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光与储,为何冰火两重天?
种种迹象显示出,光伏制造企业的财务压力已经越来越大。甚至有的头部企业,已经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在今年6月上海SNEC时,情况似乎还没有现在这般严重。
虽然同在新能源赛道,光伏与储能企业“冰火两重天“,即使与风电相比,亦不在一个同温层。这两年光伏企业纷纷布局储能,但似乎并没有完全吃到这一轮储能市场的红利。
赶碳号认为,光伏企业涉足储能本身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二者同属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下游客户重叠,两个产业的技术复杂程度类似。光伏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逆变器企业们相比,唯一需要提升的可能就是对电网的理解了。
今年6月的上海SNEC,光伏展馆与储能展馆的人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当时,光伏企业仍在内卷,而储能企业却已经“爆单”了。有心人如果关注到这种现象,在那时投资一些储能概念股,这几个月下来应该收益颇丰。
赶碳号在采访海博思创联合创始人、运营总裁舒鹏时,还特地问了这个问题。舒鹏表示,和系统集成类的储能企业相比,光伏企业资产较重。现在看,这一点的确很重要。企业自由现金流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下一轮周期中有可能吃到多少红利。另外,光伏主材企业的储能业务的占比要足够大,而且在经营上要足够优秀,才有可能在这一波光储业务格局重构中对冲主材造成的亏损。
过去这四个多月,系统集成类的储能企业、逆变器企业甚至光伏设备企业靠着半导体概念明显跑赢大市,成为这一轮“科创牛”的幸运儿,包括科华数据、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科士达、奥特维、先导智能等等,表现最亮眼的当属上市不久的海博思创,股价开挂一骑绝尘。但是,光伏主材企业基本上缺席了这一轮牛市。
市场先生永远正确。赶碳号认为,市场对于海博思创的重新定义与估值,绝非短期炒作行为,而是这家企业的战略和业务,高度契合了行业的未来:海博思创并不是一家简单的储能设备集成企业,而是一家懂电网、懂能源、懂场景,并且真正把数据与AI植入到产品与交易逻辑里的企业。
在科创驱动的当下,资本市场当然愿意为这种“系统性能力”支付溢价,原因很简单:未来的储能将告别 “低价制胜” 的单一逻辑,谁能真正把设备、场景、交易与数据整合起来,为业主创造储能的“全生命周期价值”,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
01 136号文,如何成了海博思创的“春天”?
海博思创的核心商业模式,早已跳出了传统的出售储能设备、赚一次性硬件利润的业务框架,而是以全栈自研的储能系统产品为关键入口,依托海博云平台+场景化落地能力,将一次性硬件收入延展为高频次、可重复、利润更高的运营与交易现金流。
该模式之所以能够跑得通,其背后是全栈自研技术+场景化系统交付能力+数据与AI驱动的运营增值,以及战略级生态合作、资本运作的综合能力。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管理能力与高效的运营水平。
即使模式再先进,产品与服务再优质,如果身处于一个非市场化的环境中,企业也难以充分施展拳脚。136号文的落地,为储能市场化打开了一扇窗,让海博思创模式成为了可能。
舒鹏表示,“在136号文出台之前,整个储能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极度不健康的内卷状态。甚至有些企业在当时已经不以盈利为目的了,就是要追求增长规模。在价低者得的规则之下,招标企业倾向于选择更便宜的产品。我们对市场前景一度感到悲观。然而136号文出台后,我们特别开心,因为它真正开启了一个价值创造的新的时代”。
136号文对于市场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它重新定义了储能——让新型储能从强制配储的传统配套,转变为一种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力量。
海博思创在2025半年报中这样表述:“2025年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和《关于全面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体改〔2025〕394号),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上网电价机制实现重大变革,从固定电价制度全面转向市场化定价机制,并为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改革为储能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将显著提升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商业价值。”
![]()
储能由此将与新能源建设解耦,逐步具备独立的获利方式;同时,各省的跟进政策,例如像甘肃的容量电价试点,正在为独立储能创造可预期的收益路径。换言之,政策为储能“算账”提供了前提,提供了确定性的价格与市场规则。这对海博思创这样一家深耕独立储能领域的企业的影响是多层面的。
第一,它把市场关注点从“短期装机数量”和“最低价中标”转向“全生命周期收益”。海博思创长期投身于“电站从选址、方案设计到交易运维”的全链条,正好与政策导向相吻合。
第二,政策分化了市场参与主体:一部分市场主体仍以国有、政策导向为主;但另一部分则是更加现实、追求收益的社会资本——后者更愿意为高性价比、可预测收益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买单。海博思创在投资者沟通时,把这种制度性红利描述为“长期的价值创造窗口”,并据此调整采购与项目布局策略。
舒鹏介绍,“独立储能的核心逻辑很清晰,与电网开展灵活交易,低谷电价时购入电力,高峰电价时卖出获利。海博思创近期正为多个光伏场站提供服务,这些场站在正午时段常面临负电价或仅一两毛钱的低价上网困境。我们的解决方案是,白天将富余电力储存起来,等到晚间电价升至六七毛钱每度的高峰时段再并入电网。这本质上是一套精准的收益核算逻辑,在此基础上,叠加储能产品的性能效率、循环寿命、安全稳定性等核心优势,最终形成一套兼顾收益与可靠性的整体解决方案。”
政策带来的结构性变化,使得谁能让储能资产的长期现金流能力更强,谁就是这个市场中的王炸。海博思创的能力圈,正是围绕这样一套逻辑来打造的。公司的定位,从一家设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全面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商。
我们看到的储能硬件,只是一个入口和载体,数据、交易、运维与生态合作才是储能企业在竞争中致胜的关键。
02千行百业皆储能——海博思创眼中的“储能+X”
当很多人还在把储能行业理解成为一种“卖柜子”的生意时,海博思创早已把它当成一门“把能量变成现金流”的系统工程。
舒鹏表示,136号文把储能从新能源的从属角色解放出来,使得“算账”成为可能——任何有能量波动或时间错配的行业,都有了用储能创造商业价值的土壤。
从海博思创的实践看,“储能+X”并非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实操路径:先把设备做到可复制的工程能力,再把数据能力、交易能力叠加上去,最后把整个系统当成资产来运营。这条路径,能够把原本一次性的设备收入,转化为持续的运维与交易收益,从而改变行业参与者的商业逻辑。海博思创在2025半年报中介绍,公司已经把“海博云+AI”作为推动全生命周期增值的核心能力,而这,正是“储能+X”落地的技术底座。
电力为百业之基,只要用电的行业,就有”储能+X”的可能。综合下来,海博思创的思路可以归纳为四个方向:
1)矿山、油田场景:该场景可替代柴油发电、实现削峰填谷、提升自备电力利用效率。舒鹏举例,海博思创在煤矿、油田、矿山等项目,并非简单的设备安装,而是结合地方政策、企业用能曲线、设备维护成本等因素,提前算清全周期收益,做到效果可量化、过程可跟踪,价值可评价。这种场景化的“算账”能力,正是海博思创在矿山领域开展储能+业务的杀手锏。
2)充储场景:传统快充的瞬时高功率需求对电网冲击较大,充储一体机则能通过储能系统来平滑负荷波动——既能降低电网的接入成本,也能通过峰谷套利与备用服务增加收入。海博思创已在北京、新加坡等地布局了充储场景解决方案,其商业模式得到充分验证,具备规模化复制条件。
3)数据中心:作为用电巨兽,数据中心对不间断电力与备用时长要求极高,而储能可以替代柴发,降低数据中心的运维成本和碳排压力。海博思创在与数据中心客户的合作中,通过定制化的产品设计与AI运维,同步兼顾“可靠性+经济性”,推动储能成为数据中心的标准配套。国外数据中心市场对合规与系统能力的要求严苛,一旦达成合作,本地化运维将带来长期稳定的价值回报。
4)光储融合、源网荷储:光储融合、绿电直连等是潜力巨大的储能应用场景。海博思创把储能当成“发电曲线的黑匣子”:如前所述,白天储存低价的新能源电力,夜间或电价高峰时段放出,或为并网侧提供频率与电压支撑。通过AI技术实现发电曲线与价格进行精细化匹配,能显著提升场站整体收益,这一逻辑已在海博思创的光储项目中得到反复验证。
以上这些“储能+X”场景的共同点在于:用户侧普遍存在时间错配、负荷波动大或应急备用需求——只要精准量化“电力的时间价值”,就能为业主创造新的收益来源。所以,海博思创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在于单个产品,而在于把“研发→定制化设计→运维”这个闭环做通做活。
03AI化生存:产品不是孤立设备,而是“被赋能的系统”
舒鹏在采访中强调:海博思创的竞争优势在于全栈自研+AI驱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多年以来,公司致力于将电芯、BMS、PCS等关键部件深度集成,形成一个高效协同的技术闭环,并将人工智能模型全面嵌入从项目策划设计、运行运维、到电站交易运营的多个环节。
一些光伏制造企业常对赶碳号说,光伏企业并没有远离AI,所有的黑灯工厂都是与AI高度融合的。这显然是不够的。同样,AI对于一家储能企业的意义,也不能只停留在“优化运维”这样一个层面。
仅仅把AI当成“运维助手”,显然低估了其价值。海博思创把AI主要用于五个环节:
在储能项目策划阶段,针对储能不同场景的运营模式,提供精细化的经济测算,为储能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收益、回收期、运营模式等提供针对性建议;
在储能项目设计阶段,提供选型推荐、智能分析和优化建议服务;
在储能项目运行阶段,基于AI模型自适应气象环境、运行工况等外在条件,自主优化系统控制策略和运行策略,综合提升储能系统的效率、寿命和可靠性,进而提升储能电站的综合收益;
在储能项目运维阶段,基于AI大模型和专业知识库构建了智能运维助手,联动运维知识库、运维案例库、运维工单系统、异常诊断功能、性能评价功能等形成了储能智能体;
在电站交易运营环节,基于AI模型的交易算法以实现高精度的电价预测、整站调度决策、充放电策略优化、中长周期综合优化等,提升运营收益。
在拥抱AI的实践方面,海博思创已打造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比如,公司在欧洲建设的斯德哥尔摩储能项目与德国瓦尔特斯豪森项目,不仅展示了公司强大的交付能力,更是AI技术与系统化能力深度融合的实践。公司通过“海博云”平台,对这些项目的运行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与深度学习优化,有效实现了站点收益的提升与运维成本的下降。在AI的加持之下,项目实现了溢价。
04海博思创的全球化
全球化时代,必须足够敏捷
AI时代,市场瞬息万变,海博思创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家敏捷高效的企业。舒鹏表示,“海博思创正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发展阶段。公司规模尚未过于庞大,团队约2000人,企业内部沟通顺畅,几位创始人仍坚持在一线参与技术与业务决策,我们的决策效率很高,也很灵活。”
储能企业要想保持高额利润,需要依靠海外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化运营能力较强的企业,整体业绩与市场影响力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海博思创自创立之初,便带着深厚的全球化基因,正如其企业名称——海归的博士想创业。核心团队中多人具备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既懂电力系统与场景需求,又坚持产品与技术的自主研发路径,兼具制造能力与创新精神。近年来,该公司进一步强化国际化运营思维,完善全球业务布局,这构成了其全球化能力的底色。
不只是卖产品,而是系统交付能力
海博思创并不是把已有的成套设备直接搬到海外,而是先把“可出口的品质”打通:从电芯适配、BMS、PCS 到 EMS 与海博云,使其在性能、安全性和系统兼容性上拥有话语权。这种从电芯到云平台的闭环,既能把产品参数精确对接不同国家电网与市场规则,也能把“技术交付”变为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公司在半年报中反复强调“全栈自研+高精度”这一技术壁垒,并以低于2%的SOC误差、储能系统效率大于90%作为核心竞争力,这为其在北美、欧洲等对可靠性与安全要求非常高的市场打开了第一道门:海外客户首先要的是按期并且合规交付,而不是最低价。
与上游厂商的长期战略协同
海博思创虽然体量不大,但看得却很远。
根据11月2日海博思创发布的公告,其与宁德时代签订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并约定2026-2028三年采购量不低于200GWh。同样,此前在年初的2月7日海博思创发布公告,其与亿纬动力签订3年的战略合作协议,约定2025-2027年预计采购总量50GWh。全球化的落地,归根结底是交付能力的竞争。在供应链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提前锁定产能、与电芯、关键零部件厂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这体现了海博思创保障项目交付、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远见。
![]()
另外,将产品销往海外只是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步,长期站稳市场靠的是服务网络、合规能力和本地合作伙伴。海博思创采取“技术输出 + 本地化运营”的策略:一方面输出核心技术与智慧能源云平台;另一方面,在目标市场重点布置本地团队与合作伙伴,负责项目施工、运维管理与合规对接,借助当地渠道与信任链条,把中国技术转成符合区域标准的工程解决方案与服务体系。
舒鹏在采访中强调,海外客户“看重合规与交钥匙能力”,海博思创的本地化网络正是为了响应这一核心诉求。
总结下来,全球化是企业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而非单一优势的差异化竞争。
后 记
为什么资本愿意“追捧”海博思创?因为在能源行业的逻辑重构中,海博思创的路线图是完整且可落地的:他们把技术、系统、数据、交易串成一条能真正产生现金流的链条。舒鹏在采访里反复强调:公司的核心优势在于,算账的严谨性与以场景为王的产品策略。
展望未来,绝非一句“拥抱AI”就够了。海博思创的实践告诉我们:AI要嵌入产品设计、嵌入交易逻辑、嵌入运维闭环,才能把技术转成利润。对光伏企业与其他新能源玩家的真正启示是:重构能力圈,而非扩张业务线——把自己的核心能力(制造、研发、数据)和场景(数据中心、矿山、充储、独立储能…)深度结合,才可能在“万物AI”的时代里脱颖而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