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寻常菜市场,猪肉、牛肉、鸡肉的摊位总是挤满人,这些肉食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可很少有人见过卖猫肉的,餐馆里更难找到以猫肉为食材的菜肴。
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千年,能吃的食材五花八门,为啥猫肉就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其实古人早就试过吃猫肉,明代的李时珍在典籍里,就把不吃猫肉的关键原因说透了。
早在先秦时期,典籍里就有记载,当时的贵族饮食中出现过“狸”,也就是野猫的肉。到了汉代,有文献提到富人家会烤野猫吃。
但这些记载里的食用对象多是野猫,而且从来没成为主流肉食。尤其是到了灾荒年份,老百姓为了活命,连树皮草根都吃,猫自然也被纳入过果腹的选择。可即便如此,猫肉也没因此成为常规食材,吃过的人大多不愿意再吃。
![]()
李时珍在编撰医药典籍时,对猫肉做过细致研究。他把猫肉和常用来食用的狸肉归为一类,但明确指出猫肉的食用价值远不如狸肉,不适合作为食品。他还提到猫肉味甘酸、性温,虽然本身没有剧毒,但有明确的食用禁忌。
后来有医书补充说明,猫肉容易助湿发毒,体内有湿毒的人吃了会加重症状。古人通过长期观察也发现,吃猫肉后,不少人会出现腹痛、腹泻等不适,孕妇和小孩吃了更容易出问题。这些经验被整理记录后,让更多人知道吃猫肉存在风险。
除了食用风险,猫在古人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也让人们舍不得吃。古代农业为主,粮食是全家的生计根本,而老鼠是偷粮食的大害。
猫擅长抓老鼠,能帮着保护粮仓,是农户家里的好帮手。就像耕牛能耕地,很少有人会吃牛肉一样,猫因为能护粮,在家庭里有了特殊地位。民间常说“猫不上桌”,不仅是因为肉不好吃,更是把猫当成了家里的一份子。
![]()
从养殖角度看,猫也不适合作为肉食来源。猪一次能产多只幼崽,养几个月就能出栏;牛、羊的产肉量也高,饲养起来有稳定的收益。可猫一次产崽数量少,生长速度慢,出肉量也低。而且猫的饮食习惯杂,既吃老鼠、鸟类,也吃剩饭剩菜,肉质不稳定,还容易附着细菌和寄生虫。
处理猫肉也很麻烦,猫毛又细又密,剥皮拔毛费时费力,还很难清理干净。古人试过各种烹饪方法,加再多调料也去不掉肉里的土腥味,口感还又柴又硬,嚼起来费劲。相比之下,猪肉鲜嫩、鸡肉细腻,处理起来也简单,自然更受青睐。
猫和人的相处模式也让食用它的行为难以被接受。猫不像鸡鸭牛羊那样和人保持距离,它会主动亲近人,夜里守在粮仓抓老鼠,白天蜷缩在屋檐下晒太阳,时间久了就有了感情。尤其是家养的猫,通人性、懂陪伴,古人早就把它当成宠物。这种情感联结让人们从心理上就抵触吃猫肉,觉得这样做违背情理。
![]()
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可食用猫肉的人反而更少了。现在很多人把猫当成家庭宠物,感情上更不可能接受吃猫肉。
而且猫没有被列入可食用畜禽目录,市面上的猫来源复杂,大多是流浪猫或被盗的宠物猫,有没有打疫苗、是否携带病菌都不清楚,食用风险比古代更高。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猫肉始终没能进入中国人的常规饮食体系。
中国人不吃猫肉,从来不是凭空来的禁忌,而是古人用一次次尝试换来的经验,也是李时珍等医者总结的智慧。猫从古代的捕鼠能手到如今的宠物伙伴,始终和人类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特殊的关系,加上食用上的种种问题,让猫肉始终没能成为餐桌上的菜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