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这两天,潜水圈炸锅。一个昵称“大地”的网友,在朋友圈发了两段水下视频,配文写着“轻柔地关闭了女潜友羊羊的气瓶”“扒脚蹼”“让她吞海胆”。看文案就觉得不对劲,点开视频更冷:镜头里,一个男潜水员先做了个“比心”,另一机位对准身后女生,有人伸手去拧她的气瓶阀门。画面很清晰,动作不含糊。几秒后,女生明显察觉,迅速切换备用气源,调整呼吸和中性浮力,整个人在水里保持住了。
我反复看了几遍。说句直白话,在水下“关别人的气”不是什么玩笑,是把潜水员唯一的生命通道临时切断。谁都知道,水下不允许“惊喜”。尤其新手,一慌,动作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视频发出来,评论区几乎一边倒:不负责任、拿安全博眼球。如果真是“恶作剧”,那就是在挑战所有潜水员的安全共识。
![]()
有人问:潜水培训里是不是也会“关气”?教练们说了实话——有气源中断的模拟,但流程完全不同。训练时,教练会提前说明,现场全程看护,学员心理预期明确,动作一项一项练,备用气源就是“替代方案”,每一步都可控。那叫教学。不是偷摸下手,更不是拍段子。
这事出来,圈内专业人士接二连三发声。有人点破视频拍摄的技术细节:双机位、角度设计、人物调度明显,像是事先规划过的表演。配文里那些轻浮的台词,更像在炫“胆量”和“创意”。我想说,潜水的规矩不是舞台道具,水下不欢迎“剧本勇敢”。
![]()
身份也被扒。网上有人把“大地”指向持证潜水员陈某某。但新民晚报记者联系到一位同名潜水教练后,对方立刻澄清:不是本人,没关系,不知道视频拍摄地点,还因为误认遭到了骚扰。这位教练说得很无奈,也很克制,提醒大家不要“误伤”。这句话得记住。
认证机构的回应也来了。PADI中国区说,关注到了事件,正在配合调查,需要进一步核实身份;SSI中国区通过邮件回复,系统未查到与该名潜水员相关的信息。身份有待官方确认,别把错人推上风口。
![]()
被“误伤”的还有城市。有人@三亚旅游发展局,以为是在三亚拍的。三亚的官方账号在11月10日发了澄清:经公安核实,视频不是在三亚拍摄。地点已明确,非三亚。这一步很重要,避免把无辜的目的地拖下水。
我更担心的是这背后的“炫技文化”。近几年,社交平台上极限运动视频越来越多。本来是学技术、记进步,慢慢就有人往“眼球效应”上靠:裸潜深水、脱装备自拍、沉船钻洞……这些动作本身风险不低,被包装成“挑战”,点赞、流量一路推着走。这回的“关气+发圈”,就是这种文化的极端版本。
![]()
说白了,平台的算法和圈子的风气有时候会把人往“刺激”那条路上带。安全底线不能当流量试验田。潜水不是在都市综艺里玩“吓一跳”,它是技术活、是纪律活,靠的是信任。你伸手碰潜伴的阀门,哪怕你自以为“轻柔”,对方没有心理准备,这动作就越界了。
还有一个让人不舒服的细节:视频里的女性潜水员“羊羊”,看起来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却被配文调侃。很多女生在评论区说,心里发紧。业内的女性从业者也分享了感受:水下,女性在力量和装备熟练度上可能处于弱势,更容易被“测试反应”“恶作剧”。在开放水域,监管有限,事后追责也困难。尊重,不是口号,是每一次不碰别人装备、每一次提前沟通。
![]()
我特别赞同一句话:潜水是敬畏的运动。越懂的人,越该敬畏规则。一个圈子值不值得信任,看的是有没有人守住底线,有没有人敢说“不”。这件事,也像一记闹钟,提醒我们:存在已久的传统部件面临革新——对高风险内容的审核、对潜伴选择的机制、对培训和带队的现场监督,都该升级。别等事故推动改变,主动把安全往前挪。
怎么做,落到地上才有用。我给几条建议,供讨论:
![]()
![]()
这件事不该被遗忘,不该被流量带走。水下关闭气瓶不是玩笑,任何“恶作剧”都不该拿生命做道具。我更愿意看到的是,每一个喜欢海的人,都能安全归来;每一次下潜,都有规则和信任在护航。
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你在水下遇到过什么“越界行为”?俱乐部和平台,该怎么把这根安全线绷紧?我会持续跟进,看到权威进展,第一时间告诉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