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民人民军(NVA)BMP-1P 武器系统
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本篇文章最初并不打算以现在这样的形式发布。起初,我计划讲述为什么 BMP-3 会配备独特的武器系统,其中包括一门 100 毫米低膛压炮 2A70。关于苏联 BMP 武器系统的内容分为三部分:每种车型一篇。今天,我们就从 BMP-1 开始。
概念
在为 BMP-1 设计武器系统时,核心重点放在反坦克能力上。当 1950–1960 年代之交开始研究这款车辆的概念时,人们普遍认为未来的全面战争必然会伴随大规模核武器的使用。
![]()
在核武器的杀伤因素面前,坦克是最具存活性的装备,尤其是那些配备了过滤通风装置的坦克(自 T-55 起安装)。然而,仅靠坦克无法实现有效突击,特别是在城市作战中。因此,就必须为军队提供一种车辆,让步兵能够跟随坦克行动,同时在行进中免受核武器杀伤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设想中,战场上的主要威胁不是步兵(其对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抵抗力更弱),而是装甲车辆。因此,BMP 的武器系统必须能够可靠地摧毁装甲目标,首先是敌方坦克。
![]()
1965 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武装部队豹 1 坦克纵队
来自“靴子”的“雷霆”
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相当非传统。轻型车辆上无法安装坦克炮,但工程师还是找到了办法:图拉中央设计研究所(ЦКИБ СОО)的设计人员以架设型反坦克榴弹发射器 СПГ-9 为基础,研发出一款 73 毫米“炮—发射装置”——2A28“雷霆”,可发射成型装药火箭榴弹。
![]()
![]()
装备 2A28“雷霆”的 BMP-1 炮塔
最初的弹药种类只有一种:PG-15V 空心装药弹,其本质上是来自 СПГ-9“靴子”的 PG-9 反坦克榴弹,换装了新的推进装药。
![]()
PG-15V 教练弹
在 1960 年代初期,其 300 毫米的穿甲能力足以击穿当时任何北约现役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2A28 使用电动机械装填机构,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 8–10 发,实战中略低。
![]()
BMP-1 的炮塔
附注:“靴子”(Сапог)是 СПГ-9 的俗称。实际上,苏联武器并没有正式的“花名”。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郁金香”“金合欢”等名称,都是科研和试验项目的代号。照此说法,СПГ-9 正确的名字反而应是它的研发代号——“长矛”(Копьё)。
反坦克“婴儿(Малютка)”
2A28“雷霆”的最大瞄准射程只有 1300 米。并且坦率地说:在这样的距离上击中哪怕是不动目标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因此,为了打击更远距离的目标,BMP-1 配备了 9K11“婴儿(Малютка)”反坦克导弹系统。它能够在 3000 米距离上摧毁装甲目标,其成型装药战斗部在正交命中时可穿透 400 毫米厚的装甲。
![]()
9K11 “婴儿(Малютка)”反坦克导弹
“婴儿”在阿以战争中表现不错,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导弹的飞行完全由操作手手动控制:射手需要使用专门的操纵杆(类似摇杆的控制杆),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不断修正其俯仰和方向,直到命中目标。
要想有效使用这种系统,必须进行大量训练,也就意味着需要大量实弹发射。但由于导弹价格昂贵,不可能为训练配发足够数量的实弹,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操作员的训练水平,从而降低了反坦克导弹系统的作战效能。
![]()
便携式“婴儿”的控制台。BMP-1 的火控操作员使用的操纵杆与其基本相同。
其次,该系统有一个 500 米的“死区”:距离过近的目标几乎无法击中。而这个缺陷由“雷霆”火炮来弥补,它正适合在这一距离范围内开火。
一个不太愉快的事实:组合瞄准器 1ПН22М1 在夜间模式下的可视距离不超过 400 米,这实际上让 BMP-1 在夜间无法使用制导武器。
![]()
通过专用舱口将“婴儿”导弹安装到导轨上。导轨在行军状态下存放于炮塔内部的弹架中,发射前再安装到外部支架上。
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婴儿”是 BMP-1 的主要反坦克武器,而“雷霆”仅用于弥补死区。但我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BMP-1 的弹药基数包括 40 发 PG-15V 榴弹,而“幼畜”导弹只有 4 枚,再加上通过反坦克导弹可靠命中目标本身就很困难。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 9K11 是 BMP 的“长臂”,而真正承担主要反坦克任务的仍然是“雷霆”火炮。
![]()
BMP-1 剖面图
现代化改进
好吧,针对装甲目标的部分我们已经明白了。那么对付步兵呢?最初几乎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挺并列安装的 PKT 机枪,弹药量为 2000 发,装在一条弹链中。另外,乘员舱的步兵可以通过射击孔用自己的武器(机枪和自动步枪)开火。当然,这远远不够。
为了增强对人员目标的打击能力,从 1974 年起,在“雷霆”火炮的弹药中加入了 OГ-15В 破片榴弹。这种榴弹比聚能弹更长,只能手动装填。在 1974 年之后生产的车辆(规格 3),装填机构进行了改进:加入了一个 “О” 按钮,按下后弹链传送机构会旋转,直到破片榴弹转到便于取出的角度。
![]()
训练用 OГ-15В。
到 1979 年,开始生产 BMP-1P(规格 4)。其主要区别在于使用了第二代带半自动制导的反坦克导弹系统:“巴松管”(Fagot)或“竞赛”(Konkurs)。这里说明一下以免混淆:这两个系统使用相同的发射器,但导弹不同。“竞赛”射程可达 4 公里,“巴松管”约 2 公里。
![]()
保加利亚军队的 BMP-1P
这是一次重要的强化,因为操作员不再需要手动操纵导弹飞行姿态:只需将瞄准十字保持在目标上,导弹会自动校正飞行,直到命中。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稀有改装——BMP-1PG。它在武器系统中额外加入了 AG-17 自动榴弹发射器。这种车辆产量不多,大部分出口海外。
![]()
BMP-1PG(БМП-1ПГ)
![]()
安装 AG-17(АГ-17)榴弹发射器的 BMP-1PG(БМП-1ПГ)炮塔
结论
在弹药序列中加入破片弹、并将反坦克导弹系统更换为更现代的型号,的确提升了 BMP-1 的火力。但早在 1970 年代初期,人们就意识到,把“雷霆”(2A28)作为主炮是一个错误:2A28 无法有效对付步兵,而一挺并列 PKT 显然远远不够。同时,它的反坦克能力也低于预期。
![]()
BMP-1 与 T-80 在演习中发起进攻
例如,在 1970 年代初期进行的一项试验中,用“雷霆”从 800 米距离向 T-55 坦克开火。在 50 发射中,只有 17 发命中目标,其余要么被风吹偏,要么因其他原因脱靶。而这 17 发命中中,没有一发造成致命损伤——坦克在受击后依然能自行离开靶场。
如果这不是为了“说得好听”而编出来的段子,那么就不得不对当初是如何做出武器系统选择、以及试验是怎样通过的提出疑问。
很明显,“雷霆”必须被替换,炮塔需要改为双人布局,整体上也必须对 BMP 进行大幅度重新设计。于是,在 ЧТЗ 和 КМЗ 两家设计局中,一种新型步兵战车开始立项,最终导致了配备全新武器系统的 BMP-2 的诞生。
![]()
BMP-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