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大多数国家里,政府关门停摆这种事,往往意味着进入“紧急状态”,仿佛一台庞大的机器突然熄火,所有人都要担心社会秩序崩坏。
但在美国,这种事发生的频率高到——已经没几个人会特别震惊。
![]()
奇怪的是,这个号称世界最富的国家,在这种制度性“翻车”里居然还能继续运转。
到底它是怎么在反复停摆的阵痛中苟延残喘的?这背后有什么机制在支撑着它?
![]()
今天小清就带大家一起来扒一扒。
![]()
两党扯皮,民众买单
先得说清,美国的政府停摆不是像电影里那种全面黑灯、所有官员撤离,而是有一个非常奇葩的制度背景。
美国财政年度是从每年10月1日开始的,如果国会在这个日期前没能通过新的预算案,那联邦政府的资金就会自动“断流”,除非用临时拨款法案来续命。
![]()
理论上,这种设计是为了逼着政府部门节制开支、防止大手大脚花纳税人的钱。
但到了现实中,这套机制很快被国会的两党政客玩成了政治斗争的武器。
尤其是最近几年,美国政治极化越来越严重,预算案从一个财政管理工具,变成了党争的筹码。
![]()
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医疗保险、移民政策、军费分配、环保拨款等问题上对着干,谁都不愿在关键议题上让步。
结果就是,一旦预算案卡在某个争议焦点,两党都宁可让政府关门,反正这样可以向对手施压,逼迫对方在别的议题上妥协。
这就像是在斗地主,牌桌上的两个玩家不按规则出牌,干脆翻桌停战。
![]()
问题是,这不是在茶馆玩游戏,是在操控一个国家的运转节奏。
政客们觉得这是一种施压手段,可对普通美国人而言,这就是现实生活被人为制造的“阵痛”。
因为停摆可不只是纸面上的行政文件暂停,它是真刀真枪地影响经济和民生。
![]()
社会“苟活”的三大机制
那美国为啥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苟活”?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停摆并不是全面瘫痪,而是选择性停摆。
涉及国家安全、生命财产保护的核心岗位,比如国防部、执法部门、司法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等,都得继续运作,只不过多数情况下雇员是无薪上班。
军队、联邦调查局、机场安检依旧在工作,边境也有人在守,法院的关键案件依然会开庭。
![]()
这些领域不停摆,相当于把整个社会的底线兜住了,至少不会出现治安混乱或国家安全漏洞。
另外,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联邦停摆,不意味着州级和地方层面的公共服务全停。
地方警察、州立学校、州立医院、公共交通等很多民生功能依然正常运营。
![]()
只要本州的财政预算已经安排好,它们就可以照常发工资、提供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联邦停摆的冲击。
再说,美国私营部门和民间组织非常活跃。
停摆期间,很多食品银行、慈善机构和社区组织会主动为无薪的联邦雇员提供临时食品和生活帮助。
![]()
有的企业甚至提供短期工作岗位给受影响的人,让他们渡过难关。
这种“大社会”模式让美国在联邦功能受限时,依然能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来补位。
当然,从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这其实是一种“自救型”的制度。
表面上是韧性强,实际上是因为政府在关键时刻退到一边,让非政府力量来填坑。
![]()
这几个机制叠加,就让美国社会在政府停摆期间没有陷入全面瘫痪。
可问题是,这不是因为制度优越,而是靠防线兜底和民间自救,硬撑着往下走。
它就像一个身上伤痕累累的人还能够正常走路,只是因为还有一堆绷带和拐杖在支撑。
![]()
为何停摆成为“美国特色”?
那么,美国的政府停摆为什么变得这么频繁?
这里既有制度的硬伤,也有政治文化的问题。
制度上,美国国会握着财政的生杀大权,总统不能像很多国家的政府首脑那样直接拍板拨款。
![]()
它是为了限制总统权力,避免出现尼克松时期那种行政部门大权独揽的情况。
但副作用就是,一旦国会党争加剧,预算就成了谈判中的最大筹码。
再加上参议院的“60票规则”,即便一个政党在参议院占多数,也必须争取到不少对方支持才能通过预算案。
![]()
这进一步放大了少数派的否决力,也让政治僵局更容易出现。
一旦进入僵持状态,就会有人提议“那就关门吧”,以制造舆论压力。
政治上,美国的极化趋势已经持续多年,两党支持者的价值观差距越来越大,妥协成本越来越高。
![]()
执政党担心让步会被认为软弱,在野党则担心妥协会失去支持基础。
结果就是,停摆从一种制度的偶发漏洞变成了战略常态。
有人甚至公开说,停摆是用来“干掉”对方政策项目的机会。
社会心理层面上,美国公众已经对停摆有了一种“麻木感”。
![]()
很多联邦雇员知道停摆结束后会补发工资,企业也习惯了这种政治周期,媒体报道更多的是批评政客而不是恐慌。
这种麻木反而让政客有恃无恐,继续把停摆当工具使用,因为他们清楚选民的短期愤怒不会持续很久。
![]()
民生项目、国家运转这样的大事,都可以被拿来做党争工具,社会的运行依赖底层民众、地方政府和非政府力量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不是依赖一个稳定高效的中央治理机制。
这种频率越来越高的停摆,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大包袱,更是对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慢性腐蚀。
![]()
结语
美国之所以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政府停摆中继续苟活,并不是因为它的制度有多优越,而是因为它有多层缓冲——选择性停摆的底线保护、分权的联邦体制、私营和民间的自救机制。
这些让它暂时避免了全面混乱,但代价是巨大的: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数百万人的生活被打乱、政府公信力持续下滑。
而当政治斗争凌驾于治理需要之上,当民生被随意牺牲,美国社会的韧性最终会被消耗殆尽。
信源来自
环球网:《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刷新纪录(深度观察)》 极目新闻:《美国政府创纪录“停摆”43天,重新开门只等特朗普总统签字了》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