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协鑫能科起家于传统热电厂业务,但这家公司干虚拟电厂,已经干了十年。
11月12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第八届)电力需求侧管理创新大会暨虚拟电厂建设实践交流会在苏州举行。会上,协鑫能科发布“聚星”虚拟电厂平台,以“城市—运营商—企业”三级联动、融合贯通的智慧能源体系,贯穿能源生产、储能、用能、交易全链路。
协鑫能科并不是突然换了一个赛道,而是顺着自己在园区能源、热电联产、售配电和综合能源服务中积累多年的底层能力,把触角从供给侧,顺理成章地伸向需求侧和场景侧。
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也很清晰:过去十几年,大家讨论的是“电从哪里来”;进入高比例新能源的新阶段之后,真正焦虑的是“电怎么用得住、消得掉、赚得到钱”。
协鑫能科并不是简单地上了个数字化平台。这背后有一个大前提:中国的新能源盘子,已经大到离不开虚拟电厂。
国家最近发布的《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快推进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加强分散电力资源的聚合协同”,同时提出到2030 年要把虚拟电厂调节能力做到5000 万千瓦以上。
国家能源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虚拟电厂未来将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煤电灵活性改造一样,是“新型能源体系里的关键灵活性资源”。这意味着虚拟电厂已经从“创新探索”走向“系统必选项”。
![]()
赶碳号2023年12月摄于协鑫科技
01谁更靠近负荷,谁就更适合干虚拟电厂
很多企业都在谈虚拟电厂,但真正能把这件事做成的,不是看谁的PPT演示更炫,而是看谁离负荷最近、谁手里拥有更多真实可调用的资源。
协鑫能科这家企业的路径,有一个很独特的特点——它几乎始终站在能源系统中“离用户最近”的那一端。
热电联产年代,它给园区企业供热供电;售配电改革后,它深度参与用户侧的电价电量结构;综合能源服务时期,它把一整套能效、供能、计量系统融合进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中。这些工作看上去似乎没啥“科技感”,但却让它养成新能源行最稀缺的能力:必须懂设备、懂工况、懂负荷曲线,也必须懂企业的生产节奏与成本敏感度。
这恰恰是虚拟电厂的底层门槛。
![]()
根据协鑫能科披露数据,公司开展虚拟电厂业务已经超过十年,从江苏拓展到上海、浙江、四川、深圳等多个省市;全国聚合可调负荷接近100万千瓦,在江苏辅助服务市场的实际可调负荷占比超过30%;平台管理用户规模超过 20GW,并且拥有国家“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一级资质。也就是说,协鑫能科手中握着的不是几个“试点项目”,而是一批能够在电网需要时真正响应、能够在市场上真正结算的资源。
协鑫能科在江苏这样一个新能源渗透率高、电力市场机制成熟、负荷增长快的大省,可调负荷占比做到三成以上,这不仅需要技术平台,更需要十年如一日的用户侧运营能力。这种资源和能力,如果只是靠“上个平台”是造不出来的。
换句话说,协鑫能科的逻辑是简单而直接的:谁真正懂得经营用电侧,谁才更有资格来做虚拟电厂的运营商。
02“聚星”的本质:要造一个“能源大脑”
再来看“聚星”本身。
表面上,它被拆成企业级、运营商级、城市级三个层级:企业侧看住每个设备,运营商侧负责聚合分布式资源、对接电网,城市侧承担需求发布、竞价优化、监控和收益结算。这些功能看似标准化,“聚星”的真正差异,在于它把AI 放在了中枢位置。
协鑫能科在发布会上提到,“聚星”平台由多维 AI 大模型支撑,能够从电网需求预测、资源优化匹配到交易策略推荐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做到电网—平台—用户—设备之间的秒级联动。协鑫的业务覆盖度与数据体量,已经构成千亿级大模型训练基础。
这是行业里极难得的一件事。
虚拟电厂的核心不是“能看多少屏”,而是能否在几秒之内,准确判断哪里可以调、在哪里调最划算、调多少不会影响用户生产、调完之后系统的安全裕度是多少——这些判断过去靠经验,如今靠模型。
能源系统的复杂性正在急剧增强。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三季度同比增长超 15%,光伏发电量同比增幅超过 40%,新型负荷包括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冷负荷系统正在快速攀升。传统的线性调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多变量系统,“聚星”所做的,是把调度从人工判断提升到模型推演,让每一个资源都处在“全局最优”的组合中。
简单讲,“聚星”的本质就是:
用一个真正能跑的能源大模型,把协鑫能科在全国范围内十几年积累的运行经验、调度经验、用户侧经验,一次性固化成一个可以复制、可以扩展的智能系统。
03虚拟电厂,政策空间正全面打开
![]()
让我们把视角放到国家规划层面,会更加明白虚拟电厂的分量。
在“十五五”能源战略中,国家首次把“需求侧协同能力”放到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位置;在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主管部门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虚拟电厂规模化发展,让其成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消纳的关键力量。
最近,另一份重量级文件《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把虚拟电厂与“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建设”捆绑。赶碳号理解,其意义在于,未来再谈新能源消纳,不可能只靠输电通道和储能,还必须依靠虚拟电厂这样的柔性资源。
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的《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更是把虚拟电厂列为清洁能源新场景的重点方向。这是虚拟电厂从“试点工程”走向“国家级场景工程”的标志。
政策在加速,市场在扩容,负荷端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算力中心成为城市用电增长最快的板块,单体负荷规模从过去的20MW跃升到100–300MW,冷却系统具备可调空间,未来算力与新能源之间的匹配压力,只有虚拟电厂能扛。
协鑫能科所处的位置,正好卡在这一变革节点的交汇处。
04场景侧突围的启示
如果只关注协鑫能科、只关注聚星,并不是赶碳号写这篇文章的全部意义。场景侧、应用侧、需求侧的突围,光伏、储能以及电站开发运营企业,可以拥抱变化,做得更好!
第一,消纳能力正在成为新能源企业真正的瓶颈。
全国新能源装机一路高企,光伏今年新增超过 2 亿千瓦,总装机已超过 11 亿千瓦。但如果没有虚拟电厂这样的需求侧资源接住出力波动,再多装机也会遭遇天花板。
第二,储能的商业模式真正的突破点,很可能就在虚拟电厂。
“卖一次设备”在储能行业里越来越难走得远。虚拟电厂提供了一个新的收益链条——辅助服务、市场化调节、需求响应。储能必须嵌入系统,而非孤立存在。
第三,谁早点接入像协鑫这样的运营平台,谁就有可能更早获得需求侧增量空间。
协鑫的平台已经管理超过20GW用户规模、100 万千瓦可调负荷,江苏市场份额超过三成。对储能、光伏项目方来说,利用虚拟电厂平台获得长期性收益,将成为提升IRR 的关键。
未来光伏电站的价值不会只来自卖电,而会来自“能否被调、能否参与市场”;储能项目的价值不会只来自套利,而来自“能否成为系统性资源”。
这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后 记
从热电厂到虚拟电厂,是协鑫能科的新阶段。
协鑫能科的“聚星”虚拟电厂平台,不是一次“跨界尝试”,而是把自己在能源行业长期积累下的最强能力推向了一个恰逢其时的窗口。
热电时代,靠的是稳定性;售配电时代,靠的是敏捷性;综合能源时代,靠的是懂用户;虚拟电厂时代,则是把这些能力全部整合成一个系统性的“能源大脑”。
对于整个新能源行业而言,这件事也有点参考意义:当光伏装机突破十亿千瓦、储能高速推进、算力中心用电激增,供给侧已经走到了极限。下一轮增长,一定来自需求侧、来自负荷侧、来自让整个系统“更会用电”。
虚拟电厂,看似虚,其实最实。它正在成为新能源行业真正的“新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