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艘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号(舷号51)已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开始首次海试,这标志着中国公开宣称的新一代“无人机航母”正式出海。
![]()
首次海试主要在长江口进行,旨在验证该舰的推进系统、电力系统和基本适航性能,之后还将在同一海域进行更复杂的航空演练。此前,075型两栖攻击舰也曾在该海域进行海试和航空演练。
![]()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076型两栖攻击舰介于传统两栖攻击舰和大型航空母舰之间。公开资料显示,该舰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舰长约260米,平直甲板宽约50米,该舰整体尺寸接近美国“黄蜂”级和“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双舰岛布局将航海功能与航空、作战指挥系统分离,中国已经在“福建”号航空母舰上探索过这种布局,如今运用于这艘混合型两栖航空舰艇平台。与之前的075型相比,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明显加长,最大限度提高舰载机(不仅仅局限于直升机,还可能包括无人机)的起降效率。
![]()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而言,该舰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电磁弹射系统(EMALS),这是全球首次将该系统安装到两栖舰艇上。根据各方分析,该舰至少有一部电磁弹射器,长度约130米,可能还有第二部较短的电磁弹射器,其设计概念与“福建”号航空母舰的电磁弹射器类似。
电磁弹射系统对电力供应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这也解释了为何本次海试重点在于发电和配电系统。综合电力系统必须同时满足推进系统与弹射固定翼飞机、重型无人机所需的高脉冲负载,同时还要确保足够的剩余电力容量,可以满足传感器、指挥系统和生活保障系统的需求。
![]()
在飞行甲板下方,该舰保留了用于装载登陆艇和两栖车辆的坞舱,保留了两栖攻击舰的结构特征。车辆和人员舱室的规模似乎足以容纳一个旅级单位,但具体搭载人数尚未公开。航空作业舱室位于两栖作业舱室之上,包括容纳直升机和无人机的机库、左右舷的舰载机升降机,以及能够同时支持后部直升机作业和前部固定翼飞机弹射起飞的飞行甲板布局。这种组合使076型成为传统两栖攻击舰与侧重舰载机作战的轻型航母的混合体。
![]()
“四川”号两栖攻击舰未来的舰载机联队配置仍然是各方猜测的焦点。中国官方媒体已将076型两栖攻击舰定位为“无人机航母”,并多次将其与攻击-11“利剑”隐形无人战斗机(UCAV)、侦察无人机,以及用于超视距目标指示和后勤保障的无人直升机系统联系起来。
如果电磁弹射系统在海试中得到验证,该舰原则上还可以搭载有人驾驶的固定翼飞机,例如歼-35舰载战斗机,至少可以搭载少量此类飞机,从而在其两栖和无人作战能力之外,增加防空和打击能力。从现有的图像可以看到,该舰采用了多层防御设计,配备了多套海红旗-10近程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和数座1130型近程防御武器系统(CIWS),用于在末段拦截掠海导弹和小型空中威胁。
![]()
076型两栖攻击舰的设计理念远不止运送海军陆战队和直升机。在台湾海峡突发事件或第一岛链危机中,像“四川”号这样的两栖攻击舰可以作为前沿网络化航空节点。整合舰载无人机和外部传感器数据,为“敌我识别海上态势图(RMP)”和“通用作战图(COP)”做出贡献。
076型两栖攻击舰可以在远离敌方反舰导弹密集射程之外,依靠电磁辐射静默(EMCON)与外部目标指示来降低自身暴露风险,运用无人战斗机群、中型长航时无人机执行探测防空系统、打击沿海节点、饱和攻击海上航线等任务。当出现战术窗口时,该舰的坞舱和两栖能力可以投送传统部队、装备登陆,并得到自身舰载机的支援。
![]()
在和平时期与灰色地带的冲突中,“四川”号两栖攻击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提供了一种在南海及更广阔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显示实力存在的工具。该舰可以搭载海军陆战队、直升机、无人机和指挥控制分队组成的混合分遣队,执行人道主义救援、非战斗人员撤离行动、在争议岛礁周边进行威慑性武力展示。
![]()
076型两栖攻击舰与其他大型水面作战舰艇、潜艇和“福建”号航母的协同作战,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能够演练更复杂的特遣舰队架构——由两栖无人机航母提供持续的情报、监视与侦察(ISR)、电子战和打击能力,让舰队核心航空母舰可以专注于夺取制空权。对于中国国防工业基地(BITD)而言,该舰还展示了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大型双舰岛布局和高能电磁系统的技术实力,这些成果都奠定了未来的航母和水面作战舰艇的基础。
![]()
在地缘政治层面,“四川”号两栖攻击舰的首次海试表明,中国海军现代化不仅体现在舰艇数量的增长,更体现在作战理念上,即将两栖作战、舰载机和无人机群作战整合于同一平台。区域各国海军今后在制定计划时,必须考虑到中国海军这一兼具大规模登陆部队投放、持续无人机和直升机出动能力,并能与远洋航母战斗群协同作战的076型两栖攻击舰。
![]()
对美国及其盟友而言,076型两栖攻击舰凸显调整两栖作战和反无人机战术的必要性,包括远程火力打击、分布式海上作战和弹性后勤保障,以应对“无人机航母”成为常态的舰队。随着海试的推进,预计“四川”号两栖攻击舰将于2026年前后服役,该舰正在悄然改变东亚地区的海上力量投射格局,并使台湾海峡及更广阔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危机应对计划变得复杂化。
译者按:
“四川”号两栖攻击舰的首次海试,标志着该舰距离服役已经越来越近。本文的美国作者对076型两栖攻击舰的了解相对模糊,在某些方面存在偏差——例如第二部电磁弹射器,但是他认可该舰的技术相对先进。从本文描述的“四川”号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来看,该舰的技术水平甚至高于“福建”号航母,毕竟后者没有采用电力推进系统。配备电磁弹射器的“四川”号似乎是多个国家正在探索的同类舰艇改装方案,通过配备电磁弹射器的方式,让两栖攻击舰可以起降更多类型的无人机,而不仅仅局限于直升机,极大拓展了任务弹性,提升了作战能力。这也让“四川”号两栖攻击舰成为各国关注相对较高的中国海军新型舰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