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齐白石
(1864-1957)
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57岁后定居北京,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其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诗书画印”俱佳的巨匠。
![]()
齐白石 《荔枝图》
设色纸本 立轴
钤印:白石翁
款识:鹤头红湿龙精血,似汝杨梅味只酸。曾作天涯亭过客,别无珍果在人间。白石题旧句。
鉴藏印:荣宝斋收藏
说明:此作品为荣宝斋库出作品。
出版:
1.《中国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画集》P77,外文出版社,1989年。
2.《荣宝斋珍藏7·绘画卷七》P80,荣宝斋出版社,2012年5月。
178×47.8cm
![]()
出版物封面
![]()
齐白石在荣宝斋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颗曾牵动皇室味蕾的“岭南珍果”,在千百年间的历史沉浮中,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从徽宗赵佶丹青神笔,工中有奇,再到齐白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荔枝一直在被重复,其文化使命也一直在被丰富。宋徽宗曾作《写生翎毛图》,长卷绘荔枝枝叶泼开式占了画面一大半,红艳艳的果实缀满枝头,左侧的桅子花穿插在其中,单层白色的花瓣格外醒目;枝头上翠绿色青冠雀、白色绶带鸟羽毛丰满,眼神灵动,神气活现。飞舞的蝴蝶给整个画面带来了更多的生气。自此荔枝也渐渐的成为画家喜爱的题材。
齐白石与荔枝的缘份,从《白石老人自述》中的记载可以一见:“回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了田里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非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这倒可算是一桩风雅的事。”此时齐白石的画名算是小有名气,而尚未成熟,不过也渐渐能有一些润金收入,有人能用他的画去换了许多荔枝来,在齐白石看来还是相当高兴的。
根据其活动年谱可知,齐白石四十四岁时离开湖南,先到广西梧州,然后再乘轮船到钦州,曾随郭葆生游肇庆,登鼎湖山,观飞泉潭。所以齐白石在题画诗中还有这样的记录:“余曾客肇庆,一日游鼎湖,道旁垂荔枝,欲买取,但不见主人,不可得,归来时日霞相照,其色尤鲜,幸园主人至,得啖之,知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余尝梦游四方,独不能忘却飞泉潭下也。”在后面齐白石的生活中、创作中,荔枝也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
齐白石《荔枝图》局部
这件《荔枝图》无年款,大约作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画面主体是一棵荔枝树,树干以粗犷的笔墨皴擦而成,墨色浓淡相间,再以赭石罩染,将树干的斑驳与苍润之感完美展现。树枝向四周舒展,枝条相互穿插,疏密有致,或曲或直。树叶墨色相融,用花青配适量墨与藤黄一笔写出,浓淡干湿,颜色丰富,沉稳自然;形态概括却不失生动,叶脉将叶片的聚散、向背勾出,处理得颇为精妙,展现出叶片的层次感与生命力。荔枝果实以胭脂点染,颗颗饱满,这种红色与墨绿色的相互配合,正是齐白石“红花墨叶”的风格写照。在墨叶的衬托下尤为醒目,一串串荔枝,形神兼备,鲜艳欲滴,既体现出荔枝“丹砂缀枝”的视觉感受,又通过色彩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不难想象齐白石诗句中“别无珍果在人间”的美好回忆。
![]()
款识
鹤头红湿龙精血,似汝杨梅味只酸。
曾作天涯亭过客,别无珍果在人间。
白石题旧句。
齐白石运用了大写意花鸟画的典型技法,笔墨简练,而意韵十足。树干的笔墨豪放老辣,是“大写意”的体现,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笔触的粗细对比,塑造出树干的体积感与质感;叶片和果实的亦是大胆落笔,尤其是果实的设色,既鲜艳又不失雅致,避免了俗艳之感,这种粗细、浓淡、干湿的笔墨对比,让画面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
齐白石《荔枝图》局部
画面右下角题曰:“鹤头红湿龙精血,似汝杨梅味只酸。曾作天涯亭过客,别无珍果在人间。白石题旧句。”齐白石此时的书法学习李北海已经非常熟练,字的结体左低右高,呈现出峻峭、斜欹的视觉效果,齐白石的行书相对李北海显得更为粗壮厚实,但整体笔力遒劲,妙趣横生。齐白石曾自言:“我早年学何绍基,后来又学金冬心,最后我学了李北海,以写李北海《云麾碑》下的工夫最大。” 齐白石在学李邕之前,既有帖学学何绍基的经历,也有学“二爨”碑刻和金农的经历。所以选择李邕二碑,正可谓帖法、碑法兼而有之,重要的是齐白石一方面写得比李邕行书重且粗,这大概得力于过去写“二爨”和金农的底子;另一方面他又比李邕写得飘逸和率真,间或夹入草书和映带牵连,形成自己独特的行书风格。他的画四十岁后由工笔转向大写意,其间他的题画书法从何绍基到金农,再到李邕,似乎一直在寻找与自己画风最佳的契合点。
![]()
![]()
齐白石在荣宝斋
绘画自唐代起,有“诗书画”三绝之说,后经宋元文人的倡导,遂成为画家的“标配”。明代文人参与治印,又到了清代乾嘉金石学派的流行,于是中国绘画进入到了诗、书、画、印“四全”的历史时期。
![]()
齐白石在“借山吟馆”画室中
(图片来自于网络)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诗是颇为自负的。《白石老人自述》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1900年,37岁的齐白石租下了离星斗塘5里的梅公祠,梅公祠内有一空地,齐白石便盖了一间书屋,取名“借山吟馆”。1904年,41岁的齐白石应王湘绮之约游南昌,七夕之日,王湘绮在寓所招待齐白石等人,席间,王说:“南昌自曾文正公去后,文风停顿了好久,今天是七夕良辰,不可无诗,我们来联句吧!“于是他首先唱了两句:“地灵胜江汇,星聚及秋期。”然而齐白石等人均未联上来,待齐白石回到家后,一想起七夕联句一事,便觉惭愧,觉得读书不多所以作不出好诗,千是便将“借山吟馆”改为“借山馆”。随着时间的推移,齐白石的文学素养也在逐日提高。十余年后,大概觉得自己又可以作诗了,“借山吟馆”的名号便在又逐渐出现于他的诗词画款之中,甚至在晚年总述自己成就的时候都首推自己以“诗第一”。
![]()
齐白石“借山吟馆”读书旧照
(图片来自于网络)
齐白石也写了很多关于荔枝的诗,“论园买夏鹤头丹,风味虽殊痂嗜难。人世几逢开口笑,尘埃一骑到长安。”“此生无计作重游,五月垂丹胜鹤头。为口不辞劳跋涉,愿风吹我到钦州。”“远游不复似当年,一月钦州食九千。群果园中论珍品,徐寅同说荔枝先。”徐寅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曾有《荔枝》诗二首,赞美荔枝为珍果。其实细看来,齐白石受清末诗风的影响,脱胎于宋诗,是很自然的,也凸显了他真率、浅白的个人风格。齐白石的平民身份,语言真率浅白,反倒成就了他诗作的鲜明个性。
![]()
齐白石在荣宝斋
徐悲鸿对传统花鸟画的评价一直很高:“吾国最高美术属于画,画中最美之品为花鸟”,中国绘画造诣“确为古今世界上占第一位者,首推花鸟”,因为花鸟画“保有写实精神为多”。随着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写意画家的崛起,大写意花鸟更为世人所推崇。齐白石不同与传统画家出身和经历,使他更容易突破文人花鸟画的文化心理,绘画题材更为广泛。“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几乎没有不能入画的题材,而另一方面,生活中随手可及的物象出现在画面里,这种前所未有的熟悉感和亲近感,把观者的心聚拢在一起。
文/李世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