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 . -
![]()
引言:
“ 两年多时间从亏3.29亿到赚4.35亿,盛合晶微的业绩爆发力确实够亮眼。如今这家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企业冲击科创板,48亿募资扩产的计划却牵出一连串争议——超七成营收绑在单一客户身上,现有产能还没跑满就忙着加码,研发人员占比都快触到科创板红线了。”
![]()
本文为财鲸眼原创
作者:小鲸
编辑:小凡
微信公众号:caijingyan
![]()
图源:上交所官网
业绩逆袭的另一面:74%营收靠“一家客户”
2014年成立的盛合晶微,手里握着12英寸中段硅片加工、晶圆级封装这些硬核业务,这次IPO的业绩成绩单确实能打。
![]()
图源:盛合晶微招股书
2022年到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16.33亿一路涨到31.78亿,净利润更绝,从亏3.29亿逆袭成2025年上半年盈利4.35亿,盈利曲线直接往上走。
但亮眼数据背后,客户依赖度高得有点扎眼。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从72.83%涨到90.87%,第一大客户(客户A)的占比更是从40.56%飙升到74.4%,相当于公司近四分之三的收入都靠这一家。
![]()
图源:盛合晶微招股书
公司自己说,行业下游本来就集中,而且和大客户签了长期协议,在产能、技术上都协同,能稳住业务。但业内人士也担心,要是这家大客户业务收缩、财务出问题,或者换了合作方,盛合晶微的营收可能直接受重创,而且在价格谈判上也没什么话语权。
48亿扩产计划遇冷:现有产能利用率最高才79%
这次IPO,盛合晶微打算募资48亿搞两个大项目,40亿投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8亿投超高密度互联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建成后能新增1.6万片/月的三维封装产能、8万片/月的Bumping产能,还有4000片/月的超高密度封装产能。
![]()
图源:盛合晶微招股书
可问题是,现在的产能还没吃饱。2025年上半年,中段硅片加工(Bumping)的产能利用率才79.09%,之前三年也都在65%-78%之间徘徊。其他业务更不用说,晶圆级封装的产能利用率才57.04%,芯粒多芯片集成封装也才63.42%,都没到满负荷的状态。
公司解释说,这是前瞻性布局,提前准备应对未来的市场需求,而且手里有优质客户资源,能消化新增产能。也有行业人士分析,可能是公司预判下游需求要爆发,要是等现在的产能满了再扩产,设备到位慢,容易错过市场窗口期。
研发占比逼近红线,股权分散藏隐忧
科创板企业拼的就是研发,但盛合晶微的研发人员占比有点让人捏把汗。
研发人员数量从486人涨到663人,但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却从18.13%降到11.11%,而科创板要求研发人员占比不低于10%,现在已经快踩线了。
虽然研发费用从2.57亿涨到3.67亿没降,但研发费用率却从15.72%降到11.53%,公司说是因为收入涨得比研发投入快,才导致比例下降。
另外,公司股权也挺分散,没有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持股才10.89%,没人能说了算。业内担心,股东们要是在战略规划、利益分配上谈不拢,可能会耽误决策,影响公司发展。不过公司表示,已经建立了规范的治理结构,高管团队经验足,能保证决策高效。
![]()
图源:盛合晶微招股书
(提醒:内容来自:盛合晶微招股书、上交所官网、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
尾声:
“ 业绩爆发让盛合晶微有了冲击IPO的底气,48亿扩产也是瞄准了行业风口,但高客户依赖、产能利用率不足这些现实问题,都是绕不开的坎。接下来能不能顺利闯关,新增产能能不能真的消化掉,研发实力能不能持续跟上,都是市场要盯着的点。”
![]()
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声明:关于内容准确性的补充说明
内容核实承诺:「财鲸眼」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内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滞后、数据来源差异或理解偏差导致内容存在瑕疵。
读者反馈通道:若您发现文章中存在数据错误、事实性偏差或逻辑争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及时调整:
1、邮箱:caijingyan66@163.com 邮件中注明修改内容。
2、后台留言:请在文章底部点击“发私信”并提供具体指正内容。
3、加急联系!请加微信:caijingyan9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