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诺贝尔奖名单公布了,日本又有两人获奖,一位是研究免疫的坂口志文,另一位是研究材料的北川进,这已经是日本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的第26个奖项,很多人看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他们经常能够获奖。
有个叫项立刚的人出来说,诺奖帮不上科技发展,这话一出网上就炸了,他以前还说过中国要靠战争证明实力,后来改口说我们已经领先美国,这样变来变去让人有点糊涂,现在又否定诺奖,看起来他总是在找话题刷存在感。
![]()
坂口志文的研究很有实际意义,他发现调节性T细胞能够控制免疫系统不去攻击身体自身,这个发现帮助了很多患有自身免疫病的人,比如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患者,让治疗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真正能够挽救生命的事情。
![]()
北川进研究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名字听着复杂,实际上很有用,它能在沙漠里从空气中收集水分,可以吸收污染物,还能储存氢气、捕捉二氧化碳,这些事都是当前全球面临的大难题,这种材料已经在工厂里投入试用,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摆设,这类研究需要长期坚持,没有人催促马上出成果,但最终能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
网上争论最激烈的是三群人,一群人觉得项立刚吃不到葡萄说酸,明显是出于嫉妒,另一群人认为他总爱贬低别人,其实是因为自己心里没底,还有一群人担心如果大家都这样想,动不动就说我们最强,那以后谁还愿意踏实做基础研究呢。
我私下感觉项立刚这个说法背后藏着非黑即白的想法,要么就是赢要么就是输,要么领先要么落后,科学其实不是这样做的,日本那二十六个诺贝尔奖大多是在八九十年代打下的基础,那时候他们不急着追求成果,而是先把科研体系建稳了,让科学家能够安心做研究,我们现在总爱说颠覆说突破,可真正的突破常常藏在那些没人注意的细节里。
![]()
政策层面已有新动向,网信办在清朗行动第二阶段重点关注那些刻意制造对立、煽动情绪的说法,项立刚的言论被多位学者用作反面案例,批评需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为了博取流量随意发表观点。
从历史上看,诺贝尔奖没有颁给过那些最快把成果投入应用的人,1960年代的卡尔文循环,1969年的DNA机制,2017年引力波的发现,都不是立刻就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技术,它们解答的是自然界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的工程能力很强,高铁和5G都做得很好,但在提出新理论、新方法方面,大多还是在跟随别人的脚步。
所以你看,这不只是争论诺贝尔奖有没有用的问题,一边是某个人在镜头前大声喊话,另一边是一群研究人员默默地在实验室里坚持了二十年工作,把时间拉长来看,哪一种方式更可靠其实很清楚,只是现在信息太杂乱了,很多人容易被声音大的吸引,却忘了真正推动进步的是什么。
项立刚说的话,就像这个时代的影子,大家都急着证明自己,却忘了慢慢积累和保持耐心,科学这个东西不能着急,你越想着让它马上有用,它反而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