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冬天,92岁的周培源在北京大学的住所里。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他的妻子王蒂澂84岁,也重病在床。
周培源的身体非常虚弱。他从自己的床上起身,努力爬向妻子的床边。这几步路花光了他最后的力气。他看着妻子,用尽全力喊出了三个字。这是他六十多年来每天都对妻子说的话。
![]()
这声呼喊是他们之间一生的约定。周培源在五十多岁时,右耳听力就严重下降。到了晚年,他总是担心妻子听不见。所以,他的这句“我爱你”总是喊得很大声。邻居们都熟悉这个声音。
王蒂澂听到了。她看着丈夫,轻声让他快去休息。周培源听了妻子的话,回到自己床上躺下。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来。
王蒂澂得知丈夫去世了。她非常悲伤。她让儿女拿来纸笔,颤抖着写下一句话:“亲爱的培源,你是我最爱的人。”她让孩子把这张纸条放进周培源的贴身口袋里。
这个承诺他守了六十多年。它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
时间回到1935年。他们结婚刚三年,王蒂澂生病了。她得了肺结核。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一种很难治好的重病。周培源没有慌。他马上把妻子送到了北京西山的香山疗养院。
香山离周培源任教的清华大学很远。两地相距二十多公里。那时的路也不好走。周培源白天在学校上课。下课后,他就骑上自行车,赶去香山。他每天都去,风雨无阻。他在医院陪伴妻子,照顾她的起居。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王蒂澂的身体在周培源的照顾下,奇迹般地康复了。在当时,这很少见。
家庭的难关刚过去,时代的考验又来了。抗日战争爆发,北平(今北京)无法平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决定南迁。周培源带着全家,跟随学校队伍一路南下。
![]()
他们先到了长沙,短暂停留。战火很快逼近,他们又得继续西行,最终抵达昆明。三所学校在这里合并,组成了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
昆明的生活非常艰苦。周培源一家住在城外的乡下。为了不耽误教学,他需要一种交通工具。他买了一匹马。
在西南联大的那些年,师生们经常看到一个景象:周培源教授骑着马,从乡间小路来学校上课。尽管条件艰苦,他依然穿着整齐。学生们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周将军”。“周将军单骑走联大”的故事也流传开来。在后方,他坚持教学和研究。王蒂澂则在他身后,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支撑起了整个家。
![]()
这位骑马的“将军”,这位在病床前守护妻子的丈夫,在他们刚认识时,其实非常“笨拙”。
故事要从1929年说起。那年周培源刚从国外学成归来。他到清华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他学识渊博,人也儒雅。他和金岳霖、陈岱孙两位教授都是单身,被学生们合称为“清华三剑客”。
周培源快三十岁了,还是一个人。他的同事刘孝锦很热心,决定帮他介绍对象。刘孝锦拿来一叠照片。周培源翻看时,目光停在了一张照片上。照片上的女子是王蒂澂,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的学生。
刘孝锦安排了一次饭局。周培源在饭桌上很紧张。他平时在讲台上很有风采,但这时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只知道一个劲地给王蒂澂夹菜。他夹了很多韭菜,把王蒂澂的碗都堆满了。
![]()
巧合的是,王蒂澂并不爱吃韭菜。但她没有出声。她看到了这位教授的朴实和真诚。这种“笨拙”反而打动了她。
从那顿饭后,周培源开始追求王蒂澂。他经常骑车往返于清华园和北师大。两年后,1932年,他们结婚了。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时间又拉回到晚年。王蒂澂在一次意外中摔倒,伤到了脊椎。从此,她行动不便,大部分时间都在床上度过。
周培源承担了照顾妻子的全部责任。那时他也已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他每天给妻子喂饭,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他还坚持每天给妻子梳头。这个习惯他保持了很多年。
![]()
他们夫妻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中国古字画。这是他们一生的积蓄。晚年,他们做了一个决定。他们把收藏的145件珍贵字画,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周培源的家乡无锡市博物馆。
1993年,周培源喊出的最后那声“我爱你”,不是一句空话。这声呼喊里,包含着他一生的行动。它包含着初见时夹满韭菜的紧张。它包含着香山路上二十多公里的自行车骑行。它包含着昆明乡间小路上的马背。它也包含着晚年床前日复一日的梳头和照料。周培源用他的一生,履行了这句最简单,也最沉重的承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