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腺癌在医学界有个外号叫“沉默的杀手”,不是说它不痛,而是它痛得太隐蔽,很多人拖着拖着就晚了。特别是三种常被误以为是“小毛病”的疼痛,其实可能是胰腺在悄悄告急。
![]()
等真正查出来,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这类患者我们临床上见得太多了。今天我不讲故事,只想把这些反复出现的信号讲清楚。首先是上腹部隐痛或钝痛,很多人以为是胃不舒服,吃点药就过去了。
可如果这个疼是持续性的,尤其在饭后加重,晚上躺下更明显,那就要小心。胰腺的位置就在胃的后面,胰头和十二指肠靠得很近,一旦有病变,最先受压的就是这个区域。不是所有胃痛都是胃病,胰腺癌早期八成患者就有类似表现,但容易被遮掩掉。
再就是背部中上段放射性疼痛,特别是那种从胃下方穿透到背的感觉,像有人拿手指顶着你后腰。很多人以为是坐多了腰疼,其实那是胰腺尾部出问题的典型信号。
![]()
根据《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约62%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3个月内有间断性背痛,但因为不剧烈,常常被忽略。如果你发现这个痛点位总是反复,吃止痛药也没用,就不该再拖着。
还有一种是不明原因的中上腹胀痛伴体重下降,这就不是普通的消化不好了。胰腺一旦出了问题,会影响胰液分泌,直接影响脂肪吸收,人会慢慢变瘦。你以为是吃得少,其实是营养根本吸收不了。
特别是那种吃得正常、还总拉油腻大便的人,得提高警惕。医学上叫脂肪泻,是胰腺功能不足的表现。
![]()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胰腺癌的早期不好发现,其实问题不在病,而在症状太“普通”。胰腺在腹腔深处,结构复杂,肿瘤长在不同部位,表现也不一样。胰头癌经常压迫胆管,引起黄疸,胰体或胰尾癌则更容易出现背痛和消瘦。所以不同病变位置,疼痛感觉也千差万别。
从病理机制讲,疼痛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肿瘤已侵犯周围神经丛或邻近组织。特别是胰腺癌,它的生长方式是“浸润性”的,喜欢往神经里钻。神经侵犯不仅让患者痛得难受,还直接关系到肿瘤分期。越早发现疼痛的来源,就越有机会阻止它往更深处扩散。
有个医学上很典型的指标叫CA19-9,是胰腺癌的肿瘤标志物。2022年《临床肿瘤进展》提到,在确诊胰腺癌前6个月,CA19-9水平异常升高的比例达到85%以上。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一查血,癌症就被揪出来了。但问题是,谁会没事去查这个指标呢?如果没有症状提示,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去做相关筛查。从临床观察上看,胰腺癌的高风险人群主要集中在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的人群中。
其中糖尿病是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研究发现,新发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中,大约1%一年内确诊为胰腺癌。不是说糖尿病一定会转癌,而是胰腺出了问题,血糖就先乱了。这种“糖尿病反常恶化”,往往是癌变前的征兆。
很多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不是因为肿瘤发展太快,而是因为疼痛太容易被误解。你说是胃痛,吃点抑酸药;你说是腰痛,贴个膏药;你说是脂肪多,少吃点肉。这些都不是错,但都不是答案。真正的问题是,身体一直在发出信号,可我们总用最轻的方式去对待它。
![]()
你可能想问,怎么区分普通疼痛和真的有问题。其实有个很简单的经验判断:如果一个疼痛反反复复超过两周,没有明确诱因,也不随着休息或吃药缓解,一定要看医生。特别是刚吃完饭就痛,或是夜里痛醒的情况,绝不能忽视。痛是身体的语言,别总试图把它压下去。
再说个你可能没想到的反差,很多人以为胰腺癌是老年病,但实际数据显示,45岁以下的胰腺癌患者比例正在逐年上升。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胰腺癌新发病例中,40岁以下人群占比达8.4%。这不算多,但对于一个早期几乎无症状、发现就晚期的癌来说,这个数字已经足够拉响警报。
![]()
有些患者在查出胰腺癌前,还被误诊为胃溃疡、胆囊炎、甚至是焦虑症。症状太“像”是问题的一部分。你以为是老毛病,其实是新问题。这时候,医生的责任就是要多问一句,多查一项。患者的责任是,不要轻易把身体的异常习惯化。习惯了疼,不代表它就没事。
我们在门诊经常遇到来复查的患者说,早就有症状了,就是没当回事。等真查清楚,家属一脸懊悔,患者自己也懊悔。但这个病不接受懊悔。它不是等你准备好才爆发,而是你越不当回事,它越是得寸进尺。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真的成了大事。
说到底,疼痛是身体的警报器。尤其是那种不走寻常路的痛,你越觉得它奇怪,越值得重视。胰腺癌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它可能在你吃饭时的一阵胀,在你弯腰时的一次酸,在你体重掉下去时的惊讶。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是身体在说话。你听不听,是你的选择。
![]()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肿瘤杂志》2023年第45卷第5期胰腺癌早期临床表现分析 2.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1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 3. 《临床肿瘤进展》2022年第20卷第3期胰腺癌肿瘤标志物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