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公布的10月数据显示,CPI、PPI同比环比均有所改善,不少人关心:一年后会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如果你不相信未来会有通胀,那最优选就是还清房贷、车贷等所有负债,再把钱存进银行。因为没有通胀甚至通缩时,负债的实际价值会增加——你欠银行100万房贷,到明年这100万的实际购买力可能相当于103万,所以此时“现金为王”,优先还债、不做其他投资才是稳妥选择。
但如果你认为后续会出现通胀,就该把钱投向抗通胀资产。拉长时间维度看,核心区房产、股票、债券,这三类资产长期具备抗通胀属性。
大家常听到M0、M1、M2这三个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它们的区别很关键:M1是能快速转化为购买力的钱,比如活期存款、货币基金,随取随用;M2则包含大量定期存款,无法马上变现。
研究经济时,M1与M2的增速变化是重要信号:如果M1增速上行甚至超过M2,说明更多“沉睡的钱”变活了(比如定期存款到期后不再续存,转为活期),这往往预示短期流动性变化;而M2的规模,本质上反映着未来的通胀预期。目前我国M2已达330万亿,如此庞大的货币量,迟早会形成流动性喷涌。
那这一天什么时候会来?关键看两个信号:
一是存款利率持续走低,低利率时代已经来临。现在银行存款利息越来越少,未来如果统计局数据显示通胀升至1%、1.5%甚至2%,而定期存款利率可能只有0.5%,存1万元一年反而亏1.5%~2%,没人会愿意再把钱死存银行。
二是“储蓄搬家”已在暗流涌动。当存款不再划算,资金自然会寻找更优去处——无非是买房、买股票、买债券。
但要注意,房产的逻辑已经变了。从经济史来看,不管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还是2008年次贷危机(本质是房产危机),危机过后即便房价慢慢回升,居民配置房产的比例都会大幅下降。过去中国家庭财富中70%是房产,但经历过“买房也会亏钱”的教训后,大家的预期已经改变,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盲目买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未来房产很难再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核心。
所以答案很明确:资金的主要流向会是债券和股票。说到底,你对未来是否通胀的判断,直接决定了资金的配置方向。
可能有人会问,政策层面的核心动作是什么?其实本质是“激活价格指标”——这也是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反复围绕的核心任务。价格指标的关键在于引导预期,当通胀预期逐步形成,流动性的流向自然会清晰起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