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趋紧,发展路径亟待转型。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的《节约集约的山东实践》系列报道,深入齐鲁大地,记录转型足迹。
从博兴闲置地的“智造”新生,到巨野塌陷区的绿色蝶变;从莒县矿坑复垦,到济南老库房的文化转身——每一处土地的再生,都见证着山东向存量要空间、向集约要效益的深刻变革。
当节约集约成为共识,“寸土”才能够真正“生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阿凤 李殷婷
1987年,黄台电影院在济南全福立交桥东南角落成,成为市区东部重要的文化地标。2025年,同一片土地上,砺诚文化创意产业园揭开面纱——这不仅是建筑的更新,更是一场跨越三十八年的城市发展理念之变。
老影院的谢幕
“主体建筑危旧,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配套设施落后,经济效益低下。”这是改造前黄台电影院的真实写照。1987年建成投用的电影院,历经三十余载风雨,已难以满足现代文化需求。周边环境脏乱,群众意见较大,这片占地5.7亩的土地渐渐沉寂。
转机出现在2023年。济南被自然资源部列为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历城区迅速行动,将黄台电影院项目纳入先行试点。“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低效用地认定、审批、公示、实施的全流程。”历城城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曲晓平说。
![]()
三个月与三十六年的对话
“从项目认定到实施,我们只用了三个月。”曲晓平表示。这个速度的背后,是历城区创新的工作方法——成立以区长挂帅的工作专班,由区自然资源局牵头,各职能部门、街办、熟化平台携手推进。
项目创新采用原产权人再开发模式,收购周边零星土地整体开发,并无偿移交部分土地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保留文化用地性质的基础上,历城区自筹资金6500万元,启动提升改造工程。
2024年3月,项目正式开工。施工现场,100多名施工人员分布在各个作业面,马不停蹄地进行装饰装修。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新园区,在地下1层、地上5层的空间内徐徐展开。
文脉传承中的创新表达
“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为集展厅、手工艺品体验于一体的复合文创空间。”曲晓平介绍,项目以“扬帆起航”为主题,在保留文化底色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这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设计者巧妙地将老电影院的记忆元素融入新建筑——影剧院西门上方的竖条纹这一特色标识得到保留,但内部已经脱胎换骨:文化展厅、手工艺品体验区、书法剪纸绘画研讨区、多功能厅等现代文化空间一应俱全。
![]()
“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填补周边文化综合体的建设空白。”曲晓平说。对于周边居民而言,这意味着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休闲体验。
业用地的“飞天”转身
在济南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试点名单上,与砺诚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时入选的,还有济钢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科创园项目。这一布局,勾勒出济南盘活存量土地的清晰思路——既要激活城市核心区的文化基因,也要推动传统工业区的产业跃迁。
济钢片区,这片曾经承载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工业记忆的土地,如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项目依托济钢片区原有的空间与产业基础,瞄准“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规划建设集研发、制造、测试、应用于一体的科创园区。
作为济南市首批落地的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项目之一,济钢航空航天科创园与砺诚文化创意园共同构成了“一文一科、双轮驱动”的示范样本。二者的同步推进,标志着济南在低效用地再开发中,正根据区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探索着一条因地制宜、功能互补的路径。
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这片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土地,正静待着无人机引擎的新声,为济南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产业空间与想象维度。
节约集约的历城答卷
两个案例的成功,得益于济南市层面的制度创新。2025年4月济南入选全国第二批试点城市后,相继出台《济南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济南已开展439个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盘活2.7万亩土地。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黄台电影院这样的地块正在重获新生。
如今,站在基本竣工的砺诚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老放映厅的灯光仿佛从未熄灭,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照亮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