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方市铺就黄花梨
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科技+制度+产业融合”三轮发力
![]()

十月的海南岛西南部,阳光依然炽烈却多了几分温润。驱车穿行于东方市东河镇金炳村的海南黄花梨山庄,漫山遍野的黄花梨树舒展着枝叶,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每棵树干上都挂着一枚小小的二维码牌,阳光穿透树叶洒在上面,折射出点点微光。随手扫码,树龄、胸径、林木溯源、地理位置等信息即刻呈现在手机屏幕上 —— 这枚小小的二维码,正是东方市破解黄花梨产业发展困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关键密码。
![]()

“以前种黄花梨,就像养个‘吞金兽',投入大、周期长,想变现比登天还难。”在东方市南浪村,村民张亚冲正坐在自家小院里打磨黄花梨手串,院墙外就是成片的黄花梨树。他放下手中的工具,指着院中的大树感慨道,“我们村打2011年就开始种黄花梨,可这树要十几年才长芯材,三十年才能成商品材,年轻人都熬不住,好多人都想砍了种树槟榔。”
张亚冲的困惑,道出了海南黄花梨产业长期面临的痛点。作为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海南黄花梨被誉为 “木中黄金”,尤其是海南岛西部山区产出的 “油梨”,因密度高、含油量足而备受追捧。但长达数十年的成材周期、模糊的产权界定、混乱的交易市场,让这一珍贵资源始终难以转化为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东方市作为“花梨之乡”,虽拥有近10万亩、约920万株的种植规模,创下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却长期深陷“资源在山上,价值在纸上”的困境。
制度创新:给每棵树办“不动产身份证”
“破解黄花梨产业困局,核心是要让‘沉睡的绿色资源'变成‘可交易的生态资产'。”东方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耀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产权界定和交易制度。
这一理念,在2022年迎来了落地的契机。当年6月,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汽车生态与海南珍贵林木绿色产业融合项目”正式落户东方市。政企携手,一场围绕黄花梨产业的制度革命就此拉开序幕。东方市先后印发《海南黄花梨树种养交易制度集成创新总体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构建起“1+N”制度体系,明确了黄花梨产业发展的要素保障、产权流程、种植标准和交易规范。其中最具突破性的,便是“一树一证一码”制度的创新实施。
![]()

“这可不是简单的编号,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不动产凭证。”在海南黄花梨山庄的艺术陈列馆,吉利科技集团海南代表处首席代表、东方亿林总经理赵小宝向记者展示了黄花梨不动产权证样本证,证书上不仅记载着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信息,还标注着树木的地理坐标、树龄等核心数据。赵小宝解释道:“我们整合了林木信息、地理坐标等数据,为每棵符合标准的黄花梨树生成唯一的二维码身份标识,并通过省大数据发展中心的安全共享通道,与省不动产登记系统对接,实现数据可信存证、高效核验,确保树木移植、交易等环节数据真实可溯、不可篡改,全面提升交易透明度与公信力。”
这枚二维码如同树木的“电子户籍”,将确权、交易、管理等全流程信息上链存储,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原始数据不可篡改。“以前民间也有认养黄花梨的情况,但经常出现‘一树多卖'等问题。”赵小宝坦言,“现在有了不动产权证和区块链背书,买家扫码就能核实所有信息,交易透明度和可信度大大提升,从根本上规避了行业乱象。”
![]()

2023年8月22日,东方市正式启动海南黄花梨树种养交易制度集成创新试点,良木森林APP同步上线。这一由市属国企东方乡村振兴投资有限公司与吉利集团联合搭建的交易平台,打通了不动产登记系统,实现了准入认证、在线交易、不动产证申请办理、资金结算、林木采伐等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不再是口号,认购者通过手机就能完成选树、签约、付款、办证申请等全部流程。
截至2025年10月,东方市已在线办理1233本单株黄花梨不动产权证;良木森林APP自上线以来,累计成交近5000株黄花梨树,交易总金额突破4200万元,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黄花梨树,如今真正成为了可流动、可增值的生态资产。
制度保障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东方市不仅争取到省级财政专项资金945万元,还严格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引入第三方审计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推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和全过程资料审核制度,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赋能:构建“空天地”智慧管护体系
清晨的薄雾中,无人机在林间穿梭巡逻,低轨卫星实时传输位置信息,地面的电子围栏形成无形屏障,5G信号覆盖林区的每个角落 —— 这便是吉利集团打造的 “空天地一体化”立体安防体系。
“我们收购了3000亩黄花梨庄园,投入大量资源建设智慧管护系统。”庄园工作人员带着记者走进林区监控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林区的温度、湿度、每棵树的生长状态等信息。“黄花梨生长对环境要求很高,我们采用‘滴灌 + 生态养育'模式,根据每棵树的生长数据精准供水施肥,确保其自然生长不受干扰。”
![]()

在管防方面,林区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立体安防体系,利用航空航天技术,将低轨卫星、无人机与中国移动5G技术结合,设置电子围栏,在遭受非法入侵时,可通过卫星实现定位,同时无人机自动起飞、喊话和拍照录像图传。
科技的赋能不仅体现在管护上,更贯穿了黄花梨产业的全链条。为摸清全市黄花梨资源“家底”,东方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开展了“空天地”一体化本底调查,综合运用遥感、无人机和实地勘测技术,对近10万亩黄花梨林的分布、树龄、胸径、权属及林下经济状况进行全面普查,构建起全市首个动态更新的“东方市黄花梨林数据库”。
![]()

“这个数据库就像黄花梨产业的‘智慧大脑'。”东方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科负责人解释道,“我们基于数据库建立了黄花梨林碳汇数据库,同时部署企业碳排放核算平台,形成‘源 - 汇'双库对接机制,为碳交易提供了精准的量化依据。”
更具创新性的是,东方市探索建立了“生态损害赔偿鉴定+黄花梨碳汇”的替代性修复机制。“以往企业造成生态损害后,修复方式比较单一。现在我们允许责任方通过购买黄花梨碳汇来履行修复义务。”王耀华介绍,这一机制既为生态保护引入了持续的资金流,又培育了本地碳市场,实现了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东方的创新实践不止于此。为了科学衡量生态保护成效,东方市生态环境局率先在全市引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构建了符合东方市情的陆域GEP核算体系,并计划对2026、2027年度进行连续核算。“我们要推动 GEP核算结果进决策、进项目、进交易、进考核,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真正落地。”王耀华表示,通过将生态价值量化,让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发展中更清晰地看到生态保护的经济价值。
产业融合:从单一种植到多元业态的蝶变
走进东方自然瑰宝园,仿佛进入了黄花梨的世界。园内种植着325种珍稀及濒危树种,其中黄花梨占比达五成。在黄花梨根雕文化艺术陈列馆内,一件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从大型摆件到小巧手串,无不展现着黄花梨的独特魅力。“黄花梨浑身是宝,木材能做家具工艺品,残料能做线香,就连叶子都能制茶。”园区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了最大化发挥黄花梨的价值,他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匠人进行深加工,一件工艺品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

2022年11月,花梨谷正式挂牌国家4A景区,并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漫步景区内,森林康养步道蜿蜒曲折,温泉度假酒店掩映在绿树丛中,黄花梨文创商店里人头攒动。“我们创新‘林业 + 旅游'模式,把黄花梨种植与森林康养、温泉度假、文化体验结合起来,让游客来了能看、能玩、能买、能养生。”景区负责人介绍。
产业融合的步伐并未止步于“林业+旅游”。在吉利集团的推动下,黄花梨产业与汽车产业实现了跨界联姻。“去年6月上市的一款车型,我们推出了‘买车送树'的营销模式。”赵小宝介绍,消费者购买汽车后,可获得一棵可办理产权的海南黄花梨树,通过树木的增值来对冲车辆的贬值,让汽车消费变成了一种价值投资。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今年3月上市的新车将黄花梨作为内饰材料,既提升了汽车的豪华质感,又传播了中国传统木作文化。
![]()

“我们还开发了黄花梨酒、黄花梨蜂蜜等衍生品,与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赵小宝介绍,目前东方市已有50余户市场主体直接从事黄花梨相关产业,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康养、文创、旅游等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格局。
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数据显示,东方市黄花梨产业累计吸纳本地脱贫劳动人口就业2万余人次,带动脱贫农户人均收入同比增长 12.6%。
从制度创新破解产权难题,到科技赋能提升管护水平,再到产业融合拓宽价值路径,东方市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场关于黄花梨的生态蝶变,不仅让“木中黄金”真正实现了“点木成金”,更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生动范例。
来源 | 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海南生态环境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
![]()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