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逛商场,总有一股浓郁的黄油香气勾着脚步,不是动辄上百元的生日蛋糕店,而是那些藏在人流转角、店面不大却永远排着小队的烘焙铺。
货架上永远是那几样老熟人:肉松小贝、麻薯、桃酥、蛋黄酥,简单直接却让人挪不开眼,你或许没留意,这些火遍大江南北的品牌,从鲍师傅到泸溪河再到詹记。
背后掌舵人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江西,当网红烘焙品牌纷纷倒下,这群江西老板凭什么站稳脚跟,这背后,藏着比黄油更香的行业生存法则。
![]()
资本狂欢与江西帮的冷眼
2021年的烘焙圈,是资本疯抢的赛场,那一年,新中式烘焙概念横空出世,行业里一口气冒出二三十起投融资事件,资本圈流传着两个潜力论据。
中国人均烘焙食品消费量仅为日本的一半,餐饮连锁化率更是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巨大的差距在资本眼中变成了诱人的红利,所有人都想在烘焙界挖到下一个喜茶。
![]()
最疯狂的时候,主打国潮的虎头局只开出8家店,就拿到了近5亿元融资,陌陌点心局更夸张,一家门店都还没营业,第一笔投资就已到账。
要知道,陌陌点心局的创始人此前毫无烘焙经验,为了入门特意去江西人开的烘焙店当起学徒,仅仅一个月就转身成为资本追捧的新贵,一年里完成4次融资。
![]()
那时的街头,新开的烘焙店遍地都是,排队几小时买点心的新闻频频刷屏,仿佛开一家火一家是理所当然,在这场全民狂欢里,江西帮却显得格格不入。
被称为新中式烘焙三巨头的他们,对送上门的资本格外冷淡,北京鲍师傅的创始人鲍财盛明确表态,只埋头做业务,不考虑融资。
![]()
江苏泸溪河的黄进干脆连联系方式都不留给投资人,拒绝所有财务顾问和一线基金的拜访,安徽詹记的股东名单更纯粹,除了家族成员就是本地国资,活成了烘焙圈的家族式清流。
当时没人想到,这份冷淡会成为日后的护身符,两年后,资本退潮,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红品牌接连暴雷:虎头局拖欠供应商货款、房租和员工工资,最终被申请破产清算。
![]()
陌陌点心局关闭全国大部分门店,退守湖南大本营,而江西帮却逆势增长,2024年新中式烘焙门店TOP10中,江西籍老板掌舵的品牌就占了6席,烘焙行业连锁失败率超60%的当下,他们的存活率高达85%,潮水退去,才看清谁在裸泳,而江西帮早已穿好了救生衣。
![]()
从学徒到老板的慢成长
江西帮的稳健,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成长基因,翻看网红烘焙品牌创始人的履历,大多千奇百怪:有做媒体营销出身的,有搞零售转型的,还有从奶茶行业跨界的。
而江西帮老板们的人生轨迹,却惊人地相似,清一色的学徒出身,手艺立身,这一切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
![]()
当时大批江西青年怀揣着生计梦想,涌入沿海城市的西点房、蛋糕店学艺,他们从揉面、打胚这些最基础的活计做起。
每天在面粉与黄油的香气里泡十几个小时,手艺都是一克糖、一份面练出来的,积累够经验和人脉后,有人回到家乡开起小店,一边做糕点一边招学徒。
![]()
有人则带着手艺奔赴更大的城市闯荡,鲍财盛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鲍财盛在北京开起第一家鲍师傅,那时的北京烘焙市场,早已被味多美、金凤呈祥、好利来三分天下。
外资品牌巴黎贝甜也在虎视眈眈,作为来自江西的外来者,鲍财盛没有盲目跟风做全品类,反而主动做了减法,砍掉生日蛋糕,放弃月饼业务,只聚焦当时最受欢迎的肉松小贝。
![]()
这款看似简单的小点心,被他做到了极致:肉松蓬松酥脆,沙拉酱酸甜适中,蛋糕体柔软绵密,凭借这一款爆品,鲍师傅一炮而红,年销量突破1亿个。
泸溪河的黄进、詹记的战振华,创业时也走了相似的聚焦路线,他们把家乡鹰潭的桃酥改良升级,打造成核心单品,靠着扎实的口感在当地站稳脚跟。
![]()
更有意思的是,黄进和战振华还是鹰潭老乡,黄进创立泸溪河前,曾特意拜战振华为师学习手艺,这种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的传承模式,在江西烘焙人里格外普遍。
许多江西老板的店门口,至今还贴着招学徒的告示,这种成长路径,让江西帮形成了独特的同乡网络,他们之间没有恶性竞争,反而有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
泸溪河不进安徽,詹记不进江苏,南京街头随处可见泸溪河却没有詹记,合肥的詹记门店密集却难寻泸溪河的影子,就算在同一省份开店,也会刻意避开彼此的辐射范围。
不打无畏的价格战,如今的鹰潭,已经成为全国新中式烘焙的人才输出基地,每年培训的糕点师超过2万人,这种地域与人脉的联结,成了江西帮最坚实的后盾。
![]()
现烤现卖的笨办法最管用
走进任何一家鲍师傅、泸溪河或詹记,你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门店更像一座小型烘焙工厂,和面、烘烤、裱花等工序全在透明橱窗里完成,刚出炉的糕点带着热气,香气能飘出十几米。
货架上的品类不多,通常只有20来种,但几乎每一款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爆品,这种现烤现卖、少而精的模式,看似是行业里的笨办法,却偏偏在当下的市场里扎稳了根。
![]()
江西帮的爆品逻辑很简单:跟着消费趋势走,但只做自己擅长的,前几年麻薯火了,他们就集中精力研发不同口味的麻薯,从原味到芝士味再到抹茶味,把一款产品做深做透。
后来泡芙成了网红,他们就优化泡芙的酥皮和内馅,让口感远超同类产品,今年黄油年糕热度上升,他们又迅速跟进,推出的黄油年糕刚上架就成了爆款。
![]()
这种火什么做什么,但不好卖的坚决下架的策略,让他们始终踩在消费风口上,又不会被品类繁杂拖垮运营效率,而现烤现卖的模式,更是江西帮抵御竞争的核心武器。
过去几年,烘焙行业的竞争早已白热化:山姆超市的瑞士卷、麻薯凭借高性价比分流客源,喜茶、奈雪、瑞幸也纷纷跨界卖起面包,传统烘焙店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
巴黎贝甜、85°C、克里斯汀、面包新语等老品牌,都出现了大规模关店的情况,超过一半的烘焙店撑不过两年,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为什么还愿意为江西帮的糕点排队?
答案就在新鲜二字上,数据显示,消费者对烘焙食品新鲜现制的关注度,较2021年提升了40%,比起工厂预制、冷链运输的糕点,刚出炉的产品在口感和香气上有着天然优势。
![]()
江西帮把中央工厂的工序搬到门店,虽然增加了人力成本和管理难度,却换来了消费者的信任,有顾客说,买鲍师傅的肉松小贝,就认准刚出炉的那一批,凉了口感就差远了。
还有人特意赶在泸溪河开门时去买桃酥,就为了尝一口带着余温的酥脆,这种模式看似容易复制,实则对运营能力要求极高。
![]()
从原料采购到员工培训,从流程把控到品质稳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网红品牌可以靠融资快速扩张,但江西帮的扩张节奏却由人和品决定。
培养一个合格的糕点师傅需要时间,找到合适的铺位需要时间,搭建稳定的供应链也需要时间,鲍师傅就曾因为扩张太慢,出现过假店比真店还多的尴尬情况,即便如此,鲍财盛也没有为了赶进度而降低加盟门槛,而是一步步清理假店,稳扎稳打地拓展门店。
![]()
比资本更可靠的是手艺与实账
新中式烘焙赛道从来不缺故事,但大多昙花一现,虎头局、陌陌点心局们靠着资本包装的国潮概念快速崛起,却因为缺乏扎实的手艺根基和健康的盈利模式黯然退场。
而江西帮的故事,恰恰给浮躁的行业上了一课:烘焙不是资本游戏,而是手艺活、良心活,江西帮的老板们,大多不擅长站在聚光灯下讲品牌故事,却把心思都花在了能跑通的账上。
![]()
他们知道,一款糕点的成本多少、定价多少才有利润,一家门店需要多少客流才能存活,这些最朴素的经营逻辑,比任何融资计划书都管用。
他们拒绝资本,不是不爱钱,而是明白资本的快节奏会打乱手艺传承的慢节奏,会让品牌偏离做好吃的糕点的初心,如今的新中式烘焙赛道,正面临着一个关键命题。
![]()
如何诞生真正的千店连锁品牌,又不至于重蹈克里斯汀的覆辙,克里斯汀曾靠着大规模扩张成为烘焙巨头,最终却因管理混乱、产品品质下滑而黯然离场。
江西帮的实践,或许给出了部分答案:扩张可以慢,但根基必须稳,品类可以少,但品质必须精。
![]()
在鲍师傅的门店里,我曾见过一位做了十年的糕点师傅,他揉面的力度、烘烤的时间都已形成肌肉记忆,在泸溪河的后厨,年轻的学徒正跟着师傅学习桃酥的配方。
师傅反复强调糖和油的比例差一点都不行,在詹记的收银台,老板亲自接待老顾客,记得对方喜欢的口味,这些细节里,藏着江西帮的生存密码。
比资本风口更可靠的,是代代相传的配方,比流量热度更持久的,是实打实的手艺,比快速扩张更重要的,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口碑。
![]()
结语
资本的浪潮退去,那些靠概念堆砌的品牌成了过眼云烟,而江西烘焙帮却依然在商场的街角散发着黄油与糖的香气,这香气,是对手艺的坚守,是对消费者的真诚。
更是烘焙行业最本真的味道,或许未来的新中式烘焙,不需要太多资本的喧嚣,只需要更多像江西帮这样的匠人,把每一款糕点做好,让香气飘得更久、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