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发生的一起存款被骗事件引起了大家对金融安全和老年人认知差距的关注。那位六十多岁的邵女士为了保障治疗和救命的钱,专程去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没想到在没有丢凭证、也没亲自到柜台的情况下,被骗子利用远程操控转走了超过24万元。银行方面坚持流程符合规定,而监管部门则认为证据不足。这起持续近一年的纠纷,也反映出老年人在金融权益保障方面面临的实际难题。
![]()
为了存放救命用的钱,六十多岁的阿姨坚决坚持用纸质存单。
邵女士今年60岁,一向过着非常节俭的生活,她那34.2万的存款,是辛苦攒了大半辈子的积蓄,也算是为突发情况准备的看病钱。2024年1月6日,她满怀沉甸甸的现金,先后去了建设银行南京城南支行和工商银行南京雨花支行。
邵女士站在柜台前,拉着柜员的手反复叮咛,语气里满是小心翼翼。“这笔钱是用来看病的,绝对不能出差错。”她特别强调要办理最稳妥的定期存款,还强调一定要本人带着身份证到柜台才能取出来。她还特别要求要纸质的存单,“摸得到、看得见的单子才安心,放在家里锁着也放心。”
![]()
柜员听完后没多说什么,就迅速办完了手续,把两张打印出来的纸质单据递给邵女士。她年纪大,眼睛不好,又因为信任银行工作人员,也没有仔细看单据上的内容,只觉得总算把救命钱安全存下来了。回到家后,她小心翼翼地把那两张“存单”放进了铁盒子,锁在卧室的抽屉里,从没想过这两张纸里藏着啥隐患。
客服打来电话,设了个局,把远程控制开了,把存的积蓄给转走了。
平静的日子已经坚持了接近10个月,直到2024年10月30日下午,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彻底打破了邵女士的宁静。那头的声音听起来温和又有礼貌,自称是某短视频平台的客服,准确地报出了邵女士的名字、手机号和注册资料。
![]()
“女士,您之前不小心开了我们平台的自动续费保险,下个月就会扣费了,现在需要帮您取消吗?” 对方说得井井有条,信息又准确无误,邵女士的心也慢慢放松了些。她心里想着,自己存的钱都在银行定期存着,得亲自去柜台才能取,就算被扣,也不怕动到这笔钱,无形中警惕心逐渐减弱了。
在对方逐步引导下,邵女士按照指示下载了一款所谓“官方取消工具”的陌生应用。接着,对方又以“身份验证”“解除绑定”为名,让她对着手机进行面部识别,还输入了银行卡密码和手机验证码。整个过程中,她的手机屏幕都被这个App占满,完全没察觉自己正在配合骗子把钱转走。
当天傍晚,儿子下班回来,看到邵女士坐在沙发上愣愣盯着手机,脸色苍白,眼神空洞。追问起来,她才断断续续说出下午遇到的事情。儿子一听立刻觉得不对劲,就拉着她连夜赶到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报案。而且,邵女士到那会儿还没有收到任何银行的到账提示。
![]()
直到第二天一大早,邵女士的手机上才弹出两条迟来的短信:建设银行的账户里被转出了102039.32元,工商银行的账户则被转走了142000元,总共到账金额达到244039.32元。警方初步调查发现,一部分资金已经经过多次转账,流向了境外,要追回来难度挺大。
维权碰壁,原本的存单变成了收据,但监控里却找不到存款的踪影。
邵女士满怀着焦虑,把藏在抽屉里的两张“存单”拿出来,分别跑到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讨个说法。结果让她大吃一惊的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您手里的不是存单,而是业务回单。”
工作人员说明,这张打印出来的单子只能证明邵女士做过存款操作,并不能作为资金的所有权证明,也不具备取存单的限制权限。邵女士一下子愣住了,好一会儿都说不出话来,脸上的泪水顺着脸颊掉下来:“我明明是要办存单,怎么就变成回单了?你们当初为什么不告诉我?”
银行告诉邵女士,她办理的其实是“银行卡定期”业务,这种理财方式可以和手机银行绑定在一块儿。客户只要用脸部识别和输入密码,就能在手机上把定期存的款转成活期,之后想转就转,挺方便的。银行出具的凭证上,还确实有邵女士的签名,工作人员据此说,办理的时候他们已经提醒了风险,流程也都符合规定。
![]()
邵女士听了之后挺不高兴,她反驳说:“我签个字不代表我都明白了啊!我年纪大了,根本搞不清楚‘银行卡定期’跟普通的定期存款有啥区别?我多次说过,要在柜台亲自取款,你们怎么还帮我办了能远程操作的业务?”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她接连向两家银行的总行,以及江苏省金融监管部门递交了投诉材料,想搞明白事情的真相。
不过,维权的路可没那么顺畅。建设银行以“网点的监控录像只保存两个月”为由,不能提供当时办理业务时的录像影像,也无法核实柜员是否充分履行了解释职责。工商银行则坚持认为,业务凭证和风险提示单上都印着邵女士的签名,说明她已经知道了产品的相关规定。到2025年6月12日,江苏省金融监管部门给出了书面答复,明确表示“现有的证据无法认定银行存在违规操作”。
被骗真相揭晓,金融服务中的漏洞也被曝了出来
到2024年10月31日,南京市公安局秦淮分局已经正式立案,把这个事儿定性为刑事诈骗案件。随着侦查的推进,诈骗的套路也逐渐浮出水面。警方确认,这个案件是“社工骗取+远程操控”这种结合型骗局,诈骗团伙在通过非法渠道偷到了邵女士的个人资料之后,就假扮平台客服,精准地进行骗取。
这个团伙用的那个陌生App,可不是官方的工具,而是一款带有远程控制功能的恶意软件。一旦受害人授权安装,骗子就能随意操控手机,绕过一些银行的风控措施,在受害人浑然不知的情况下,轻松搞定定期转活期、大额转账或跨境转账之类的操作。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邵女士账户连续发生“定期转活期+大额转账+跨境转账”的异常交易时,两家银行的系统居然没发出任何风险预警,也没有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进行即时核实,搞得诈骗顺利完成毫无阻碍。
这起案件揭示了老年人群在金融信息方面存在的不对等问题。比如,“存单”跟“业务回单”,以及“银行卡定期”与“纸质存单定期”这些对金融行业来说很清楚的概念,对于老人来说,却很难搞清楚区别。邵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老年人在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操作流程时都缺乏足够的了解。银行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也没有用更贴近老年人的语言进行详细讲解,也没有安排口头确认或视频讲解等二次确认措施。
![]()
目前,很多银行还没有专门设立“老年客户风险解释岗位”或“辅助办理岗位”,遇到老年客户时,基本上还是按平时流程操作。警方提醒,针对老年人群的电信诈骗手段在不断翻新,骗子们经常利用他们信息闭塞、防骗意识不足的弱点下手。而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和细节服务正是保护老年人财产安全的关键防线。
到目前为止,邵女士被骗的24万多元还没追回,案件还在进一步调查处理当中。她的经历也提醒了许多老年人,大家要提高警惕。同时,这事也让公众开始关注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和风险防控体系的完善问题,大家都觉得得多用心,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