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秋,巴黎凡尔赛门展览馆内灯火辉煌。世界烹饪大赛的中国参赛队,站在领奖台最高处的那位军人吸引了所有镜头——他的肩章上闪着金星,他叫李春祥。大多媒体关心“解放军厨师夺魁”,却鲜有人知道,这块金牌背后埋着一条从山沟走出的曲折道路。
![]()
把指针拨回1959年。辽宁铁岭的初春依旧冷,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为家里穷,孩子12岁前连学都没念成。可也正因为穷,轮到最小的他去掌勺。大铁锅里,一层贴饼子,一层炖豆角土豆,一层蒸米饭——这套“多层次操作”是日后他在赛场拿高分的雏形。
父母早逝后,少年白天在生产队出工,夜里劈柴烧火填饱肚子。日子难,可手艺却越练越熟。19岁那年,乡武装部来征兵,他原本想学开车混口饭吃。新兵连指导员却劝:“报务员轻巧省劲。”李春祥摇头:“还是做饭保险,退伍也能干。”朴素一句,决定了他此后一生。
![]()
炊事班里,新兵刚摸锅铲,他已能切丝如发。可他并未自满,揣着卖菜摊买来的《简易菜谱》,晚上点蜡练新菜。一次,部队机关首长来检查工作,午餐仅四菜一汤,却色香味俱佳。临走,首长轻声问勤务兵:“这个灶台是谁当家?”得到名字后,马上批示:“调师机关食堂重点培养。”
到沈阳军区后,他每天五点蹲厨房,剁骨、择菜、烧炉火,苦活脏活抢着来。老师傅们看在眼里,把压箱底的比例与火候毫无保留教给他。短短两年,他就站到一号炉台。
![]()
1987年,全军首届烹饪技术大赛在北京开赛。沈阳军区名单一公布,很多人愣了:小小上士李春祥成了主力。比赛那天他端出一道“鲜贝酸汤乌鱼蛋”,酸香扑鼻,口感柔滑,硬是在高手云集的擂台上拿下三等奖。第二年,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全国烹饪大赛,他又凭三项奖杯登上荧屏。观众只记住淳朴笑容,却不知道这一连串奖项为他赢来一次破格提拔——1989年,他直接戴上上尉肩章,副连职,年仅30岁。
荣誉像提速列车,一站接一站。1992年世界赛前夕,军区领导给他打气:“咱不比排场,比本事。”他点头回答:“保证不丢中国兵面子。”决赛中,规定食材仅普通鸡、青豆、黄花菜,他端出“百花玉璧鸡”,酥软入味、造型似玉璧,裁判席上一片赞叹。最终,总分第一,特别金牌加金牌,双料冠军。
![]()
奖牌背后,部队为他记一等功两次,并按特一级厨师评定职务。由于技术贡献突出,他又连跳数级,成为享受正军级待遇的大校军衔厨师。自此,李春祥这个名字在军队后勤系统成了传奇。
1980年代末,中央提出厉行节约,接待标准“四菜一汤”。有人简单理解成几盘素菜应付了事,他却另辟蹊径,在有限食材里做文章:萝卜片镂花、白菜心酿肉,既省钱又体面。有人纳闷:“这么费工值吗?”他淡淡一句:“厨师有本事,就得把普通食材做出气势。”
![]()
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满足于锅碗瓢盆。他自费搜罗各地古灶、炮制器具,还建起小型饮食器具博物馆。馆里陈列的,是数百件与军功章同摆的铜火锅、铁鏊子、砂壶。有人调侃:“你这是干嘛?”他笑着回答:“器具也是文化,留给后人研究。”
时间来到21世纪。在多次军队伙食改革会上,他提出的“分层蒸炖”“循环利用余热”等方案被推广。某军需科研人员评价:“这是把传统灶台思路转化成现代节能模式的典型案例。”一句话,道尽军人厨师能走多远。
李春祥的故事告诉世人:军功章不只在战场争,锅铲旁也能闪光。靠一双执着手,他让“炊事班”这四个字有了别样分量。无论时代怎样更迭,那块写着“大校军衔厨师”的铭牌,已然定格在新中国后勤史册之中。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