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张玉团队通过系统梳理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碳材料、多孔 SiO₂、金属氧化物及 MOFs 自身四类固体材料的复合策略,解决了单一 MOFs 结构稳定性差、CO₂扩散阻力大、抗水性弱、机械强度低及再生能耗高等实际应用局限,为 CO₂吸附分离技术的工业化推进提供了全面理论与数据支撑。研究成果以“Progress of MOFs/solid material composite adsorbent for efficient CO₂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为题发表于《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期刊。
![]()
当前全球能源需求仍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为主,大量 CO₂排放引发系列环境问题。吸附分离技术因能耗低、可循环性强、CO₂选择性优异,成为高效的 CO₂捕获手段,而开发兼具高比表面积与发达孔隙、优异环境稳定性及气体分子高亲和力的吸附剂是核心。
MOFs 作为新型多孔材料,虽凭借结晶多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可调孔结构及多功能位点在CO₂吸附分离领域前景广阔,但单一 MOFs 存在显著短板:多数为微孔结构(孔径 < 2nm),动态吸附中 CO₂扩散阻力大,传质速率远低于介孔复合材料;高压力或低浓度 CO₂条件下吸附性能显著下降,且较高再生温度增加能耗与成本;对水分敏感,水分子易占据开放金属位点(OMS)或引发结构水解,降低吸附效率;机械强度低,难以满足工业级造粒、成型或膜组件加工需求,严重制约工业化应用。
作为系统性综述,本文全面梳理四类 MOFs 基复合 CO₂吸附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提升机制,各体系均有明确数据与图表支撑。
![]()
图 1:MOFs 基固体载体复合材料对 CO₂捕获与分离的性能增强,涵盖吸附性能、再生性能、抗水性能及机械稳定性,直观呈现四类复合体系优化方向
在 MOFs / 碳材料体系中,碳材料(氧化石墨烯 / GO、碳纳米管 / CNTs、活性炭 / AC 等)的高比表面积、多级孔结构与疏水特性,与 MOFs 形成协同效应。
![]()
图 2:MOFs / 碳复合 CO₂吸附剂的类型及性能增强机制,展示 MOFs/GO、MOFs/CNTs、MOFs/AC 等子体系结构设计
该综述通过多尺度调控视角,明确四类 MOFs 基复合吸附剂通过分子级界面电子转移、介观级分级孔结构构建、宏观级机械强度提升,实现 CO₂吸附容量、选择性、稳定性与再生性能的协同优化,为烟气处理、天然气纯化、直接空气捕获等工业场景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同时,综述客观指出当前领域挑战:界面相容性控制难、材料制备成本高、规模化生产技术不成熟、复杂环境(低浓度 CO₂、多干扰气体)下性能衰减及再生技术工业化不足。
未来需重点开发绿色简单的合成策略、连续化生产设备,推动非热再生技术发展,探索吸附 - 催化一体化材料,并结合先进表征与多尺度模拟,为 MOFs 基复合吸附剂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关键支撑。
Progress of MOFs/solid material composite adsorbent for efficient CO2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Volume 549, Part 2, 2026, 217334, ISSN 0010-8545
https://doi.org/10.1016/j.ccr.2025.217334.
(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