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2003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耳朵总是嗡嗡响,像有只蚊子在脑子里飞,一整晚都睡不好!”
53岁的张阿姨苦着脸走进门诊,她的同事都说是上火、是年纪大了,但她总觉得自己是不是要耳聋了?
![]()
其实你不是一个人。据《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数据显示,我国耳鸣的患病率约为10%~15%,60岁以上人群中,这个比例甚至突破30%。别小看这“嗡嗡声”,它不仅影响睡眠、情绪、注意力,严重时还可能预示听力下降甚至耳神经病变。
![]()
那么问题来了:耳鸣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有“耳聋穴”可以缓解耳鸣吗?今天,咱们来一次听得懂、用得上的科学科普!
一、耳鸣不是病?其实是身体在报警!
![]()
不少人以为耳鸣只是“小毛病”,忍忍就过去了。但医学上,耳鸣(Tinnitus)是指在没有外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耳朵里却总能听到嗡嗡、嘶嘶、蝉鸣或其他声音。
它不是病名,而是一种症状,背后可能藏着很多问题:
![]()
· 听力下降:最常见原因,占比超过70%,尤其是老年性耳聋或噪声性耳聋。 · 耳部疾病:如中耳炎、耳硬化症、梅尼埃病等。 · 神经系统问题:耳鸣有时是听神经瘤、脑供血不足的早期信号。 · 情绪与焦虑:长期焦虑、抑郁状态会加重耳鸣,形成“越烦越响”的恶性循环。 · 颈椎或颞颌关节紊乱:颈部肌肉过紧或咬合问题也会牵连到耳鸣。
![]()
所以别再说“忍忍就好”,它可是身体给你的预警信号!
二、耳鸣的根源在哪儿?关键看“气血”和“神经”
从中医角度来看,耳鸣和“肾开窍于耳”“气血不畅”“肝火上扰”密切相关。
![]()
简单点说,如果你最近熬夜多、压力大、脾气急、颈椎酸,都可能让气血上逆,扰乱听觉中枢,造成耳鸣。
现代医学也有解释:耳蜗和听神经一旦供血不足,神经元就会“误发电信号”,你的大脑就会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
![]()
这时候,除了规范治疗、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外,有一个被反复验证过的办法可以辅助缓解耳鸣——“按摩耳聋穴”。
三、“耳聋穴”在哪?按对了才有用!
![]()
所谓耳聋穴,其实是中医穴位中的“翳风穴”。它位于耳垂后方、下颌骨后缘与乳突之间的凹陷处,按压时会有轻微酸胀感。
这个穴位是三焦经的重要穴位,主调“风邪入耳”“肝火扰神”,对耳鸣、耳聋、颈项僵硬等症状都有不错的辅助作用。
![]()
按摩方法如下:
1. 找到耳聋穴:用双手中指或食指,摸到耳垂后方凹陷处。
2. 轻揉按压:顺时针轻按,每次1~2分钟,早晚各一次。
3. 配合呼吸:按压时深呼吸,放松肩颈,效果更佳。
![]()
坚持1~2周,很多人会发现耳鸣减轻、头脑清爽、睡眠质量变好了。
当然,不是所有耳鸣都能靠按穴位解决。如果你耳鸣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听力下降、眩晕、耳痛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四、除了按穴位,日常这几点也必须做到!
![]()
缓解耳鸣,是个“系统工程”。除了按摩耳聋穴,日常调养也不能少。下面这2点,尤其关键!
1.保住听力,先“护好耳”
耳鸣的终极风险是听力损失,所以保护听力就是“治本”。
![]()
· 远离噪音:戴耳机别超过60分钟,音量别超60%。 · 别掏耳朵:耳屎不是脏东西,是天然“耳罩”,乱掏可能伤鼓膜。 · 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会影响耳部微循环,诱发耳鸣。
![]()
2.睡得好,耳鸣少
研究发现,75%以上的耳鸣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缺觉会让神经兴奋性升高,耳鸣也会加重。
![]()
建议:
· 睡前别刷手机,避免蓝光刺激; · 晚饭清淡,避免辛辣刺激; · 可以听点白噪音或自然声,有助于“盖住”耳鸣。五、什么情况该看医生?别耽误!
![]()
这些情况,说明耳鸣不是“普通问题”,必须看医生:
· 耳鸣突然发生,伴有听力急剧下降; · 一侧耳鸣明显,甚至头晕、恶心; · 耳鸣持续超过2周不缓解; · 听不清人说话,或者分不清声音方向。
![]()
此时,医生可能会安排听力检测、耳部检查、影像学检查,查找病因,排除严重问题,及时干预。
六、耳鸣会好吗?靠谱治疗最关键
耳鸣不一定是“不可逆”的,只要找准原因、规范治疗,加上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人的症状都能明显缓解。
![]()
目前临床有效方法包括:
· 药物治疗:如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类药物; · 心理干预:焦虑型耳鸣患者效果明显; · 声音治疗:用特定频率的声音掩盖耳鸣,帮助大脑适应; · 佩戴助听器:对于伴随听力损失的患者,能有效减轻耳鸣感知。
![]()
写在最后:耳鸣不是“老毛病”,而是身体的“报警器”
别再轻视耳鸣,也别迷信偏方。科学认知、规范治疗、合理调养才是对抗耳鸣的正道。
耳朵是我们的“生命雷达”,一旦它发出嗡嗡声,别蒙上耳朵,更别闭上眼睛。听从身体的提示,才是真正的未病先防。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耳鸣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 [2] 中国耳科学会.《耳鸣临床诊疗指南(2023)》 [3] 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康生活方式与慢病防控知识手册》 [4]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2年第29卷第6期 [5]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耳鸣不是病?错!它可能是耳聋前兆》.2023-06-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