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又称菊月。“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代黄巢用诗描绘九月菊花盛开、满城金黄的美景。各类各色菊花竞相开放,是人们钟爱的秋季景象。如今,菊花产业更成为不少地区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
![]()
11月10日,人们在江苏扬州个园景区“菊隐个园,四时闲趣”为主题的精品菊展上赏菊游玩。 新华社发(齐立广摄)
![]()
11月9日,人们在河南商丘古城观赏菊花。 新华社发(李恒摄)
![]()
11月6日,游客在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西河公园赏景拍照。 新华社发(孙文来摄)
![]()
11月6日,人们在江苏泰州兴化市千垛景区赏菊游玩(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汤德宏摄)
![]()
11月5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黄庄镇西林肇村农民在采摘怀菊花。 新华社发(徐宏星摄)
![]()
11月4日,一名晨练的女士在位于石家庄市的河北经贸大学院内的银杏林中拍照。 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
11月3日,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黄堡村菊花种植基地,村民展示采摘的金丝皇菊。 新华社发(杨韬摄)
![]()
11月3日,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黄堡镇黄堡村菊花种植基地,村民在翻晒菊花。 新华社发(杨韬摄)
![]()
11月3日,河北省遵化市市民在一处公园赏景拍照。 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
11月2日在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景区拍摄的秋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刘辉摄)
![]()
11月2日,游客在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景区赏景拍照。 新华社发(张新雨摄)
![]()
11月1日,市民在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伊水游园内赏景休闲。 新华社发(张怡熙摄)
![]()
10月24日,在黑龙江省密山市的兴凯湖湖岗上,一辆汽车从色彩斑斓的林荫道中驶过。 新华社发(黄永兴摄)
![]()
10月27日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拍摄的祁连山秋景。 新华社发(姜爱平摄)
![]()
10月29日重阳节,老人们在湖北省秭归县两河口镇太坪村参加长寿宴(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王罡摄)
![]()
10月29日重阳节,广西南丹县群众按照传统习俗在树木上悬挂福寿带。 新华社发(高东风摄)
![]()
10月29日重阳节,人们来到江苏省南通市的狼山登高祈福(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翟慧勇摄)
![]()
10月29日重阳节,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洱源县第一幼儿园的小朋友为长辈送上重阳糕。 新华社发(罗新才摄)
![]()
10月2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镇,演员为参加“长寿坝坝宴”的老人表演舞狮,迎接重阳节。 新华社发(李向雨摄)
![]()
10月28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桃源村农民采摘金丝皇菊。 新华社发(施亚磊摄)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四季风情:农历九月的中国
当北半球的气候指针滑入深秋,农历九月的中国大地正以独特的地理韵律,编织着一幅跨越时空的秋日画卷。从北疆的霜林尽染到南国的稻浪翻金,从高原的牧歌悠扬到沿海的渔舟唱晚,这片土地在农历九月的时空坐标中,演绎着地理与人文交织的诗意。
一、地理分异:纬度与地形的秋日变奏
中国广袤的疆域跨越近50个纬度,地形阶梯状分布的地理特征,在农历九月呈现出鲜明的气候分异。东北平原的九月,寒潮前锋已悄然掠过松嫩平原,白桦林的叶片在霜风中化作金黄的蝶群,与黑土地上尚未收割的玉米秸秆构成斑斓的拼图。此时的长白山脉,海拔2000米以上的针叶林带已披上初雪,而山麓的阔叶林仍倔强地保持着最后一片嫣红,形成垂直地带性分异的立体秋景。
向南跨越秦岭-淮河一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九月正沉浸在温润的秋意中。鄱阳湖畔的荻花在晨雾中摇曳,与远处迁徙的候鸟群构成动态的生态画卷。根据2025年农历九月初一(公历10月21日)的物候记录,江南地区的晚稻进入灌浆后期,金黄的稻穗在秋风中泛起波浪,与点缀其间的银杏古树形成时空对话。太湖流域的蟹农们正忙着起捕最后一批大闸蟹,蟹壳的青灰与湖水的碧绿交织成独特的渔家秋色。
再向南至岭南地区,农历九月仍保留着夏日的余温。雷州半岛的香蕉林在暖湿气流中舒展叶片,海南岛的椰林则继续演绎着永恒的热带风情。但即便在如此南端,秋的讯息仍以微妙的方式传递——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的红树林,开始出现候鸟集群的迹象,这些来自西伯利亚的远方来客,用翅膀丈量着中国地理的南北跨度。
二、物候密码:自然与人文的千年对话
农历九月的物候变化,承载着中国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在黄土高原的窑洞前,老农们依然遵循着"九月寒露白,秋收正当时"的农谚,将收割的谷物晾晒在打谷场,金黄的颗粒与褐色的土地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这种农耕智慧与2025年10月21日宜"出行、打扫、理发"的黄历记载形成有趣呼应——在完成秋收后,人们通过清洁整理迎接新季节的到来。
长江流域的九月,则是另一番景象。杭州西湖的残荷以独特的姿态诠释着秋的哲学,弯曲的茎秆在水中勾勒出抽象的线条,与远处保俶塔的剪影构成水墨画卷。苏州园林里,枫香树的叶片开始由绿转红,工匠们趁此时节采摘桂花制作糖桂花,甜香弥漫在曲径通幽的回廊间。这种物候与人文的互动,在《齐民要术》"九月采菊酿酒"的记载中可追溯千年。
西南横断山脉的九月,高黎贡山的云雾在海拔3000米处形成独特的"云海"景观。怒江峡谷中,傈僳族村民正在收割最后一季玉米,玉米秸秆被捆扎成束,堆砌成独特的"玉米塔",既是储藏方式,又成为山谷中的秋日地标。这种农耕景观与地形完美融合,展现着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智慧。
三、文化地理:节日与习俗的空间印记
农历九月在中国文化地理中占据特殊位置,重阳节的登高习俗便是典型例证。2025年的重阳节(若在九月)恰逢秋高气爽,五岳名山迎来登山热潮。泰山之巅,晨雾中的"旭日东升"景观吸引着摄影爱好者;华山的长空栈道,勇敢者们体验着"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刺激;衡山的祝融峰顶,道观钟声与松涛共鸣,演绎着"寿比南山"的文化寓意。这些地理标志性景观,因节日习俗的叠加而更具文化厚度。
在江南水乡,九月则弥漫着菊香与酒韵。绍兴黄酒酿造进入"冬酿"前的准备阶段,酒坊师傅们遵循"九月做酒曲"的传统,将糯米与辣蓼草混合发酵,为立冬后的正式酿造储备原料。这种工艺与2025年10月21日宜"造畜稠、拆卸"的记载形成时空呼应——前者是微生物的"搭建工程",后者是建筑空间的重组,都体现着人类对物质转化的智慧。
岭南地区的九月,则因"秋祭"习俗而充满庄重感。客家围屋前,宗族长老带领后人举行祭祀仪式,烧纸钱的青烟与围屋的马头墙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种习俗与当地多雨湿润的气候密切相关——农历九月雨季结束,干燥天气适宜户外活动,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习俗的塑造作用。
四、现代转型:地理景观的时空延伸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农历九月的中国地理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北京香山的红叶观赏期因气候变暖而推迟,2025年的最佳观赏期可能延至10月下旬,与公历日历形成新的对应关系。上海外滩的秋日灯光秀,将传统节气元素与现代科技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地理文化景观。
在乡村地区,地理景观的转型更为显著。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将传统的"晒秋"习俗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与灰白的马头墙构成色彩强烈的视觉符号,吸引着全球游客。这种转型既保留了地理文化基因,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从北疆到南海,从高原到平原,农历九月的中国大地正以独特的地理语言,讲述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地理的记忆,每一声牧歌都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每一处秋景都是地理与文化共同谱写的诗篇。当2025年的农历九月悄然流逝,这些地理景观与文化记忆,将继续在时空长河中延续与演变,构成中国独特的地理文化图谱。
责任编辑:程家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