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最近刷房产资讯,我的目光被一连串反常数据牢牢吸住:农业银行官网挂着3000多套存量房,吉林银行一次性打包2000套房源对外销售,天津银行的待售房产也接近1300套。
更让人意外的是价格,北京某商圈一套评估价200万的房子,银行内部价只要150万,广州120平米的商品房,从180万的抵债价直接降到135万成交。
作为常年关注金融与民生的观察者,我第一反应是:银行这是急着清库存,曾经被捧为硬通货的房产,怎么突然成了银行要尽快出手的包袱,这波超低价银行房,到底是刚需的福利,还是楼市转向的强烈信号?
![]()
银行卖房潮里的量价双杀
如果不是银行和资产处置平台的信息白纸黑字,很难相信金融机构会亲自下场当卖房中介,这波银行卖房潮最直观的特点就是量多价低,数据密集到足以颠覆普通人对房产市场的认知。
先看量的突破,除了前面提到的农行、吉林银行、天津银行,建设银行的动作同样值得关注,其资产处置平台近3个月新增挂牌的房产数量,环比增长了62%。
![]()
这个增速意味着什么,相当于每个月新增的银行直供房,比之前翻了近一倍,要知道,银行并非房产销售机构,这些房源都不是主动收购的存货,而是不良贷款处置的产物。
如此大规模的房源集中挂牌,背后是海量企业和个人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抵押房产被银行通过司法程序收回,再看价的诱惑。
![]()
对比市场价,银行直供房的折价空间普遍在25%到45%之间,这已经不是降价促销,而是骨折甩卖,北京那套200万的房源,150万成交相当于打了七五折。
广州120平米的房子直降45万,折扣力度也达到七五折,在房价居高不下的一线城市,这样的降价幅度足以让刚需群体心动,更有意思的是,这种低价并非个例,而是行业普遍现象。
![]()
我特意对比了同一区域的法拍房和银行直供房,发现后者不仅价格更低,而且挂牌信息更透明,没有法拍房常见的隐性成本和产权纠纷风险。
可能有人会问,银行直接降价卖房,难道不怕亏吗,答案是怕,但更怕拖,对银行来说,这些房产本质是不良资产,持有时间越长,贬值风险越高,还会占用银行的资金成本。
与其让房产在手里慢慢贬值,不如低价快销回笼资金,把死资产变成活资金,这才是银行的核心逻辑。
![]()
银行房不是法拍房
面对银行抛出的低价橄榄枝,不少人会把银行直供房和法拍房混为一谈,担心踩坑。其实两者有本质区别,而这个区别恰恰是银行直供房的核心优势——产权清晰。
先明确一个概念:银行直供房是银行自有产权房,当企业或个人借款到期无力偿还时,银行会通过法院判决等司法程序,正式收回抵押房产的完整产权,完成以物抵债的流程。
![]()
这意味着,此时房产的所有权已经完全转移到银行名下,银行拥有绝对的处置权,购房者买房时,是直接与银行签订购房合同,办理产权过户时,交易对手是金融机构,而非原房主。
从根源上避免了法拍房可能出现的原房主不配合过户,房屋被占用等纠纷,而法拍房的产权归属则复杂得多,法拍房是法院强制拍卖的房产,产权可能还在原房主名下。
![]()
银行只是申请强制执行的债权人之一,购房者拍下法拍房后,不仅要承担可能存在的物业费、水电费欠费,还可能面临原房主提出执行异议、租客依据买卖不破租赁拒绝搬离等问题。
除了产权优势,银行直供房的交易流程也更规范,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在房产交易环节会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会出现一房多卖,产权瑕疵等问题。
![]()
购房者可以通过银行官网查询房源的详细信息,包括房屋面积、户型、产权年限、抵押情况等,信息透明度远超部分中介机构,对于刚需群体来说,买房最看重的就是安心。
而银行的信用背书,恰恰解决了这个核心痛点,不过这里需要提醒一句,即便银行直供房优势明显,购房者也需要做好前期调研,比如实地考察房屋的实际状况、周边配套。
确认房屋是否存在抵押、查封等异常情况,虽然银行会公示相关信息,但自己亲自核实才能更放心,毕竟买房是人生大事,再划算的价格,也不能忽视风险排查。
![]()
法拍房堵了,房企躺平了
银行放着安稳的金融业务不做,非要跨界当卖房的,绝非心血来潮,而是被逼出来的选择,这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法拍房市场堵了,以及房企债务危机带来的大量抵债房。
先说法拍房的流通困境,在过去,当借款人无力还款时,银行通常会通过法拍房的方式处置抵押房产,但现在,法拍房市场已经呈现量价齐跌的疲态,流通效率越来越低。
![]()
根据公开数据,2025年1到10月,全国法拍房累计挂牌60.05万套,而成交量只有13.8万套,大量房源挂在平台上无人问津,更要命的是,法拍房的折价率越来越高。
平均成交价格仅为市场价的74.4%,而且流转周期长达两到三年,对银行来说,一套房产拖上三年才能变现,不仅资金被长期占用,还可能遭遇房价下跌带来的额外损失。
![]()
相比之下,银行自己直接销售,虽然价格也低,但能把变现周期从几年缩短到几个月,大大降低了风险,更关键的是,很多法拍房会出现流拍情况。
一旦房产流拍,产权仍然属于原房主,银行无法完成资产处置,不良贷款就会一直挂在账上,这种情况下,银行只能选择以物抵债,把房产拿到自己名下,再通过自主销售的方式消化。
![]()
影响深析
银行下场卖房,表面上是金融机构的资产清仓,但往深了看,这波热潮正在悄悄改变楼市的底层逻辑,对银行、购房者和整个市场来说,其影响远比表面的低价卖房更深远。
对银行而言,这是一次及时止损的自救,通过低价快销房产,银行可以快速回笼资金,降低不良贷款率,缓解资金流动性压力。
![]()
在经济环境复杂的当下,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风险的核心指标之一,银行主动处置房产,本质是通过断臂求生保障金融安全。
从长远来看,这也能倒逼银行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减少对房产抵押的过度依赖,让金融资源流向更有活力的实体经济,对刚需购房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捡漏的机会。
![]()
但需要明确的是,银行直供房的低价,并非房价全面下跌的信号,而是不良资产处置的特殊产物,这类房源往往有特定的销售渠道和购买条件。
比如部分银行会优先面向内部员工,或者要求一次性付款,刚需群体在关注价格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购房需求和资金状况理性选择,不要因为低价盲目入手。
![]()
毕竟,买房的核心是自住,房屋的位置、配套、户型等基础属性,远比一时的价格优惠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是楼市定价权的潜在转移。
过去几十年,房地产市场的定价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开发商手中,从拿地到销售,开发商主导着房价的涨跌节奏,而现在,银行作为房产的新主人,通过低价销售传递出全新的定价逻辑。
![]()
房产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开发商的营销包装,而是取决于其实际的变现能力,这种转变,意味着曾经被视为硬通货的房产,正在回归其居住本质,金融属性被逐步弱化。
这种认知的转变,比房价下跌本身更有冲击力,当金融机构都开始重新评估房产的价值,普通人更应该理性看待房产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
对刚需来说,银行直供房提供了一个低成本购房的选项,对投资者来说,这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靠房产躺赚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房产投资需要更专业的判断和更谨慎的决策。
![]()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波银行卖房潮,到底是机会还是信号,在我看来,它既是刚需的机会,也是市场转向的信号,机会在于短期的低价福利,信号则指向长期的楼市逻辑变革。
无论你是正在看房的刚需,还是关注楼市的观察者,都应该看清这背后的本质,房产正在从金融游戏回归民生产品,而这,或许才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