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清道光年间山东大旱民,大地主粮仓门口写着:只换不借,概不出售

0
分享至

1833年,道光十三年,山东栖霞的太阳像个烧红的烙铁,挂在天上整整半年没挪窝。从春到秋,滴雨未下,原本肥沃的田地裂成了龟壳,缝隙宽得能塞进手指头,地里的庄稼早就枯成了柴火棍,一折就断,风一吹便化作灰烬。

村口的老槐树叶子落得精光,树底下挤满了面黄肌瘦的村民,他们眼神呆滞,嘴唇干裂起皮,有的拄着拐杖,有的抱着饿得直哭的孩子,还有的趴在地上挖草根、啃树皮——能吃的都被挖光了,再往后,恐怕就只能等着饿死。

就在这人人自危、饿殍渐现的时候,栖霞最大的地主牟墨林,却突然打开了自家的粮仓。消息像长了翅膀,一夜之间传遍了周边十里八乡,绝望中的村民们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蜂拥着往牟家大院赶。

可赶到粮仓前,所有人都傻了眼——牟墨林立起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八个大字:粮食只换不借,概不出售。

“换?用啥换啊?”有人忍不住喊了出来。

牟家的管家站在粮仓门口,清了清嗓子,高声说道:“我家老爷说了,一斗高粱,换一亩地契!想活命的,就拿地来换,不换的,趁早走,别在这儿耽误功夫!”

这话一出,人群瞬间炸了锅。“这不是趁火打劫吗?”“牟墨林也太黑心了!”“祖上传下来的地,怎么能说换就换?”骂声此起彼伏,可看着怀里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听着他们撕心裂肺的哭声,村民们的骂声渐渐低了下去——祖业再金贵,也比不上一条人命啊!

这个在灾年里“趁火打劫”的地主牟墨林,到底是黑心商人,还是乱世里的“救世主”?他用一斗高粱换一亩地的操作,又如何让他从一个普通地主,变成胶东第一大家族的掌舵人?故事,还要从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旱说起。



1、旱魔肆虐,栖霞大地沦为人间炼狱

道光年间的山东,本就是灾害频发之地,可1833年的这场大旱,还是刷新了所有人的认知。

入春之后,栖霞就没下过一场透雨。起初,村民们还抱着希望,家家户户去龙王庙烧香祈雨,可龙王爷仿佛闭了眼,不管怎么求,天上依旧万里无云。到了四月,地里的麦苗开始发黄,五月就彻底枯死,六月连井水都见了底,村民们只能跑到几里外的河里挑水,可没过多久,小河也断流了,河床露着干裂的泥土,鱼虾早就死绝了。

“那会儿,地里的土都能当柴烧,抓一把扔在地上,碎成粉末。”后来栖霞县志里这样记载。村民们先是把庄稼秸秆收回家,磨成粉掺着糠吃,秸秆吃完了就挖草根、剥树皮,甚至有人开始吃一种叫“观音土”的白泥,吃了之后腹胀难忍,很多人因此丢了性命。

村里的老秀才李老先生,一辈子教书育人,家底还算殷实,可到了七月,家里的存粮也见了底。他的小孙子才三岁,饿得直哭,嗓子都哑了,李老先生没办法,只能带着孙子去挖草根,可草根早就被挖光了,祖孙俩在地里转了一天,一无所获,只能坐在田埂上掉眼泪。

这样的场景,在栖霞的每个村子都在上演。有的人家实在撑不下去,就开始卖儿鬻女,一两银子就能买个十几岁的姑娘,半斗米就能换个小男孩;还有的人拖家带口外出逃荒,可路上到处都是灾民,逃荒的路上饿死的人,比村里还多。

当时的清政府,吏治腐败,救灾粮层层克扣,真正能分到村民手里的,少得可怜。地方官府也想过办法,比如开仓放粮,可官仓里的粮食早就被官员们贪污得差不多了,放出来的那点,根本不够塞牙缝的。

就在村民们快要绝望的时候,有人想起了牟墨林。牟墨林是栖霞有名的大地主,家里有良田八千亩,粮仓十几个,据说里面的粮食堆得像山一样高。之前也有村民去求过他,想借点粮食,可牟墨林闭门不见,大家都以为他要眼睁睁看着村民饿死,可没想到,他竟然主动打开了粮仓。

可谁也没想到,粮仓打开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两难的条件——用土地换粮食。

2、惊天规矩,一斗高粱换一亩地的生死抉择

牟墨林,字松野,出生于栖霞牟氏家族。牟家祖上是明朝初年迁到栖霞的,经过几百年的经营,已经成为当地的望族,到牟墨林这一代,家里有良田八千亩,房产上千间,还有当铺、钱庄等生意,家底十分厚实。

牟墨林这个人,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心思缜密,算盘打得叮当响,而且做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这场大旱刚开始的时候,他就预料到情况不妙,赶紧让人把家里的粮食都集中起来,加固粮仓,同时派人去东北采购高粱、玉米,提前囤积了大量粮食。

看着外面饿殍遍野的景象,牟墨林心里很清楚,要是直接开仓放粮,不仅会掏空家底,而且根本救不过来这么多人,说不定还会引发哄抢,反而出乱子。可要是不管不顾,一旦饿疯了的村民发起狠来,他的庄园也未必能保住。

思来想去,牟墨林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用粮食换土地。

“一斗高粱换一亩地,这规矩,谁也不能改!”牟墨林对着管家吩咐道,“告诉村民们,愿意换的,就签字画押,当场领粮;不愿意的,没人逼他们,可别在这儿闹事!”

管家把这话传到村民耳朵里,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斗高粱?这也太少了吧!平时一亩地能收好几石粮食,现在就换一斗?”村民王二柱气得直跺脚。他家里有三亩好田,是爷爷传下来的,平时一家人靠这三亩地过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能吃饱穿暖。可现在,孩子饿得快不行了,妻子天天以泪洗面,他看着粮仓里的高粱,心里像被刀割一样。

和王二柱一样纠结的,还有很多村民。祖上传下来的土地,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命,可眼前,要是不换粮食,全家人都得饿死。一边是祖业,一边是活命,这样的抉择,让每个人都痛不欲生。

“换了吧,孩子不能饿死啊!”有人率先开口,是村里的张老大。他家里有五亩地,可老伴卧病在床,还有三个孩子要养,实在撑不下去了。他颤抖着从怀里掏出地契,递给管家,签字画押后,接过了一斗高粱。看着沉甸甸的粮食,张老大老泪纵横,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村民们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一个个低着头,拿出地契,换了粮食。有的人心疼地抚摸着地契,仿佛在和老朋友告别;有的人咬着牙,眼里含着泪,签字的手都在发抖;还有的人抱着粮食,一路小跑回家,生怕晚了一步,孩子就没气了。

牟墨林站在粮仓的二楼,看着下面排着长队的村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既救了人,又能扩大田产,这是乱世里的生存之道。

起初,交换还算有序。管家拿着账本,一一登记,地契收上来后,就锁进专门的箱子里,粮食则当场过秤,一点都不含糊。牟家的粮仓很大,里面的高粱、玉米堆得像小山,村民们虽然换得心疼,但至少能拿到粮食,不至于饿死。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旱情,竟然一直拖到了秋天。



3、价码飙升,几粒高粱吞好田的狠辣操作

进入秋天后,栖霞的旱情更加严重了。原本还有点水的水井,彻底干涸了,连最深的井都挖不出水来;村里的树木都枯死了,连树皮都被啃光了;逃荒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随着旱情加重,来换粮食的村民也越来越多。不仅是栖霞本地的村民,就连周边莱阳、蓬莱的村民,都听说了牟墨林的规矩,纷纷赶来换粮。牟家的粮仓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就在这时,牟墨林突然宣布,调整交换价码:上好的良田,一斗高粱换两亩;普通的薄田,半斗高粱一亩;到了后来,甚至几粒高粱,就能换一亩地。

这个消息,再次让村民们炸了锅。“牟墨林太黑心了!这是要赶尽杀绝啊!”“之前还一斗一亩,现在怎么变得这么苛刻?”骂声比之前更激烈了,可村民们的反抗,在饥饿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旱情越来越重,粮食越来越珍贵,现在就算是几粒高粱,都可能救一条命。很多村民家里的薄田已经换完了,只能拿出家里的好田来换。王二柱就是这样,他之前用两亩薄田换了两斗高粱,可撑了没多久,粮食又吃完了,没办法,只能拿出家里仅剩的一亩好田,换了半斗高粱。

“那亩地是我家最好的田,平时种玉米,一亩能收三石多,可现在,就换了半斗高粱。”王二柱后来回忆说,“我拿着粮食回家,妻子哭得晕了过去,我自己也觉得对不起祖宗,可没办法,得让孩子活着啊!”

牟墨林的价码,随着灾情的严重程度,不断调整。灾情越重,粮食越贵,土地越不值钱。到了最严重的时候,一把高粱,就能换一亩普通的田地;几粒高粱,就能换一亩薄田。村民们彻底绝望了,可还是只能硬着头皮换,因为不换,就只有死路一条。

牟家的管事,也变得越来越严格。为了防止有人造假,他们会仔细核对地契的真伪,还要派人去实地查看土地的好坏,确保不会吃亏。甚至有乞丐想混进来,用假地契换粮食,都被管事查了出来,一顿打骂后赶了出去。

就这样,地契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牟墨林的手里,而粮食则一袋袋地被村民们领走。牟家的田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从原来的八千亩,很快就突破了一万亩、两万亩、三万亩……

周边的其他地主,看着牟墨林的操作,有的骂他黑心,有的则羡慕不已。可大多数地主,还是选择关门死守,把粮食藏得严严实实,生怕被灾民抢走。他们没想到,这样做的结果,是看着灾民饿死在自己家门口,甚至有的地主因为拒绝放粮,被饿疯了的灾民冲进家里,抢了粮食,烧了房子,得不偿失。

而牟墨林,却靠着“粮食换地”的规矩,既保住了自家的粮食,又扩大了田产,还落了个“救民于水火”的名声。地方官府看着牟墨林的做法,虽然知道他是在趁火打劫,但客观上稳定了局面,减少了饿殍和流民,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暗地里支持他。

4、悬念丛生:灾年过后,失地农民能否赎回祖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栖霞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几乎占了全县农户的半壁江山。这些农民交出地契后,虽然拿到了粮食,保住了性命,但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等灾年过去,雨水下来了,一定要把祖业赎回来!

王二柱就是这么想的。他把换回来的高粱省吃俭用,一家人勉强熬过了冬天。他心里暗暗发誓,等明年春天雨水好,就好好种地,攒钱把家里的三亩地赎回来。和他一样,很多村民都在盼着这一天,他们把地契换粮当成了“典当”,而不是“出售”。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牟墨林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之所以敢用这么低的价码换地,就是算准了,灾年过后,大部分农民根本没有能力赎回土地。

首先,这场大旱持续了整整一年,土地干裂严重,就算来年下雨,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肥力。而且,农民们没有了土地,只能租种别人的地,或者给地主打工,收入微薄,想要攒够赎地的钱,难如登天。

其次,牟墨林换回来的地,都是分散在各个村子的,他很快就派人把这些土地整合起来,修了水利设施,改良了土壤,让土地的价值大大提升。就算农民们想赎回,牟墨林也会开出更高的价格,让他们望而却步。

更重要的是,牟墨林在灾年过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失地农民彻底依附于他。他把换回来的土地,重新租给原来的主人,而且定下了非常优惠的租约:第一年免租,第二年租金减半,丰年收四成租,歉年减免租金。

这样的租约,对失地农民来说,诱惑力太大了。他们本来就没有钱赎回土地,现在能以这么低的租金租种自己原来的地,至少能保证一家人的温饱,也就渐渐打消了赎回土地的念头。

可还是有一些人,没有放弃。比如村里的李老秀才,他用家里的两亩地换了两斗高粱,保住了全家人的性命。灾年过后,他一边教书,一边让儿子去城里打工,省吃俭用,攒了三年钱,终于攒够了赎金,跑到牟家大院,想赎回自己的地。

牟墨林见李老秀才来了,倒也客气,请他坐下喝茶。“李老先生,你是想赎地吧?”牟墨林开门见山。

“是的,牟老爷,”李老秀才拱了拱手,“这两亩地是祖上传下来的,我想赎回来,给儿子留个念想。”

牟墨林笑了笑,说道:“老先生一片孝心,我佩服。不过,你也知道,这几年我在地里花了不少钱,修水利、买种子,土地的价值早就不一样了。你当初用两斗高粱换的地,现在想要赎回,得拿五十两银子来。”

五十两银子?李老秀才当场就懵了。他攒了三年,才攒了十两银子,五十两银子,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他看着牟墨林,想说什么,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知道,牟墨林这是故意刁难,可他也没办法,只能默默地离开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提赎地的事了。村民们渐渐接受了自己是佃户的事实,租种着牟家的地,过着安稳的日子。可一个新的悬念又出现了:牟墨林手握这么多田产,会不会像其他地主一样,苛待佃户,加重租金?他到底是想长久经营,还是只是想短期敛财?



5、牟家崛起,四万余亩田产的经营智慧

事实证明,牟墨林并不是一个短视的地主。他不仅善于在灾年里扩张田产,更懂得如何长久经营这些田产。

到旱灾结束的时候,牟墨林手里的田产,已经从原来的八千亩,飙升到了四万余亩,占到了栖霞全县耕地的五分之一!而且,这些田产大多是肥沃的好田,分布在栖霞的各个乡镇。

手握这么多田产,牟墨林并没有像其他地主那样,苛待佃户,反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佃户,发展生产。

首先,他延续了灾年过后的租约政策:丰年收四成租,歉年根据灾情减免,遇到大灾之年,甚至直接免租。这样的租金政策,比当时大多数地主都要宽松。当时很多地主,不管年景好坏,都要收五成以上的租金,有的甚至高达七成,很多佃户辛辛苦苦一年,收的粮食还不够交租金,只能饿肚子。而牟墨林的租金政策,让佃户们能够留足口粮,还有余钱改善生活,自然也就愿意好好种地。

其次,他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栖霞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旱灾频发。牟墨林知道,要想让田地高产,必须解决灌溉问题。他组织佃户们,在田地里挖水渠、修水库,把河里的水引到田里,还打了很多深井,保证就算遇到小旱,田地也能得到灌溉。这些水利设施,不仅让牟家的田地产量大大提升,也让周边的村民受益。

然后,他还实行了“农具贷”“种子贷”政策。每年春耕的时候,对于家里贫困、买不起农具和种子的佃户,牟家会免费提供农具,或者先提供种子,等秋收后再从租金里扣除,而且不收利息。这样一来,佃户们再也不用担心春耕时没有农具和种子,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牟墨林还组织佃户们发展副业。冬天农闲的时候,他会组织佃户们上山打柴、采药,所得的收入,佃户分七成,牟家分三成。他还在庄园里开办了油坊、粉坊、豆腐坊,让佃户们在农闲时可以到作坊里打工,赚取额外的收入。

这些措施,让牟家的佃户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安稳。很多佃户,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攒下一些钱,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王二柱就是其中之一,他租种着自己原来的三亩地,加上在作坊里打工的收入,没过几年,就盖了三间新瓦房,还送儿子去了学堂读书。

牟墨林的这些做法,不仅稳定了自己的田产经营,也让他在当地赢得了不错的口碑。虽然还有人骂他在灾年里“趁火打劫”,但更多的人,尤其是佃户们,都很感激他。因为在那个乱世里,能有一份安稳的生活,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随着田产的不断扩大,牟家的庄园也开始大规模扩建。原来的庄园,只是一个普通的地主大院,经过扩建后,变成了一座占地广阔、建筑宏伟的庄园。庄园里有住宅、粮仓、作坊、学堂、祠堂等,还有专门的护卫队,保护庄园的安全。到牟墨林晚年的时候,牟家庄园的房产已经达到了五千五百间,田山合计十八万亩,成为了胶东地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家族。

6、功过难评,是趁火打劫还是乱世善举?

牟墨林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有人骂他是“黑心地主”,趁火打劫,吞并农民的土地,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也有人说他是“乱世善举”,在灾年里开仓放粮,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而且后续善待佃户,发展生产,稳定了地方秩序。

那么,牟墨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行为,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评判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在那个封建王朝末年,吏治腐败,灾害频发,民不聊生的年代,地主和农民之间,本就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牟墨林作为一个地主,他的首要目的,肯定是维护自己的利益,扩张自己的家族势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在灾年里用一斗高粱换一亩地的做法,确实是趁火打劫。他利用了农民的绝望,以极低的价格,吞并了大量的土地,为自己的家族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

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地主在灾年里,都是关门死守,甚至囤积居奇,抬高粮价,导致大量农民饿死。而牟墨林,虽然是用土地换粮食,但至少打开了粮仓,让农民们有了一条活路。如果他当时也像其他地主一样,闭门不出,那么栖霞的饿殍会更多,社会秩序也会更加混乱。

而且,灾年过后,牟墨林并没有像其他地主那样,苛待佃户,反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政策,让佃户们能够安稳生活,发展生产。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供农具和种子,组织副业生产,这些做法,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从客观上来说,他的这些做法,稳定了地方秩序,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栖霞县志里,对牟墨林的评价也很客观:“道光十三年旱,墨林开仓,以粮换地,虽有趁火打劫之嫌,然救民无数,且后续经营有方,佃户安居乐业,地方得以安定,功过难评。”

就连当时的地方官员,也对牟墨林赞赏有加。山东巡抚张曜,曾经亲自到牟家庄园视察,看到牟家的田产经营得井井有条,佃户们生活安稳,不禁感叹道:“牟墨林,真乃乱世之奇才也!”后来,张曜还向朝廷举荐牟墨林,朝廷赏赐了他一个“诰封武德骑尉”的官衔,虽然是个虚衔,但也算是对他的认可。

对于佃户们来说,牟墨林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他们恨他吞并了自己的祖业,可又感激他在灾年里救了自己的性命,让自己有了安稳的生活。很多佃户,在牟墨林去世后,还自发地为他守灵,哭送他最后一程。



7、百年传承,胶东第一家族的兴衰密码

牟墨林于1870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他去世的时候,牟氏家族已经成为了胶东地区最有权势、最富有的家族,田山合计十八万亩,房产五千五百间,还有当铺、钱庄、油坊等众多产业,家族财富不计其数。

牟墨林的葬礼,场面极其隆重。据说,葬礼的队伍长达十里,从牟家庄园一直延伸到墓地,沿途挤满了前来送葬的人,不仅有牟家的族人、佃户,还有周边的地主、官员,甚至还有很多受过牟家恩惠的平民百姓。佃户们自发地跪在路边,哭着送别这位“亦主亦父”的老人,场面十分感人。

牟墨林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继承了他的家业,继续经营着庞大的田产和产业。牟氏家族的后人,大多继承了牟墨林的经营智慧,他们延续了牟墨林的租约政策,善待佃户,同时不断扩大产业,涉足更多的领域。

到了民国时期,牟氏家族的势力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牟家,不仅在胶东地区拥有大量的田产和房产,还在青岛、济南等大城市开办了银行、工厂、商店等,成为了横跨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的庞大商业帝国。牟氏庄园也成为了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参观。

可随着时代的变迁,牟氏家族也渐渐走向了衰落。抗日战争爆发后,胶东地区成为了抗日根据地,牟家的田产和产业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牟家的大量田产被分给了农民;新中国成立后,牟氏家族的产业被收归国有,曾经辉煌一时的胶东第一家族,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牟氏庄园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保留了下来。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庄园,见证了牟氏家族的兴衰,也见证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走进庄园,我们还能看到当年牟墨林用来储存粮食的粮仓,用来登记地契的账本,用来管理佃户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牟墨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充满争议的一生。他是一个地主,也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个在乱世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智者。他用一斗高粱换一亩地的操作,虽然充满了争议,但客观上救了无数人的性命,也为自己的家族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他的经营智慧,不仅让牟氏家族延续了百年的辉煌,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价牟墨林。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的行为,既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也展现了乱世中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而那段用一斗高粱换一亩地的历史,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段独特的记忆,提醒着我们,在灾难面前,人性的复杂与光辉,生存的艰难与不易。

如今,牟氏庄园的故事还在继续流传,而牟墨林这个名字,也成为了胶东大地上一个永恒的传奇。他的功过是非,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他的故事,却会一直被人们铭记,一直被人们讨论,一直流传下去。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45岁董洁在北京定居,住豪宅不请保姆不通暖气,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45岁董洁在北京定居,住豪宅不请保姆不通暖气,还要自己洗衣做饭

疯说时尚
2025-11-16 10:37:52
“快来逮捕我”,沈伯洋窜德发挑衅,不到24小时,大陆对其出重拳

“快来逮捕我”,沈伯洋窜德发挑衅,不到24小时,大陆对其出重拳

生活魔术专家
2025-11-17 06:20:49
画面公布!外媒:法国首次清晰展示新型超音速核巡航导弹,已在海军服役

画面公布!外媒:法国首次清晰展示新型超音速核巡航导弹,已在海军服役

环球网资讯
2025-11-14 14:02:06
现在有个中国足球专业性难题:拜合拉木现象

现在有个中国足球专业性难题:拜合拉木现象

林子说事
2025-11-16 15:44:44
兴隆社区居民宁愿打水也拒交水费,小区里还有人养羊

兴隆社区居民宁愿打水也拒交水费,小区里还有人养羊

映射生活的身影
2025-11-16 15:45:43
被老鼠吃到灭绝70年,26只“树上龙虾”在悬崖奇迹幸存

被老鼠吃到灭绝70年,26只“树上龙虾”在悬崖奇迹幸存

诗意世界
2025-11-16 22:39:47
上趟厕所赔3-5万?杭州女子的遭遇太魔幻!这些法律坑人人都要防

上趟厕所赔3-5万?杭州女子的遭遇太魔幻!这些法律坑人人都要防

一丝不苟的法律人
2025-11-16 17:59:03
继杨颖、叶珂之后,黄晓明再次"拿下"大眼睛美女,网友:审美没变

继杨颖、叶珂之后,黄晓明再次"拿下"大眼睛美女,网友:审美没变

观察鉴娱
2025-11-16 17:16:50
央视对全红婵的称呼变了!两字之差看出差距,陈芋汐的话有人信了

央视对全红婵的称呼变了!两字之差看出差距,陈芋汐的话有人信了

泠泠说史
2025-11-12 17:24:02
她是我见过且认为在整个东亚最漂亮的女人

她是我见过且认为在整个东亚最漂亮的女人

小椰的奶奶
2025-11-03 14:38:30
早就想打!日媒首次爆料:中国双航母出动时日军战机已做战斗准备

早就想打!日媒首次爆料:中国双航母出动时日军战机已做战斗准备

诗意世界
2025-08-21 13:13:50
陈梦樊振东同病相怜关系曝光,拔出萝卜带出泥!

陈梦樊振东同病相怜关系曝光,拔出萝卜带出泥!

胡鋇就爱无拘无束
2025-11-14 18:56:06
赵雅芝的孙女罕见露面!跑到杭州助阵奶奶,好灵动可爱,很像爸爸

赵雅芝的孙女罕见露面!跑到杭州助阵奶奶,好灵动可爱,很像爸爸

心静物娱
2025-11-16 11:22:20
人民日报专访,揭开32岁周深的真实处境,那英确实一个字都没说错

人民日报专访,揭开32岁周深的真实处境,那英确实一个字都没说错

八斗小先生
2025-11-01 08:46:54
陈道明宣布电影节闭幕,高清怼脸拍,老得让人心疼!老年斑明显!

陈道明宣布电影节闭幕,高清怼脸拍,老得让人心疼!老年斑明显!

娱圈小愚
2025-11-16 11:06:50
尹锡悦结局已定?心腹全都招了,听到枪毙两个字后,他当场呆住

尹锡悦结局已定?心腹全都招了,听到枪毙两个字后,他当场呆住

夏目历史君
2025-11-14 22:17:31
大作家傅雷出轨相思成疾,妻子致电情敌:来我家吧,他无心工作

大作家傅雷出轨相思成疾,妻子致电情敌:来我家吧,他无心工作

浩渺青史
2025-11-12 08:47:49
西部排名又变了:湖人创NBA奇迹,马刺收大礼,3队排名互换

西部排名又变了:湖人创NBA奇迹,马刺收大礼,3队排名互换

篮球大视野
2025-11-16 15:04:28
徐新将成海港离队第一人,有望投奔李金羽,转会加盟辽宁铁人

徐新将成海港离队第一人,有望投奔李金羽,转会加盟辽宁铁人

体坛风之子
2025-11-17 04:30:07
11月16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发布重大利好利空好消息

11月16日晚间,多家上市公司发布重大利好利空好消息

A股数据表
2025-11-16 18:24:32
2025-11-17 08:07:00
牛马搞笑
牛马搞笑
每日分享搞笑视频
565文章数 106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5名中国游客在巴厘岛车祸死亡 伤者:司机一点伤没有

头条要闻

5名中国游客在巴厘岛车祸死亡 伤者:司机一点伤没有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营销话术反噬信任,雷军不该只是一怒了之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家居
数码
亲子
旅游
艺术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数码要闻

希捷、西部数据掀“百盘大战”:4U JBOD系统总容量达3.2TB

亲子要闻

一分钟教你判断孩子的咳嗽代表什么

旅游要闻

小心套路!商家包装的“快通”不是景区的“快速通道”

艺术要闻

Charles Chaplin:19世纪法国新洛可可风格画家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