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9日,“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启幕,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展览涵盖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竹石、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美学追求与丰沛的创作活力。开幕当日嘉宾云集,反响热烈。本报特采撷部分观展嘉宾的真挚感言,以期与读者共赏其艺、共悟其心,感受“与物为春”的笔墨温度。
![]()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
我谨代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对刘万鸣此次展览表示祝贺。此次刘万鸣将其40年艺术探索的成果,以系统、完整的方式在山东美术馆集中呈现,意义非凡。此前该展览已在多个省份巡展,而此次落地山东,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次深层次的文化对话,生动体现了中国国家画院与山东美术界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我每次来山东,都能感受到这份深厚情谊与艺术共鸣。
记得上一次应山东方面邀请,我曾受邀率中国国家画院团队在此举办大型展览。当时我说,这是一次美术界的接续;而今天这场以刘万鸣个人命名的展览,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姿态——是他对艺术、对学术、对中国国家画院建设使命的深刻理解与坚定践行。用“守正创新”四个字来形容,是很恰当的。
首先谈“守正”。作为一名艺术家,首要的是人品。刘万鸣出生于河北,成长于天津,燕赵之地自古多忠勇豪杰,这种地域气质深深烙印在他身上——忠诚、厚重、可交、可靠。他的人格修养,正是“守正”的根基。他在天津美术学院接受了系统而扎实的艺术训练,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指引——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思想,他不仅有所感悟,更有自觉的追求与坚守。
走进展厅,只需十分钟,便能感受到他作品中那份纯正的中国气派:从技法到精神,无不体现出对传统的深刻继承。我认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二、文化精神:阴阳合一的中庸之道;三、艺术精神: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
这三种精神,在刘万鸣的为人、为艺、处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他是这一精神体系的践行者、倡导者,更是默默奉献的实干者。
我想举三个例子说明他的品格:其一,尊师重道,不忘本源。他常提起恩师张蒲生先生——天津美术学院原副院长,这是一位低调谦和、技艺精湛的花鸟画家。尽管张老并不广为人知,但刘万鸣始终铭记师恩,反复向人推介其艺术成就。这种对前辈的敬重与传承意识,令人动容。
其二,坚守使命,力推重大主题展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原计划举办刘文西先生大型回顾展,但因场地费用高昂一度搁置。我将此事告知万鸣后,他毅然挺身而出。他据理力争,甚至亲自跑到仓库翻找资料、协调布展细节。我亲眼见证过多次激烈争论。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展览成功举办,并获得高度评价,展览由原定20天延长至三个月,成为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全社会广泛学习的典范性艺术项目。这在中国美术史上实属罕见。
其三,默默行善,不求闻达。多年来,他用自己的稿费长期资助留守儿童、贫困学生。此事鲜为人知,连我也只是偶然得知。问他为何不做宣传?他说:“做了就好,何必张扬?”这正是一个真正有担当、有情怀的艺术家本色。
正因如此,中国国家画院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树立标杆。我常说:“中国国家画院不是普通单位,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而要担此重任,靠的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像刘万鸣这样人品端正、学术领先、甘于奉献的艺术家。
再谈其艺术创新。细观他的作品,虽以工笔为主,却绝非程式化复制。他远追宋元,近及明清,尤其吸收了明代林良、吕纪及近代京津画派的笔墨精髓。但他并非简单“先勾线、再渲染”,而是将勾、皴、点、染与素描写实融为一体,在反复叠加、修改中构建画面。远看精微深入,近看却笔意松动、气韵生动,这种“工而不板、细而不腻”的风格,正是他对传统工笔的重大突破。
他的创新,既来自对中西艺术语言的融合,更源于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正如古树新花,他在深厚传统土壤中开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之花。
值得一提的是,他身兼行政职务,却从未放下画笔。办公室就是他的画室,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这正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优良传统——从李可染、黄胄、刘勃舒、龙瑞到我本人,再到今天的刘万鸣,我们都坚信: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
因此,我对刘万鸣的艺术与担当深表赞赏。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领导者。他比我年轻整整十岁,正值创作与事业的黄金期。看到像他这样既有才华又有责任感的中坚力量不断涌现,我感到无比欣慰。
赵东(荣宝斋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刘万鸣是当代中国画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多年来在中国画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从学院讲坛到创研重镇,他始终坚守艺术理想,笔墨之间始终蕴含着对传统的敬意、对时代的深情。本次“与物为春”艺术展,集中呈现了刘万鸣艺术创作的精华,展出作品既根植传统,又面向当代,格局宏阔,气象高远。
荣宝斋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从笔墨纸砚到书画精品,再到“木版水印技艺”“装裱修复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我们一直致力于扶持当代艺术创作,推广优秀艺术成果。在当下,看到刘万鸣以更高的艺术境界、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呈现其艺术风貌,我们深感高兴,很受鼓舞,传统书画艺术事业大有可为。
刘万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乃至中国国家画院等重要文化机构任职期间,都与荣宝斋有友好合作。基于共同的文化使命与艺术理想,荣宝斋与中国国家画院、与刘万鸣院长,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万鸣是我们的老友,在荣宝斋350周年之际,他特意撰写《研究荣宝斋是研究中国书画史》一文,表达了对荣宝斋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认同。2023年3月,“乡情——刘万鸣写生·书法作品展”在荣宝斋举办,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反响,充分展现了万鸣先生真挚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学养与精湛的艺术造诣。2024年10月,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国之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时,荣宝斋也有幸参与其中,提供了包括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师在内的珍贵馆藏书画作为支持。这一系列紧密而富有成效的合作,有力地增进了双方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文化情怀。展望未来,荣宝斋将进一步深化与中国国家画院的战略合作。我们计划在学术研究、展览交流、艺术出版等领域携手共进,特别是在青年美术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和心力,共同为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
刘万鸣 《大吉图》 79cm×34cm 纸本指墨 2025年
赵建成(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刘万鸣曾是我的同事,因此我对他的艺术发展脉络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从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一种极为珍贵的品质——文心风骨。
当代语境下,花鸟画的时代特质折射出审美的多维取向,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蕴含着时代的文化特质。花鸟画的精神内涵,旨在借物言志,再现文心风骨的深刻意蕴与人文趋向。刘万鸣对中国美术史有深刻的研究,深知文化与人格精神的重要性。古人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前者是对物象的物理感知,后者是内心的文心观照,这是“似与不似”之论最为重要的美学取向,其所形成的意象,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这是中国画的文化道统、学术理念、人格立场与文化修养,具备了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文化语境。他的作品并非表象之作,而是中国文脉在当代的延续与体现,其中展现出的高雅文心、凛凛风骨,正是中国画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
在刘万鸣身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他的艺术既能脱俗,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既扎根于传统文脉,又不囿于古法。他早年长期从事美术史教学与研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美学精神有着系统而透彻的理解,加之其扎实过人的绘画功底,使他在艺术实践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自觉。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刘万鸣的艺术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型:从早期工笔花鸟的精微典雅,逐步走向一种更为自然、自由、充满内在情绪张力的写意表达。这种转变并非技术层面的简单切换,而是将个人情感、生命体验转化为笔墨语言的过程。他的笔墨,既有宋元以来的传统基因,又饱含当代人的心绪与哲思,已然成为其独特的精神符号。
他的作品既承续传统的脉络,又处处可见其个人的创造。这种“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本”的探索,使他的艺术既具有历史厚度,又富时代气息。可以说,刘万鸣为当代中国花鸟画注入了一股清新而深沉的新气象。
观其创作,作品格调高雅,笔墨功力深厚,内蕴人格力量与文化担当。正是这种技艺、学养与精神的高度统一,铸就了他在当代中国花鸟画领域的时代价值与个人成就。这不仅是一位优秀画家的实践成果,更是一位学者型艺术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回应。刘万鸣的艺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
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
刚刚立冬,我们便走进了济南。小时候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文中两个字令我至今难忘——“温情”。今天,在山东美术馆的展厅里,这份“温情”再次扑面而来:它不仅流淌在刘万鸣的作品之中,更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谦和与真诚里。
面对这场展览,500余件作品静静陈列,若要细细品读,恐怕一个下午远远不够。无论是从艺术家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梳理自身创作脉络的角度,还是从观众如何借由作品、纪录片去贴近其心境的路径来看,这都是一次充满挑战且饱含启示的艺术对话。
在诸位前辈已作精彩评述之后,我不愿赘言,只想分享一个字——“宜”。
“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最温柔而智慧的回应。它不只是“合适”,也不仅是“中庸”,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然与从容。正如万鸣院长的艺术:他的写意之作潇洒自在,书法笔势放达不羁;但细观之下,那份“松”并非散漫,而是内蕴法度、气韵生动的“松”——一种让人倍感亲近的松弛与自信。
这种“以松为主、松紧相济”的创造方式,正是中国艺术绵延千年的珍贵经验,也是今日给予我们的惊喜与启示。
尤为感动的是,刘万鸣曾言:“书,心书也;画,心画者也。心正则书正,心正则画正。”这几句话道出了艺术与人格的同构关系——创作即修身,笔墨即心迹。今天的展览,正是这一理念的完整呈现:在守正中开放,在传承中创新,在纷繁万象中守住精神的归处。
愿我们以此展为镜,共同坚守文化的根脉,亦怀抱开放的胸襟,从容面对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
![]()
刘万鸣 《醉秋图》 30.7cm×27.5cm 纸本指墨 2025年
纪云飞(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谈及刘万鸣,最先映入脑海的,是他名字里藏着的人生密码与艺术底色。“文刀为刘”,一笔一画是文人风骨,一刀一锋是匠人精神——他的“文”,是笔墨间流淌的书卷气,是对传统书画的深耕细研,从晋唐风骨到宋元意韵,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让古典美学在当代焕发生机;他的“武”,是创作中迸发的生命力,是对艺术表达的大胆突破,无论是巨幅还是小品,他的花鸟虫鱼都是灵动鲜活,他都以笔为剑、以墨为甲,在尺幅之间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疆土。这份“文武双修”,让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厚重底蕴,又有时代的创新活力,更彰显出他棱角分明、个性极强的艺术人格——不随波逐流,不墨守成规,始终以赤子之心对待艺术,以独立之精神探索未知。
再品“万鸣”二字,恰是他艺术成就与人生境界的生动写照。“万”是广度,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不辍,从笔墨技法到理论研究,从创作实践到教育传承,他在艺术的天地里广纳百川、厚积薄发,形成了兼具包容性与独特性的艺术风格;“鸣”是高度,是他作品中传递的时代之音,是他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的深情告白。他以笔为喉,让山水“鸣”出山河壮阔,让花鸟“鸣”出生机盎然,让笔墨“鸣”出文人情怀,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心灵的发声,每一次创作都是一场精神的共鸣。如今,他执掌中国国家画院,更是以“万鸣”之势,推动着当代艺术的传播与发展,让中国书画艺术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而此次展览以“与物为春”为题,更是刘万鸣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与物为春”,是与自然相融,他从山川草木、日月星辰中汲取灵感,让笔墨沾染自然的灵气;是与时代同行,他将对家国情怀、社会变迁的感悟融入创作,让作品承载时代的温度;是与人心相通,他以作品为桥,传递着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让观众在笔墨间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希望。今天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与物为春”理念的生动实践,是他“文武双修”的艺术结晶,更是他“万鸣”之声的深情回响——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他对传统的敬畏,对创新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更能看到一位当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更是精神的旗帜。刘万鸣用他的笔墨,记录时代的变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塑造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灵魂。此次展览,既是对他过往艺术成就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未来艺术探索的一次全新启程。相信通过这次展览,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刘万鸣的艺术魅力,更能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汲取到奋进向上的精神力量。
李存友(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基金会理事)
今天我们相聚于文化底蕴深厚的齐鲁大地,共同见证“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我谨以个人名义,向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观览刘万鸣的作品,我深切感受到一种源自中华传统哲学的智慧——那便是“与物为春”的境界。这一理念根植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古老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彼此滋养,如大地承物而不争,如春风化育而无声。这不仅是一种生态观,更是一种深沉的文化态度: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包容共荣。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高地。这里既有孔孟之道的伦理根基,也有王羲之笔下的书韵流芳;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从不缺乏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齐鲁大地人文荟萃,诚信重义,崇尚“仁、义、礼、智、信”的价值体系,始终将文化传承与人民福祉紧密结合。近年来,山东大力推动文化自信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新发展格局,为新时代文艺繁荣提供了坚实土壤。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刘万鸣的艺术实践显得尤为珍贵。他以传统笔墨为舟,以时代精神为帆,在工笔与写意之间、在古典与当代之间,探索出一条既守正又创新的路径。他的花鸟虫鱼,不只是物象的再现,更是对生命温情的礼赞;他的每一笔勾勒,都饱含对传统的敬意与对当下的思考。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传统艺术并非尘封的遗产,而是可以“活”在当下、服务人民、启迪青年的精神资源。正如展览主题“与物为春”所昭示的——艺术应当如春风化雨,润泽人心;应当走进大众生活,激发年轻一代对民族美学的认同与创造热情。
![]()
刘万鸣 《咏秋》 33cm×45cm 纸本指墨 2025年
张望(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刘万鸣的艺术始终坚定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根基之上。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那种静谧、内敛、格物致知的审美品格,不仅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更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特别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感召下,中国艺术正走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深挖传统、面向未来。刘万鸣的创作恰逢其时,高度契合当下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通过他的笔墨,那些积淀千年的文化基因被重新激活,转化为具有当代影响力与表达力的艺术语言。这一点,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充分而生动地体现。
此次刘万鸣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个展,意义尤为重大。山东是美术大省,拥有庞大的艺术家群体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本次展览不仅是他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面貌最完整的一次艺术呈现,也为我们山东美术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交流契机。通过这次展览,我们得以系统了解刘万鸣的艺术成长历程、学术探索路径以及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
我相信,这场展览必将对山东的文化建设与美术事业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同时,我也衷心希望刘万鸣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来到山东,开展更深层次的艺术交流。
刘彦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首先,祝贺刘万鸣这次展览圆满成功,展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他的作品引领一代风雅,延续画学正脉,格高出类、高古典雅、明润苍秀、苍深古媚、文质备仪;缜密中见潇洒宏肆,平淡中见峥嵘爽俊,寄胸中逸气于法度之中、豪放之外;用笔雄强老健,用墨点染氤氲、幽异,画品高格、标新立异。
刘万鸣弘画道于当世,续源学以正统,最后再次祝贺此次展览圆满成功。
常朝晖(山东画院院长)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的“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此次展览规模宏大,展示了500余件作品,涵盖了巨幅创作以及细腻入微的小品佳作。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肩负着繁重的行政职责和学术指导任务。然而,他依然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出如此大量且高质量的作品,尤其是那些震撼人心的巨幅大作,令人由衷地敬佩。这种成就不仅彰显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
作为一名同样在画院系统工作的画家,我深感自豪。刘万鸣是中国国家画院的领军人物,而我是山东画院的一员。尤其是在山东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上举办这样一场高水平的个人画展,充分展现了刘万鸣深厚的艺术造诣、精准的艺术视角,以及他在笔墨、素描、书法等多方面的全面素养。他的这些特质使他成为当代中国绘画界的佼佼者。通过这次展览中的众多佳作,无论是大幅还是小幅,观者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
刘万鸣 《人物肖像写真》 17.5cm×16cm 纸本素描 2018年
刘明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此次展览体量宏大,作品门类齐全,展出的500余件作品中涵盖山水、花鸟、人物及书法,系统呈现了他多年的艺术探索所形成的深厚积淀与整体面貌。观展之后,我深受触动。
刘万鸣的创作深深扎根于宋元传统,却绝非简单复古,在承续古典法度的同时,注入了鲜明的时代质感与个人化的艺术语言。尤其令人钦佩的是他对笔墨精微性的极致追求——那种细腻、微妙、近乎“玄思”的表达,在当下浮躁的艺术生态中尤为难得。
以花鸟画为例,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寒林暮雪中的寻常物象,刘万鸣都能以高度凝练而敏感的笔触,营造出一种清雅、内敛又极具当代感受力的意境。这种“细腻”与“精微”,是当代中国画创作中最稀缺的品质,而刘万鸣院长将之推到了极致的审美高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指墨作品。指墨自明清之际高其佩肇始,经李芳膺、潘天寿、张仃等大家接力推进,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刘万鸣院长的指墨实践,在这一脉络中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貌。
他“以手代笔”,十指连心,真正实现“笔墨随心”。在这种状态下手指与宣纸直接接触,所产生的肌理、节奏与墨韵,更具身体感与温度感——那是毛笔难以完全替代的原始触觉与心灵共振。正因如此,他的指墨作品既松脱自在又古意盎然,透出一种深沉的“古雅”气质。
“古雅”二字,说来容易,实则极难。它不是仿古,也不是做旧,而是文化修养与审美格调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刘万鸣的指墨,正是“自得古意”而非“袭取古貌”,这正是其艺术最可贵之处。
张之军(河北画院院长)
今天非常荣幸来到山东美术馆,参观刘万鸣“与物为春”展览。面对如此宏富而精深的作品,我暂且不作具体艺术评判——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刘万鸣的作品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我想更多谈谈作品背后的人,即艺术家本人的精神品格与文化担当。
虽然我与刘万鸣相识时间不算很长,但自他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以来,所提出的“经典引领 品格立院”办院理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认为,这八个字不仅是他对中国国家画院发展的战略思考,更是对他自身艺术人生的高度概括。
所谓“经典引领”,体现在他的创作中,就是始终以中国古代绘画经典为源头活水。观众可以从他的作品里清晰感受到宋元以来文人画的静穆气质、笔墨精神与格物态度。他对传统的推崇并非简单复古,而是深入研习、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既有古意又具当代气息的艺术面貌。这种对经典的敬畏与活化,在当下尤为值得学习。
而“品格立院”,则彰显了他作为全国美术事业引领者的责任意识。作为画院系统的一员,我深切感受到,刘万鸣院长任职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开创性举措——如策划“国之颂”等重大主题展览、推动全国画院学术交流、强化创作导向等——切实发挥了中国国家画院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这些工作不仅促进了各省画院的交流,共同提升创作水平,也强化了新时代画院系统的文化使命。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此次展览的举办恰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刘万鸣的展览正是对这一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他以自身的艺术实践,向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一代传递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与精神内核,引导更多人走近传统、理解传统、传承传统,从而丰富当代文化生活,筑牢民族审美根基。
衷心祝贺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茹峰(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画院党支部书记)
刘万鸣是我们当代中国花鸟画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花鸟画突破了传统“折枝”式构图的局限,开创出一种具有场景感与空间深度的全新表达方式,展现出极富创意的艺术视野。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花鸟本身的生动意趣,更能感受到山川的博大气象与自然气息的清新澄澈。他巧妙融合宋元绘画的审美高度与精神格局——既有宋画的精微格物,又有元人笔墨的恬淡虚静。尤为难得的是,他将宏伟壮阔与宁静悠远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美学气质,和谐统一于同一画面之中,营造出既高远又空灵、既充实又留白的艺术境界。
作为一名画家,能如此娴熟地驾驭虚与实、疏与密、宏阔与精微之间的关系,并将其完整纳入一幅作品之中,实属难能可贵。这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笔墨功力,更彰显其卓越的整体把控力与艺术修养。
自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以来,刘万鸣始终关心和支持地方画院的发展。他与浙江画院保持着密切合作,并多次给予我们宝贵的指导与帮助。在此,我谨代表浙江画院及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向刘万鸣“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的成功举办,表示最诚挚的祝贺!也衷心祝愿他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新高峰,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
刘万鸣 《人物肖像写真》 17.5cm×16cm 纸本素描 2018年
刘西洁(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院长)
此次来到山东美术馆观看刘万鸣的个展,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震撼”。虽然我与刘院长相识已久,对他艺术面貌也并不陌生,但如此大规模、高密度、巨尺幅的作品集中呈现,仍令我深感惊讶与敬佩。
这次展览不仅体量惊人——展出作品多达500余件,且包含多幅丈六级别的巨制,更令人赞叹的是其艺术语言的高度统一与精神气质的纯粹澄澈。刘万鸣的创作涵盖大型花鸟画、人物画、书法、素描,以及独具探索性的指墨作品,展现出一位当代中国画家极为全面的艺术素养与文化格局。
应该说,刘万鸣成功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次深刻而有效的当代转化。他并非简单复刻古典图式,而是以深厚的学养为根基,将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审美精神——那种含蓄、内敛、重气韵、尚格调的东方美学——注入当代表达之中。他的画面既有传统的笔墨筋骨,又充满现代视觉张力;既扎根于民族文化基因,又具备国际对话的潜力。这种“古意今情”的融合,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成为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艺术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刘万鸣不仅是实践者,更是理论家。他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担任领导工作,本身就在美术史论与创作研究方面有深厚建树。这让我联想到黄宾虹先生——同样是以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进、最终成就一代大家的典范。观此展览,我深切感受到:刘万鸣正走在一条“集大成者”的道路上。他的艺术,是修养、思考与技艺的结晶,是文化自觉与时代回应的统一。
尤其他近年来持续探索的指墨创作。这批作品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语言清晰、气韵贯通,在继承高其佩、潘天寿等前贤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既有金石般的骨力,又有水墨氤氲的灵性,展现出极高的控制力与表现力。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如今站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前沿位置。他的这次展览,不仅是一次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提供了一个极具示范意义的案例: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从自身文化传统出发,建构具有主体性的当代艺术语言?他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中国绘画的当代性,并非必须依赖西方观念或形式,而完全可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基因中生长出来。因此,我以为刘万鸣的艺术,不仅“很震撼”,更“很重要”。他为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一个标杆,也为未来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参与人类文明对话,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与样板。
石纲(湖南省画院院长)
今天非常荣幸,受邀参加“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的开幕式。一走进展厅,我便被他极具震撼力的作品所打动——不仅视觉上恢宏大气,更在精神层面直抵心灵,令人肃然起敬。
刘万鸣的艺术根植于宋元传统,深得正统法度,又融汇明清诸名家笔墨精髓。他真正践行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学态度:作品格局宏阔、气势磅礴,又不失细节的精妙与笔墨的考究。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精准诠释,使其作品心游神放、万籁森然,充满当代精神与生命力。
尤为钦佩的是,他的创作题材极为广泛,涵盖花鸟、人物、山水、瓜果乃至日常杂项与书法,随意涉趣而神趣自足,风格强烈且面貌多样,展现出深厚的文化修养、广博的艺术视野与全面的造型能力。可以说,刘万鸣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位学养深湛、影响卓著的重要艺术家。
本次展览中,特别令我惊喜的是他的指墨作品。在当代中国画家中,专注于指墨创作者已极为稀少。他不仅深入梳理清代指墨大家高其佩的艺术源流,更融入个人心性与时代感悟,赋予这一古老技法新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张力。
他的指墨并非简单沿袭传统,而是将宋元以来的文人精神、笔墨意趣与自身情感有机融合,既传承了指墨艺术精髓,又展现出鲜明的个性语言。这种对濒危技艺的自觉守护与创造性转化,无疑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期待指墨艺术在他的引领下,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弘扬。
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在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承担繁重行政职责的同时,竟能在近一两年间创作出如此数量庞大、质量上乘的作品。无论是数米巨制,还是盈尺小品,皆见匠心,气息贯通、格调高雅。这种持续高产背后的专注与定力,实为同行楷模,令我深为敬佩。
今天在开幕式上,有幸聆听杨晓阳院长分享刘万鸣在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及对其人品的高度评价,更添敬仰之情。人品即艺品,我在刘万鸣的作品中,已充分感受到这份境界。
衷心祝愿“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圆满成功!
王发荣(重庆美术馆馆长、重庆画院院长)
当秋日的寒意尚未褪去,山东美术馆内却因刘万鸣的“与物为春”展览,悄然绽放出一派生机。这场以“守正创新”为底色的艺术盛宴,不仅展现了刘万鸣对传统中国画精神的深刻领悟,更以当代视角重构了笔墨与时空的对话。其作品中的三个核心维度——师古、师自然、师造化,恰似三重春水,将宋元气象与现代审美交融,浇灌出中国画的新境。
一、师古人:以宋元为根,铸笔墨之魂。刘万鸣的创作,始终以宋元绘画为精神原乡。北宋郭熙“三远法”的空间哲思,在其山水中化作层峦叠嶂的气韵流转;元代倪瓒的疏简意境,则被他以“留白为墨”的智慧,转化为画面呼吸的韵律。展览中,《秋月景明》以斧劈皴勾勒堤坝筋骨,在皴擦点染与云气间透出文人画的清雅。这种对传统的“取法乎上”,并非简单的摹古,而是以笔墨为舟,渡己于千年前的美学江河,再以当代的审美观照重塑其魂。
二、师自然:以生活为墨,拓时空之境。“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古训,在刘万鸣手中化作对生活的虔诚叩问。他行走在太行山巅、江南水乡,将自然的肌理与人文的痕迹悉数纳入笔端。《平湖清远》中,群鹤的动态与自然的晕染,既延续了马远、夏圭的“边角构图”,又融入了对自然风景的细腻观察。作品中的每一道笔触,皆是自然与生命的共振,让观者仿佛能听见溪涧的低语、草木的呼吸。这种“外师造化”的实践,使传统绘画挣脱了文人书房的藩篱,回归到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真实。
三、师造化:以光影为媒,破东西之界。在“守正”的根基之上,刘万鸣的“创新”尤为引人注目。他将西方素描的造型意识与光影逻辑,巧妙融入传统工笔与写意技法,如《芦雁秋风叶叶凉》中,远山与近苇的明暗交界处既有水墨的氤氲,又见西方明暗法的严谨层次;云霞的晕染以石色叠加西式水彩的透明感,形成视觉的通感。这种“中体西用”的探索,并非技术层面的拼贴,而是以“造化”为终极追求,将东西方美学的共性——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提炼,熔铸为新的语言系统。
四、与物为春,春在笔尖。刘万鸣的展览,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他以宋元为骨、自然为血、光影为脉,让中国画在守正中焕发新枝。正如展览标题“与物为春”所喻,一花一木皆可成春,万物生灵、一笔一墨皆可载道。这场艺术实践,不仅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方法论参照,更昭示着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本就存在于笔墨与生命的呼吸之间。
![]()
刘万鸣 《人物肖像写真》 17.5cm×16cm 纸本素描 2018年
王潇(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2025年9月,刘万鸣艺术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我们以“向往经典”为主题,策划了一场综合性、系统性的大型展览,全面呈现刘万鸣多年来的艺术探索与成就。展览在陕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学术活动丰富,各界反响热烈,获得了高度评价。
此次在山东美术馆的展览规模更为宏大,展出作品达500余件,不仅涵盖了刘万鸣近年来的代表作,也包括其早期的重要精品,完整展现了他在中国花鸟画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与持续深耕。展览内容结构清晰、类型丰富,大致可分为:一是主题性、巨幅写意花鸟画,气势恢宏,笔墨酣畅;二是精妙雅致的小品与册页式作品,于方寸之间见匠心;三是水墨与书法并置展示,体现其“书画同源”的艺术理念。
尤为可贵的是,本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刘万鸣的素描习作与珍贵文献资料,包括其从教经历、博物馆工作履历,以及在中国国家画院担任院长期间的思考与实践。这些材料为我们理解他艺术道路的完整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刘万鸣是科班出身,早年系统接受学院训练,并深入研习西方素描造型体系。但他所借鉴的并非苏联或俄罗斯式的写实路径,而是溯源至欧洲古典素描传统,尤其注重结构、体积与空间的理性表达。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种西方造型方法与中国传统线描及“以意造型”的观察方式有机融合,形成了既严谨又灵动的独特语言。
在他的花鸟画中,无论是猛禽、小兽,还是蔬果草木,皆非简单再现物象,而是注入了深厚的情感与生活趣味。这种“有情之笔”,源于他早年农村生活的生命体验,使其作品充满质朴而真挚的人文温度。观众常被那些小动物的眼神与姿态所打动——它们不仅形神兼备,更仿佛承载着画家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关怀。
在艺术渊源上,刘万鸣并未止步于明清以来文人写意画的笔墨程式,而是上溯宋元,汲取其中静谧、内敛、精微的审美精神与描绘方式。他将宋元绘画中那种“格物致知”的严谨态度与当代生活题材相结合,在传统语境中注入时代气息,从而构建出既有古意、又具新貌的艺术风格。
在当下艺术生态中,当许多创作者热衷于追逐图像化、符号化或极端个人化的视觉样式时,刘万鸣却选择“深扎传统、稳扎稳打”,以沉潜之心步步为营,在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开创新境。他的艺术展现出一种纯正、庄重而亲切的中国绘画气象——既不猎奇,也不媚俗,而是贴近中国人普遍的审美习惯与精神认同。
这正是刘万鸣艺术最重要的当代价值:他以扎实的功力、真诚的情感与清醒的文化自觉,证明了传统并非束缚,而是创新的源泉。他的实践为新时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守正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本。
刘万鸣的艺术,值得我们持续关注、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周一新(宁夏书画院院长、宁夏美术馆馆长)
这次专程从宁夏赶来参加刘万鸣的画展,内心深受震撼。最直观的感受是——展品数量竟多达500余件!作为一名同样身兼行政职务的艺术工作者,我深知其中的不易。刘万鸣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到中国国家画院,长期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却仍能持续高产且高质量地进行艺术创作,实在令人敬佩。
此次展览涵盖题材极为广泛,包括人物、山水、花鸟、走兽,几乎触及中国传统绘画的所有门类,同时还包括书法作品。这种全面而深厚的综合素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而是源于他自早年习艺起便坚持“全科式”滋养——从传统笔墨到理论修养,从生活观察到艺术实践,全方位打牢根基,方有今日之气象。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刘万鸣近年来大力探索“指墨”创作。据我所知,指墨虽可追溯至清代高其佩,近代潘天寿先生亦有卓越实践,但当代以此为主要创作手段且作品数量如此之多者,实属罕见。刘万鸣是我目前所见唯一一位系统性推进指墨艺术并形成个人风貌的画家。我最初是在微信上看到他的指墨作品,当时甚至怀疑自己看错了——因为那种独特的肌理、节奏与墨韵,完全不同于毛笔所能呈现的效果。指墨本身具有天然的“奇趣”,但也极具挑战:控制水分、把握力度、调度节奏,全凭指尖与心性的高度统一。没有长期艰苦的锤炼,绝难达到如此娴熟自然的境界。
更可贵的是,刘万鸣的指墨作品中透出一种朴素真挚的气息。这种“朴”不是简陋,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深情凝视与对乡土的深切眷恋。他的笔下不仅有传统意义上“入画”的猛禽瑞兽,更有田园间的猪群、家犬、小猫、蔬果等寻常物象。这些题材在传统文人画中往往被忽略,甚至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但在他手中却焕发出动人的生命力。这一点让我联想到齐白石,白石老人也曾将草虫、农具、蔬果等日常之物融入绘画之中,拉近了文人画与生活的距离。而刘万鸣则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无论是造型语言、笔墨处理,还是意境营造,都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画的小动物,憨态可掬却不媚俗,质朴生动而不失格调,在当代走兽题材创作中堪称独树一帜。
观展过程中,我愈发感受到刘万鸣真正践行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他不仅深入研习中国文人画的传统技法与审美精神,更将这份传统内化为当代表达的语言,用以描绘他所亲历、所感动的真实世界。这种“传统的现代转化”,正是当下中国画发展亟须的方向。
此外,他始终坚持书法创作,真正做到“书画同源”。在当代许多画家重画轻书的背景下,刘万鸣以扎实的书法功底贯通笔墨气韵,打通了绘画与书写之间的“任督二脉”。这种全面的艺术修为,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文脉的尊重,也彰显了一位真正书画家应有的文化自觉。
可以说,刘万鸣的艺术实践,既扎根于深厚的传统土壤,又饱含对现实生活的热忱;既有宏大的格局,又有细微的温情。他的成就,值得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认真学习与思考。
![]()
刘万鸣 《人物肖像写真》 25cm×16cm 绢本素描 2019年
(刘晶\整理,刘晶、张婷婷、杨晓萌、王会、张丹等参与采访)
编辑 | 刘 晶
制作 | 殷 铄、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殷 铄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陈 明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6年出版43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58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