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曾是“知性女神”,是央视镜头下的一股清流,也是很多人心中“为民发声”的代表。
但现在呢?她消失在公众视野多年,偶尔露面,已是面容憔悴、言语古怪,“妖气重”的状态被人调侃。
更讽刺的是,那个曾自诩“为中国百姓呼吁环保”的人,最后却选择在美国生孩子、移居海外,成了反华自媒体的常客。
一个新闻人,走到这一步,真的只是因为一次纪录片风波吗?可惜不是。她的结局,其实早在多年前就写好了剧本。那个丁教授的一句“中国人不是人吗?”,早就把她的立场打穿了。
![]()
柴静的故事,要从很早说起。她生在山西临汾的一个书香之家。小时候住的那座老宅有三百多年历史,四合院的门神、青砖黛瓦的影壁,都是她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她不是草根,更不是寒门。而是典型的中产家庭出身,在物质和文化上都不缺。她的父亲是铁路系统的干部,母亲也是体制内的文化人。说句难听的,她从来就没吃过真正的苦。
但她总喜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奋斗者。大学毕业以后,她不愿去家乡铁路局的“铁饭碗”,觉得那样的生活太平庸。
![]()
于是她给湖南经广的主持人尚能写了一封信,信里是铺天盖地的“追梦表白”,也不乏一些“过誉的奉承”。外人看这是“有才华”,但熟悉她的人却说,这更多是对资源的精准嗅觉。
尚能那段时间正在招实习主持人,她的信正好送上门来。没过多久,她就成了电台最年轻的女主播。这只是开始。在湖南电台没干几年,她就开始谋划下一步。央视,是她的目标。
但央视是哪里?那是资源、门槛、选拔、圈层全方位比拼的地方。光有才华是不够的。她懂这一点。
![]()
于是,她开始“进修”,在中国传媒大学镀金,接触更多央视圈的资源;她也开始频繁出席各种活动,和当时行业里的“大佬”频繁互动。她知道,新闻这行,话语权不在话筒里,在关系网里。
她和苏群的关系,就是这段时间开始的。苏群是《体坛周报》的记者,还是《篮球先锋报》的负责人。当时他已经结婚,妻子还怀着孕。但这些,在柴静看来,似乎并不是问题。
他们的关系发展得很快,外面传得沸沸扬扬。苏群最终离了婚,而柴静则顺利进入央视。可讽刺的是,刚站稳脚跟,她就和苏群分手了。
![]()
有人说她变心了,有人说她识人清晰。但最真实的原因或许只有一句话:她遇到了赵嘉。
赵嘉是谁?一个比她年轻的摄影师,手握更多的资源和更广的人脉。两人因纪录片合作而相识,柴静迅速被他吸引。但赵嘉并不专情,外面绯闻不断。可她并不在意。
她需要的不是爱情,是通道。通过赵嘉,她接触到了更多拍摄资源、制作团队、舆论平台。她明白,央视的舞台虽大,真正能掌握权力的,是掌镜头的人。
![]()
她逐渐有了自己的栏目,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她越来越不像一个记者,更像一个意见领袖。
真正的转折,在2010年。那年,她在《面对面》栏目中采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主题是关于碳排放的问题。西方国家提出要中国购买排放配额,理由是“中国是全球最大排放国”。
柴静在节目中表示“可以考虑接受西方方案”,反复强调“我们排放量大,就该为环境买单”。这句话一出,场面顿时紧张。
![]()
丁仲礼当场反驳:“你知道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全球11亿,却拥有44%的排放权吗?”他看着她,语气坚定:“中国人不是人吗?”
柴静一时无言。那一刻,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为民发声”的柴静,站的位置可能出了问题。她的立场,不是民族的,不是国家的,而是西方的。
这场辩论之后,她的争议开始多了起来。直到2015年,那部《穹顶之下》彻底把她推上风口浪尖。这是一部“纪录片”,也是一场“政治宣言”。
![]()
她在片中控诉中国雾霾严重,指责石油、煤矿行业监管不力,甚至把自己女儿患病的原因归结为“空气污染”。她说,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必须暂停发展。
听上去很感人,但问题太多。首先,医学界指出,她女儿患的是良性肿瘤,这种病症可以延迟手术,和雾霾并无直接关联。反倒是她孕期吸烟、缺乏叶酸补充更可能是诱因。
其次,她的数据来源模糊,部分引用西方NGO的估算模型。有人质疑她“先有结论,再找论据”。
![]()
更令人不解的是,她在片中呼吁“暂停发展”,但发布不久,就被曝出她早在2014年已赴美生子,孩子是美国籍。
你说要为中国孩子的未来呼吁环保,结果你自己的孩子却生在美国,享受着蓝天白云。这不是矛盾,这是背叛。
更让人警觉的是,《穹顶之下》的制作团队阵容豪华,背后还有不少“熟悉面孔”,罗永浩、范铭、汪韬等人都被点名。
![]()
这不是一个记者的独立作品,更像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舆论项目”。她逐渐被人看清了。
她不是“柴徽因”,不是“公知女神”。她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个用情感、舆论、资源编织自己上升通道的人。
她的朋友圈里,几乎没有一个真正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冯唐、罗永浩、韩寒……每一个都靠“话语权”吃饭,每一个都被质疑“立场不正”。
![]()
她说自己是“新闻人”,但她的每一次发声,其实都在撕裂这个国家的共识。她曾在央视主持过《看见》,访谈无数普通人,用镜头呈现生活的真相。但最终,她选择背离这些人。
她去美国生子,定居海外,在油管上“教中国年轻人如何看世界”。她的脸上写满了疲惫,眼神里没有希望,只有怨气。
她曾以为,离开祖国,就能拥有自由。但她不知道,那种“自由”,是站在别人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祖国来换取掌声。
![]()
她的下场,不是偶然。她早年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关系”,每一次“站队”,都在悄悄决定她今天的命运。
她不是被“冤枉”的,她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她曾拥有最好的平台,最多的资源,最深的群众基础。
但她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今天的她,远离故土,在海外争取“存在感”。
![]()
但她忘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不爱这个国家的人,最终也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所遗忘。她的镜头曾记录下千千万万普通人的生活,但最终,她却背离了这些人。
她原本可以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人之一,也原本可以继续为人民发声。可她没有。她走了一条不归路。
而这一切,早在她与丁教授辩论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