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古海陆丰地区,背倚莲花山脉,南濒浩瀚南海。境内丘陵溪谷幽邃,岛屿萦迴,是一座美丽的山海湖城。
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渔猎采集、繁衍生息。汉唐之间,设县立制,羊蹄峻岭,开通南北,连接闽粤,先进的汉文化源源传播,土著逐渐归化。
从南宋起,八方来客到此开基创业。移民带来的多元文化渐次形成了以闽南文化为主,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的历史文化形态。
明清时期,进入大航海时代,为处于海上商贸航线的汕尾带来了新机遇,汕尾成为国家海防要塞、海关港口和渔盐业生产销售区域。
数千年一回眸,斯土雄奇多姿,斯人开放包容。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汕尾人继往开来,戮力拼搏,建设西承东联桥头堡,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提升文化自信,让文化赋能城市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汕尾实践贡献力量。
汕尾日报社和汕尾博物馆合作推出“文物·汕尾”栏目,让读者从更深层次认识汕尾。
商周时期汕尾先民聚居地——白田山遗址
海陆丰发现的商周时期先民的聚集地,以白田山遗址和东坑南遗址为代表,据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练娟介绍,其中白田山遗址是一处墓葬区域,东坑南遗址是一处生活区域。本期先介绍白田山遗址。
![]()
白田山全貌。
白田山遗址位于深汕特别合作区鹅埠街道西湖村委会格田村东南侧,由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六个小山岗组成,白田山西侧山脚下为三家村,有大片农田和水塘,地势平坦,有小河自南向北汇入南门河,东侧原为连绵低矮群山,遗址所处山岗由南至北依次编为1至6号岗,分布面积50余万平方米。
![]()
白田山挖掘现场。
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因建设比亚迪工业园区,深圳市文保中心考古队对白田山遗址1、2号岗实施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先秦墓葬36座,灰坑18个,柱洞23个。采集、出土陶器110余件、石器110余件、玉器30余件、青铜器若干等文物290余件,其中随葬品约160余件/套。主要有鸡形陶壶、单把带流壶、圜底釜、大口尊、拆腹豆、玉玦、玉戈、T型玉环等典型器物,初步判断白田山遗址具有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两组文化面貌,文化内涵丰富。
![]()
鸡形陶壶。
![]()
白田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练娟介绍,后山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揭阳普宁一带,其分布波及东江、梅江、韩江至汕尾沿海,年代在新石器晚期至商早期,在白田山遗址发现的鸡形陶壶是后山文化代表性器物。浮滨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揭阳、饶平一带,其分布波及整个粤东直至闽南、香港,年代从商中期至西周,在白田山遗址发现的圜底釜、大口尊、玉戈等是浮滨文化的代表性器物。白田山遗址的发掘,证明汕尾先民已具有墓葬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划分,墓葬规格不一,最大者有4.5×2米,小者仅1.5×0.5米,陪葬品丰俭不均,特别是出土的象征贵族身份的玉玦、玉戈、T型玉环等,说明已存在社会阶层,证明了汕尾区域在商周时期已具有成熟的社会形态,在岭南文明演进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家深汕|新媒体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
欢迎在以上12大平台
搜索、订阅“我家深汕”
一同见圳深汕发展
欢迎在下面【留言区】发表你的意见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欢迎订阅我家深汕,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