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垣图志
牛庄,1661年开埠建港;1858年,中英签《天津条约》将辽宁牛庄这个辽河入海口的繁华商埠拽上国际舞台,牛庄直接被列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跟登州、台湾、潮州、琼州齐名! 几百年,牛庄地处辽河支流太子河下游左岸,那时,这里河道深阔,成为商船停靠的理想之地,因此得名牛庄。
![]()
牛庄镇城,城墙范围不详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收复台湾并统一海峡两岸,海上贸易禁令得以解除。辽河当时从这儿入海,海禁一解除,各种货物就往牛庄涌;南方的丝绸茶叶,经这儿运往整个东北。康熙回东北祭祖,返京都得在牛庄城歇一晚。 到了清雍正年间,牛庄再次成为“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的繁忙转泊码头。 后来辽河淤塞,港口功能逐渐转到了营口,牛庄才慢慢沉寂下来。如今却连地图都难寻。 1860年11月16日,清政府于北京繁华街头宣布了牛庄将于1861年4月3日正式开埠的消息。然而《中英天津条约》所认定的牛庄,实际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贸易的需求。因此,英国政府以“牛庄距海口甚远”和“停泊不便”为由,在没沟营三叉庙附近设立了领事馆,并将该地称为“牛庄没沟营港口”,开放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6日,原本由牛庄承担的开港任务却意外交由了临近的没沟营(现今的营口市)来执行。这一举动导致营口港以牛庄港之名行七十年之久。 据《海故》一书记载,“大辽河入海埠头,初设牛庄,继乃迁于没沟营,外省商贩仍曰‘牛庄海口’,没沟营以‘牛庄’称长期传于海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没沟营演变为营口,成为“没沟营口岸的简化”。 1864年5月9日,清政府在没沟营设立了山海关,亦被称为牛庄海关。1864年至1932年期间,牛庄海关共计征收各项税钞大关平银达4934.9万两。 牛庄城始建于明初,最初为土城驿站,后多次修筑。明崇祯元年(1628年,后金天聪二年)4月,清太宗皇太极下令进一步筑建牛庄城,并因修城民夫的辛勤劳动而赏赐了40头牛。次年,皇太极亲自视察牛庄,命令将城墙增高至二丈二尺五寸。设满洲牛录和蒙古牛录驻防,城内驻有近400名旗丁及约2000名八旗军属和包衣奴隶。 城周长二里九十三步,高2.5丈,开三门:东德胜门、西外攘门、北福胜门。 清朝入关以后,此城可能再未维修。乾隆四十年( 1775) 前后,清朝政府投入巨资整修盛京境内各城城垣,比如海城、盖平等城,但牛庄城却不在范围之内。 甲午战争期间,新老湘军血战牛庄,日军用两个师团猛攻湘军阵地;1914 年,也就是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牛庄城的北城门还比较完整,但东西城门已经大部坍塌。牛庄的分治委员黄祖安等人,命人拆除了东西二门,把其改建为住宅式大门,工程结束以后,众人还在西门外的“湘军纪念坊”前摄影留念。1937 年,牛庄镇有个叫邢长贵的人彻底拆除东西二门,把石门额挪往别处。 现存存福胜门匾和德胜门匾,存部分城墙遗址。沈阳故宫存“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云板; 昔日繁华的牛庄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牛庄的太平桥、牛庄桥和路通桥等古桥依然屹立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中,默默见证着牛庄曾经的辉煌。太平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是牛庄通往北方的要冲;路通桥,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并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进行过重修。
![]()
牛庄清初繁荣时期的古城图,图片源于百度
![]()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牛庄日本领事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