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唐泽文
近日,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已启动千问项目,基于其千问模型打造一款同名个人AI助手——千问APP,全面对标ChatGPT。
这意味着阿里正式加入C端全球AI应用的竞赛。
对标ChatGPT的底气在哪儿?
一个核心底气是其底层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阿里达摩院三年磨一剑的Qwen3-Max-Preview模型,有1万亿参数量的闭源配置,在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比较优势——在AIME25数学竞赛数据集启用“thinking”模式后正确率近乎100%,在LiveCodeBench v6编程评测中超越Claude-Opus 4等国际顶尖模型。
此外,阿里也采用了国内正在普及的混合专家(MoE)架构。这使其在达到几乎同等效果的前提下,对算力的需求大幅降低。这意味着至少从底层硬件评测的技术层面看,它可以实现更低的价格,更高的性能。
而且,与ChatGPT的封闭模式不同,千问采取“开源+闭源”双轨策略构建技术壁垒。其开源版本在全球主流社区下载量达6亿次,衍生模型超17万个,稳居全球开源大模型榜首,甚至被英伟达、微软等国际巨头用于二次开发。
这种“以开源聚生态,以闭源保核心”的打法,既规避了ChatGPT因封闭性导致的本土化适配不足问题,又通过全球开发者的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迭代,形成了独特的技术进化路径。
为什么要做这个千问APP项目?
既然是手机里的APP,可以明确,这次阿里是要大踏步向AI的C端应用方向转型——从“基础设施提供者”转变为“用户直连者”。
在此之前,阿里AI布局长期聚焦B端市场,通过阿里云向企业提供模型API服务。
根据国际市场调研机构沙利文最新报告,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阿里以17.7%的份额位居第一,AI云市场更是以35.8%的占比超过2-4名总和。
虽然B端已经足够强势,但AI时代竞争的数据重要性告诉我们,缺乏C端用户的海量数据“喂养”,技术迭代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哪怕只是为了保证支撑自己B端强势地位的技术迭代,也必须进军C端市场。
更何况,长远看,C端市场很有可能就是大模型领域的主阵地。百川智能CEO王小川曾明确表示,未来C端市场的体量将是B端市场的十倍。
此外,在本土市场,阿里也具备“水土优势”。尽管GPT-5已实现多模态升级,但中文创作能力仍弱于国产模型,且存在合规风险。
这也就意味着,千问项目的战略价值,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市场竞争,还关乎中国AI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全球AI产业发展的国际话语权。
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2025 GTC 大会上,就直言,阿里通义千问,已占据开源模型大部分市场份额,且领先优势持续扩大。
从某种角度看,中国AI企业已从国际规则的追随者,转变为全球生态的共建者。
整体看来,阿里千问对标ChatGPT的背后,是一场技术与战略的综合博弈:它证明了中国AI产业已具备与国际巨头正面抗衡的实力,更开创了“开源生态+本土场景+全球化布局”的新发展路径。
随着千问等国产大模型的崛起,全球AI竞争有可能从“一超多强”迈向“两极对峙”。
再回到这次阿里大踏步向C端转型这个话题。
如今,AI已越过“谁家参数更大”的炫技阶段,下半场的博弈是,谁先绑定真实用户,谁就能定义下一代交互范式。
毕竟,当大模型不再是稀缺资源时,真正的护城河将出现在场景的精准落地与用户的长期留存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