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推进老年语言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内涵建设,探索“银发教育+朗诵艺术”融合发展的新模式,11月15日上午,由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项目——第四届口语传播校园论坛“银发申音·老年语言活动高质量发展研讨”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行。
据悉,本次研讨聚焦朗诵艺术与老年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通过情感化、艺术化的声音表达,展现语言魅力,构建有温度、有质感的老年语言学习新范式。
![]()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秘书长黄晨表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已成为社会共同愿景。研究会希望凝聚与会专家的智慧,为老年语言教育凝练方法、探索路径、树立标杆。
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回顾了论坛举办的初衷,并从高校课程改革现状切入,指出当前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谈及“银发朗诵·声音文艺复兴”这一议题的缘起,林毅认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译制片塑造了一代人的声音审美与城市记忆,如今年届花甲的朗诵者仍保留着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记忆。
“老年教育中艺术类课程首次超越养生班成为新趋势,佐证了本次研讨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林毅补充道,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银发声音注入新动能,短视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智慧教学平台重塑配音课程互动模式,有效提升了老年学员的学习效率。
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朗诵专业委员会主任卢红霞对“银发新声”展开实践层面的诠释,基于指导社区老年朗诵活动的经验,她认为,从朗诵学习走向戏剧表演,是银发群体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与绽放。针对当前老年艺术课程普及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优质课程供给不均、作品选择局限、学习成果展示途径单一,她提出三点建议:立足社区,构建分层课程体系;深耕内容,开发适老语言作品库;拓展舞台,让乐龄人群学有所用、学有所展。
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珂表示,老年朗诵教育的提升应着眼于“感知力”的培养,包括内在的共情心理感知力,如感知创作背景、文本结构、作者思想及自身共鸣,以及外在的传情身体感知力。
刘珂现场还演示了不同朗诵姿态如口齿发音、身形走位、肢体动作所带来的表达差异,并指出“唯有在舞台上呈现一个真实的人,观众才能真正被感动。”
市朗诵协会理事刘蕾蕾提到,在上海艺术资源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朗诵艺术世界。教学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语言与文学审美,进而引导他们通过朗诵抒发内心情感。
来自青年学子的视角同样为论坛注入新思考,上海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裘嘉瑜表示,当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应加强跨学科融合,以适应新媒体传播趋势。
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会员程海芗则关注到老年群体在朗诵中字词发音难以纠正的短板。她认为,应扬长避短,鼓励老年人自创内容,尤其在沪语传承需求下发挥其“讲故事”的专长。
从宏观趋势到具体实践,从理论探索到教学创新,“银发申音·老年语言活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为各界搭建起语言艺术交流协作的平台。与会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汇聚智慧、分享经验,共同为推动老年语言活动走向规范化、品牌化建言献策,为上海老年教育事业与人文之城建设注入新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