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11月1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最新发布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GIHI2025)显示,中国创新城市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优势持续增强,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和上海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稳居前十。
这是记者今天从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二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了解到的。上述GIHI2025由CIDEG研究团队与自然科研智讯(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合作编制。
数据显示,就综合科技创新实力而言,北京得分85.19,连续3年位列三甲,处于第一梯队。粤港澳大湾区跃升2名至第4,处于第二梯队领先位置,在前10强城市(都市圈)中进步最为显著。上海则处于第三梯队,排名第10。
同时,中国共有21个城市(都市圈)入围全球百强,总量仅次于美国(24个),其中14个城市排名上升。排名在26至50位的南京、杭州和武汉位势显著提升,中坚力量持续壮大。
GIHI2025分析,中国城市(都市圈)形成科学策源优势,正带动产业化能级提升,并加快创新生态完善,在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两个维度的整体平均水平已趋近美国。
其中,在科学中心维度层面,中国城市(都市圈)排名整体跃升,这主要得益于科研队伍的稳步扩张,以及科技论文在社会、产业界中的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在创新高地维度层面,中国城市(都市圈)在技术专利与新经济发展方面快速追赶。其中,上海排名第9,连续3年攀升,较2023年提升6个位次。杭州排名第15,首次跻身全球20强,在阿里巴巴、deepseek等头部企业的引领下,人工智能领域有效发明专利存量位列全球第8,在中国城市(都市圈)中仅次于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加速崛起的新兴科创城市的典型代表。
而创新生态维度层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论文合著网络和专利合作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创新策源优势,引领中国创新网络深度嵌入全球科技创新版图。
论坛当天,施普林格·自然研究团队还发布了《自然》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5》。自然指数数据显示:北京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城市,2016年以来一直居于榜首。2023年至2024年,上海再次位列第二,调整后份额增长了19.98%。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5》(GIHI2025)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排名前20城市(都市圈)。主办方供图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