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常年奔波在各大城市的山东人,郑州我来过不下十次。以前的行程永远围着东区的写字楼、火车站的中转大厅打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很固化:交通枢纽确实能打,经济发展势头不弱,但论城建,总觉得少点惊艳感。毕竟限高政策摆在那儿,别说400米、500米的摩天大楼,连300米以上的建筑都寥寥无几,和成都、西安那些天际线璀璨的省会比起来,郑州的城市面貌实在显得“平平无奇”。
![]()
直到这次,因为一个合作项目,我第一次真正走进了郑州老城区。这一逛,彻底颠覆了我对郑州城建的所有认知——毫不夸张地说,郑州老城区的城建水平,放在北方所有省会里,就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很多人一听到“老城区”,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窄巷、旧楼、电线乱拉、污水横流的画面,但郑州的老城区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它主要集中在二七区、金水区、管城区和中原区,这四个区域是郑州发展的起点,承载着这座城市最悠久的历史和最深厚的文化沉淀。这里没有衰败的萧索,反而像一个历经百年沉淀、不断自我更新的“活态历史街区”:民国商埠的青砖灰瓦透着复古韵味,新中国成立后的苏式建筑保留着时代印记,近年改造后的现代街景整洁大气,新旧元素交融碰撞,却丝毫不见杂乱,反而别有一番风情。
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我沿着金水路开始了老城漫游。这条路作为郑州的主干道,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敞亮”。双向六到八车道的路面宽阔平坦,中间的绿化带修剪得整整齐齐,两旁的老法桐枝繁叶茂,树干粗壮得需要两人合抱,不难想象夏天这里会是一片浓密的绿荫。最让人惊喜的是路面的整洁度,几乎看不到烟头、纸屑,垃圾桶每隔百米就有一个,摆放得整整齐齐,连路边的共享单车都乖乖停在划线区域内,没有一辆乱停乱放。
七点多,早餐摊渐渐出摊,老郑州的烟火气开始升腾。我拐进敦睦路的小巷子,原本以为会遇到北方老城常见的脏乱差,结果却发现这里“巷净、灯亮、墙美”:路面是新铺的沥青,干净得能反光;墙壁上画着郑州商都文化的彩绘,既美观又有内涵;路灯是复古样式的智慧灯杆,既解决了照明,还能提供充电、导航等便民服务。路边的胡辣汤店飘出浓郁的香气,老板正把桌椅摆得整整齐齐,地面铺着防滑地垫,完全没有油污满地的情况。
![]()
上午十点,二七广场已经人流如织。作为郑州的核心商圈,德化步行街挤满了逛街的市民和游客,但地面依旧干净得看不到积水和垃圾。沿街的商铺招牌很有讲究,统一设计却不千篇一律,老字号的木质招牌透着历史感,新潮店铺的霓虹灯牌充满现代气息,搭配得恰到好处。走到北顺城街,这条沿郑州商城西城墙旧址修建的美食街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路面重新铺装后平整宽阔,“多杆合一”的智慧灯杆取代了以前杂乱的线缆,沿街商铺的外立面统一改造,既保留了清真美食文化的特色,又增添了现代设计感 。这里的便民服务点很有意思,39个固定摊位、60个移动摊位和18处沿街门店外摆整齐排列,既有特色餐饮、非遗文创,还有潮流品牌,热闹却不混乱,完全没有占道经营的乱象。
中午十二点,我在北顺城街找了家老字号吃烩面,和老板聊起老城的变化。老板说:“以前这条街可不是这样,电线跟蜘蛛网似的,路边摊乱摆,下雨后全是泥坑。现在改造完了,环境好了,来吃饭的人也多了,我们做生意也舒心。”说话间,我注意到街上有城管人员在巡逻,但他们并没有驱赶摊贩,只是提醒商家保持摊位周边卫生,这种“疏堵结合”的管理方式,既维护了秩序,又留住了老城的烟火气。
下午两点,我去了阜民里片区。这里原本是一片棚户区,现在通过“微更新+功能植入”的模式,变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化街区。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保留了原有街巷的走向和青砖灰瓦的建筑风貌,只是对老旧房屋进行了加固和修缮。走进街区,老墙、旧巷、古树依然还在,但里面却藏着咖啡馆、文创店、社区食堂,老郑州的烟火气和现代生活的精致感完美融合。一位在文创店打工的小姑娘告诉我,她就是附近小区的居民,以前这里又破又乱,根本没人来,现在改造后,不仅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方便了居民生活,“下班了可以来喝杯咖啡,周末能带着老人孩子来逛一逛,感觉生活品质都提升了”。
下午四点,我体验了一把老城的交通。很多人觉得老城区肯定堵车,但郑州老城的交通却顺畅得超乎想象。地铁1号线、3号线在核心区域交汇,二七广场站、人民公园站、大石桥站等站点,步行5分钟就能覆盖主要商圈和居民区。地面上,公交线路更是密集,12条以上干线穿行其中,公交站台都配备了电子屏、遮阳棚和座椅,哪怕是等车也不会觉得辛苦。更关键的是路网结构合理,东西向的金水路、陇海路,南北向的人民路、花园路,再加上太和路等新打通的支路,形成了“小街区、密路网”的格局。我特意选了晚高峰前的时段打车,从二七广场到人民公园,虽然车流量不小,但没有遇到长时间堵车,司机师傅说:“咱这儿路网密,一条路堵了能立马绕另一条,不像有些城市,一条路堵死全城。”
![]()
傍晚六点,夕阳西下,金水路两旁的老法桐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我从郑州站西广场出来,走太和路直接通往市中心,全程没有绕路,这种“枢纽+老城”一体化的设计,让出行效率大大提升。以前总觉得火车站周边是最混乱的地方,但郑州站周边却秩序井然,路边没有乱拉客的黑车,也没有随意摆摊的小贩,指示牌清晰明了,让人一眼就能找到地铁口和公交站。
晚上八点,老城区的灯光亮了起来。二七纪念塔的灯光璀璨夺目,成为城市最亮眼的地标;德化步行街的霓虹灯闪烁,人流依旧涌动;北顺城街的夜市渐渐热闹起来,美食的香气、游客的笑声、商家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最鲜活的城市夜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灯光设计很人性化,既不刺眼,又能照亮路面,就连小巷子里的路灯也都亮堂通透,让人走夜路也很安心。
逛了一整天,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郑州老城区的城建能在北方省会中脱颖而出。它没有炫目的高楼大厦,也没有花哨的灯光秀,靠的是实打实的细节和温度:20世纪50年代就定下的“方格网+放射”布局,让城市骨架扎实有序;“微更新”的改造理念,留住了历史风貌和烟火气;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舍得投入,让路灯、人行道、无障碍设施等细节处处到位;“疏堵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城市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按照郑州的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5年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三环以外的城中村改造也在稳步推进。未来的郑州老城区,还会继续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基础上不断升级。
很多人评判一座城市的城建,总爱盯着高楼的高度、商圈的繁华,但郑州老城区用实际体验告诉我们:真正的城市品质,不在高度,而在温度。它可能没有让人惊叹的天际线,却有干净整洁的街道、顺畅便捷的交通、充满烟火气的街区,还有处处为市民着想的细节设计。
![]()
所以,我敢毫不客气地说,郑州老城区的城建,在北方所有省会里就是最好的。这种好,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个生活在这里、路过这里的人,用实实在在的日常体验感受到的。如果你下次去郑州,别只盯着东区的写字楼,一定要走进老城区逛一逛,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被这座城市的温度所打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