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今年刚满65岁,平时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偶尔肚子有点不舒服,他一直觉得是“上了年纪肠胃不行了”。有一天晚上,家里吃完饭后,他突然发现大便颜色有点不对。
大妈嚷嚷着让他赶紧去医院,可王大爷总觉得小题大做,“以前也这样,过几天就好,年纪大了谁没个毛病?”可没想到,医院做了肠镜检查后,医生面色凝重地说:“王大爷,你有几个肠息肉,幸亏查得早。”
王大爷这才后怕,原以为是小毛病,竟然藏着大隐患。难道这种小东西真能惹出大祸?为什么医生说息肉是肠癌的“祸根”?有哪几种身体信号,提示我们该提高警惕?尤其是那第3种表现,很多人都没当回事,就容易错过最佳“黄金窗口”。
到底什么是肠息肉?它和肠癌有多大关系?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
说到肠癌,很多人直觉都是“和自己还远”。可你知道吗?据中国癌症中心2022年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约57万人,位居所有癌症新发人数第三。而大部分肠癌,正是由肠道里最常见的那颗“息肉”恶变而来。
![]()
何为息肉?医学上,这是一种肠道“粘膜突起”,像水管里长出个肉疙瘩,开始时很小毫不起眼。大约80%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有息肉阶段,而早期发现、切除息肉后,肠癌发生风险可下降约70%!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有研究显示,无症状成年人每5年做一次肠镜,查出并切除息肉,能降低50%-70%肠癌死亡率。
但问题在于,90%的肠息肉早期都“毫无感觉”。只有当它逐步变大、刺激肠壁时,身体才可能出现警报信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一查出来就是晚期,小症状被忽视,黄金期白白错过。
![]()
肠息肉不等于肠癌,但长期“大意失荆州”,就有极高概率踩中地雷。特别提醒的是,以下4个身体“警报信号”,如果你近期有过,建议及早就医,别自我安慰。
大便出血。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表现。血量少时,仅为大便表面的一抹鲜红或暗红。有数据显示,约55%-65%的肠息肉患者在出现大便出血时往往误以为是“痔疮”或“上火”。但与痔疮不同,息肉出血颜色更深,多与大便混杂,且间断反复。别以为没痛感就没事,这其实是息肉摩擦肠壁所致。
排便习惯改变。原本规律的人,突然间变得容易便秘、腹泻交替,或一天多次解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南指出,超六成息肉患者经历过排便异常,多数未引起重视。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近期排便频率、形状、色泽莫名变化,要警惕肠道有新生物生长。
![]()
反复肚子隐痛或腹部不适。息肉增大后常刺激肠壁,导致肠蠕动异常或慢性炎症。通常表现为梗阻感或间歇性隐痛,有时伴腹部胀满。国家肿瘤中心2019报告显示,28%的肠息肉患者以“肚子不舒服”首诊,但仅有一成按时就医确诊,大多数自行“拖着拖着”。
体重缓慢下降及贫血。慢性出血和营养吸收障碍,长期下来人体容易“悄悄掉秤”。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若短期内无明显原因体重下降或明显乏力、脸色苍白,应追查肠道问题。协和医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体重异常消瘦及慢性贫血”是息肉恶变前期典型特征,多出现在病程较长或息肉较大者。
![]()
既然肠息肉早期多“哑巴”,那我们应该怎么预防、早筛查、早处理?权威指南建议,40岁以上人群、或有结直肠癌家族史、长期便血、腹部不适人群,应定期肠镜筛查(每5-10年1次)。越早干预,越安全。
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粗粮、蔬菜、水果摄入量每增加50克/天,结直肠癌及息肉风险下降8.5%~13.2%(中华医学会营养分会数据)。建议少吃红肉、腌制加工食品,优选膳食纤维多的餐食。
戒烟限酒。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发生肠息肉的风险较非吸烟者高出34%-49%,饮酒过量人群也明显易患病。
![]()
科学运动,保持体重。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不仅可以减少肠道肿瘤发生,还可帮助胃肠蠕动、降低息肉形成。
如出现上述“4大警报”,请尽早就医检查。肠镜虽略微不适,但过程安全迅速。现代无痛肠镜、胶囊内镜等技术已极为成熟。早发早诊,息肉大部分可以通过简单手术或内镜切除,消灭“祸根”于无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