢迎的特质,她在赞美他人,也是在赞美渡过挣扎、最后坚持自我的自己。
![]()
![]()
所以马思纯压根没变,她的“病”还没好,依然达不到大众的标准。
比如节目在录制前设计了一个环节,让不想当导游的嘉宾直接去机场,想当导游的回演播厅。
要知道, 担任导游更能显出自身魅力,同时在看重人情世故的中式社交中,当导游也意味着奉献和担当,某种程度,当不当导游看似是个人选择,实际是一个是否讨好集体的考验。
马思纯想都没想,直接说去机场。
![]()
又比如初见,她就和大家坦承自己长期失眠,需要靠药物入睡,所以无法早起。
看到美景会肆无忌惮默默流泪,被人发现又不好意思地痴笑。
在要挑她刺的人眼里,又是装文艺、难伺候、不合群、耍大牌了吧?

但好在,这次马思纯遇见了对的人。
花少团们根本没人嫌她奇怪、麻烦,反而她还成了能照顾别人,播撒能量的可人儿。
这季花少团是个不可多得的宝藏集体。
除了那英,集体淡人,但不管浓淡,每一个人都非常细腻温暖,包容度高到炸。
因为随和所以事少高效,也因为性格都“冷冷清清”,所以没有大开大合,反而平淡温馨。
导演都震惊了,他们不挑吃的,别季都在为经费发愁呢,他们倒好,甚至存下了钱……
怎么做到的?有时吃个泡面配个榨菜过一顿。有时吃个麦当劳,一群人就快乐得像群小学生一样。

为了节省开支,勤俭持家的老大哥龚俊甚至把麦当劳的番茄酱尽收囊中。
![]()
![]()
就连每一季经典的行李超重环节,他们也都能全部达标,不浪费一分钱。
他们虽然不像花少5一群东北人叽叽喳喳,张嘴都是搞笑小节目,但是他们每个人都很有照顾他人的意识,尽力不让团员感受到不舒服。
像第二站导游张晚意时间安排不够紧凑而自责,大家都安慰他时间宽松也有好的一面,刚好可以从容地吃早餐。
![]()
![]()
那英不走细腻挂,但会直接问:怎么啦,你在想什么。
这也是一种在意对方的表现,总之全员都会关注并解决他人的问题。
![]()
你会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处简单明了,同时相互的关爱是那么随时随地,和呼吸一样自然。
所以马思纯即便不够社会化,存在些身体上的小问题,也不会被视为需要特殊迁就的累赘,有的是尽量让她多睡会儿,悄悄记录她的感性瞬间的“举手之劳”。
他们之间相互的看见和尊重,是无处不在的。
当马思纯不被视为异类,她在这个群体中有安全感,有归属感,自然能回归一个“正常人”,回馈给这个集体自己的能量和温暖。
事实上,你会发现相处融洽的花少团,往往都有集体脆皮的倾向。像花少5,有人闹肚有人失声有人感冒有人发烧。
这季,马思纯晕车,张晚意更晕。那英拉肚子好几天,陈数长期需要养生,就连精力最旺盛的小妹也一度中暑,大哥龚俊操持所有最疲惫不堪。
旅程的颠簸,长期的相处,人经历脆弱后相互照顾,自然容易有同甘共苦的革命友谊。
各有各的脆弱,马思纯不显出菜鸡,高敏也有了机会发挥照顾别人的天赋。
![]()
马思纯和龚俊搬行李上楼
一个很小的细节。张晚意冷水洗头,马思纯主动送上吹风筒,张雅琪观察到马思纯一直帮张晚意举排插,提醒她不必太累。
马思纯接受了心意,但说着没事继续举着,为啥?因为她注意到张晚意刚说自己腰疼,担心他弯腰。
这种关心,就是比起适用于普遍人群的体面行为,更深一层的看见个体差异化需求的珍贵情谊。
![]()
这种互相的关心还是流动着的。
与此同时,在确认彼此有爱的、充满安全感的氛围里,也让马思纯不需要分神去顾虑自己是否会给别人造成困扰,她少了拘谨,多了松弛和鲜活。
张晚意为了“报答”姐姐妹妹的关爱,抹脸时说要不要也给她们分点面霜。结果收获马思纯直白的嫌弃:我们有更好的。甚是好笑。
在这样的安心氛围里,也没人会把她的“毒舌”解读为恶意。
![]()
马思纯知道他们不会介意,不会生气,所以她可以毫无顾忌做自己。
她在花少群体里变得很美好,因为这个群体本身就充满善意。
一个好的集体,是马思纯本次出彩的大前提。
实际社会人都有壳,甚至有刺,只有高敏人拿柔软触角无戒备拥抱世界。
好在马思纯这次赌对了。
她的赤诚也撬起其他人最大程度的回馈。
她一边流泪一边自嘲矫情,但读着她熬夜悄悄给大家写的信件时,所有人都展现出了极致的感动和爱。
眼神骗不了人,马思纯的直给,所有人都能接收得到。
![]()
这其实也是她坚持高敏,哪怕受苦也不改的正反馈。
她以暴露高敏为饵,尽管有受伤风险,但她的率先暴露,也让别人更好更快识别到真正的她,成功精准实现链接,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心灵伙伴。
比如,是她率先和张晚意聊一些私人感受的话题,后来他们才确认了彼此的很多相似性。
![]()
不够社会化又怎样,社会人也许能交到一大群酒肉朋友,但心灵伴侣难求,不是吗?
![]()
但必须得说,马思纯这次很幸运,遇到这么一群小伙伴。
很多人替马思纯后怕,这但凡去的是上季,或者死亡第二季,马思纯恐怕无法达到减药的治愈效果,甚至得致郁到加大药量。
毕竟,许晴曾说的那句“上一季的人都正常”,从曾被争议到现在成为大家认同的金句。

合不合群,有时真不看个人,看那是个什么群。
牛鬼蛇神都来,别说马思纯这种高敏人士,就是普通人也容易被创飞。(参考第二季被牛鬼蛇神蹂躏到巨惨的井柏然)

可是高敏人真的只能随环境被动接受体验吗?
毕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遇见志同道合的人,难道只能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体验差,给人观感也差?
其实,马思纯在为人处世上也有一些成长。
比如前文提到的,她并不想当导游,但当她通过群聊天得知大伙儿都回演播厅时,她也决定不直接去机场,而是和大家一起回演播厅。
倒不是随波逐流,背叛自己的选择。
马思纯回去,也只为当面和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并更好地和别人阐述自己不想当导游的原因。
![]()
选择依然是个人的,但是姿态是合群的,手段也更成熟。
这就是高敏人在社交中需要不断精进的,如何处理“自我过盛”的问题。
高敏人由于接收到的刺激浓度较高,所以容易把一些主观感受无意识地判定为客观存在,从而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忽略真实的客观世界。
马思纯当然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她曾经非常无私,无私到讨好的程度。但这跟她是个自我的人不冲突。
她的表演常常过度,也是过度自我导致的。
深刻地记得,她在演技综艺中演《李米的猜想》,戏中过度,戏后依然偏执地沉浸其中,并借角色道尽被爱伤害的委屈。

担任主持人的李立群好奇地问“马思纯你谈过恋爱吗?”
马思纯哭得更凶了,说谈过,进一步阐述了,在她认知中的爱情都很凄美。
李立群觉得真的那么相爱,怎么会有那么多纠结,难过呢?
-你可能谈了奇怪的恋爱。
马思纯一脸不认同,带着孩子气地反驳:“我很幸福的恋爱”。

观众在爆笑,周围其他演员也有些不理解,爱情有千万种,为啥马思纯的恋爱观感那么单一。
![]()
其实恋爱观没有对错,只是马思纯过度沉浸在自我经历的、认同的私人化的爱情体验中,无法客观认知除自身经历以外的情感的多样性。
这就是过度自我带来的视角局限。
就像这次虽然马思纯勇敢地暴露自己,交到好友,路人缘也很好,但飘总觉得她的课题还未结束,她还是很容易再受到伤害。
因为她一直强调的一个行动准则是,相信自己的付出的爱会得到他人同等的回馈。
![]()
这当然是勇敢的,美好的。
但不加以判断,盲目期待真心换真心,这种做法依然是非常主观的,自我的,很容易陷自己于失望的痛苦中。
不是要高敏人学会精明,而是要把善良和高敏特质的释放用对地方,减少自己受伤的几率。
学会筛选人群和环境,是高敏人的必修课。
常年混迹综艺,适应力极强如宁静,在不同群体中彻底颠覆的行为模式,足够给高敏人警惕。
她在《花少2》中各种摆烂,毫不顾忌地当刺头,因为她识别出来这群人磁场不行,有人装得要命,所以她也装了起来,保护自己最要紧。
![]()
杨洋:不知道他们在干嘛?宁静:管他们的呢
但今年在《一路繁花》,她完全变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乖乖女。宽慰导游,协调意见不合的姐姐,做饭干活,温柔到不行。

宁静知道,真心和善良,要给予值得的人。
宁静尚且如此,像马思纯这种高敏人更是如此,学会客观地评判外界险恶程度,有的放矢地对自己的高敏模式收放自如,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同时也能辨别出良友,把体验最优化。
总之,高敏是一种特质,它本身没有错,不该被污名化为异类而遭嫌弃。
一直保持高敏而不逼自己社会化,是一种选择。
勇敢,但没必要呈孤勇姿态埋头撞南墙。高敏人需要不断学会调整处事的“度”,才能不那么容易受伤,反而能给世界创造一些珍贵的流光溢彩。
最后,祝福马思纯以及像她一样的高敏人。
社会会磨平我们的棱角,但高敏人会用自己的柔软,守护你的奇形怪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